中国寒温带不同林龄白桦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

来源 :植物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chinagirl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中国寒温带地区不同林龄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固碳能力,在样地调查基础上,以大兴安岭地区25、40与61年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乔木层、林下地被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土壤层(0–100cm)碳储量与分配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白桦林乔木层各器官碳含量在440.7–506.7 g·kg–1之间,各器官碳含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而降低;灌木层、草本层碳含量随林龄的增加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凋落物层碳含量随林龄增加而降低;土壤层(0–100 cm)碳含量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升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白桦林生态系统各层次碳储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明显升高。25、40与61年白桦林乔木层碳储量分别为11.9、19.1和34.2 t·hm–2,各器官碳储量大小顺序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干碳储量分配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升高。25、40与61年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77.4、180.9和271.4 t·hm–2,其中土壤层占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81.6%、87.7%和85.9%,是白桦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随林龄增加,白桦林年净生产力(2.0–4.4 t·hm–2·a–1)、年净固碳量(1.0–2.1 t·hm–2·a–1)均出现增长,老龄白桦林仍具有较强的碳汇作用。
其他文献
湾区型城市群囊括陆海空间,碳汇潜力巨大,是影响地球碳循环的动力源,其内部蓝绿碳汇空间的协同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与修复,为具有陆海统筹特征的湾区型城市群低碳发展提供了规划思路与工程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系统部署高碳汇空间的修复工程,强化囊括碳基质、碳廊道、碳夹点的安全格局组构和内部用途管制,将极大促进湾区型城市群释放大尺度区域
<正>地下钱庄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通过自主交易构建起非法外汇交易市场与非法跨境流动通道,助长了跨境转移赃款和逃避监管制裁的不正之风,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外汇市场秩序,破坏了合理的外汇市场结构。打击、治理地下钱庄,净化外汇市场环境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也对外汇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外汇局浙江省分局(下称"浙江省分局")本着"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勇当外汇市场护航者,严打地下钱庄违法
期刊
范稳用"拒绝遗忘"和"发现抗战"的叙述方式完成了个人化的抗战历史书写,写出了以"中国远征军"为核心故事的长篇小说《吾血吾土》(2014)和以"重庆大轰炸"为故事线索的长篇小说《重庆之眼》(2017)。两部小说通过"抗战"故事与"后抗日"行动的交织叙述,既思考战争遗忘与记忆的问题、战争追责与索赔的问题,也聚焦战争对个体生命冲击的问题,在追溯历史中完成了一次战争创伤的文学救赎。
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食材的采购、加工、储存为情境,开展微项目学习。在“制定食品采购清单”“体验豆腐制作过程”“储存食物延缓变质”三个驱动性任务中,针对学生开展的社会性实践、探究性实践、技术性实践等各类实践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量表,实现素养的可测可评,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
安全培训对于建筑工人在施工中的影响十分重要,传统建筑工人安全培训模式不仅过于注重理论,且培训效果欠佳。将BIM与VR结合,构建了一种沉浸体验式安全培训模式。通过调研了解建筑工人的培训需求,利用BIM和VR模拟施工环境提升培训沉浸感,并通过增加实训操作增强体验感学以致用,增强建筑工人学习主动性。在培训模式的实地应用过程中,通过监测分析建筑工人情绪生理指标、调查建筑工人满意度,验证培训模式的有效性。结
<正>泉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海港城市,在漫长的岁月里,澎湃的海水激荡着多元文化在这里融合,至今还保留着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外来文化的历史遗存。泉州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地域文化积淀,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同时,作为全国拥有华侨华人最多的地级市,950万泉州籍海外华侨华人形成了泉州独特的资源
期刊
为能充分利用和调配为数不多的水资源,人们在天然河道上修建闸坝来满足用水需求,很好地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但同时却隔断了河道上下游的连通性,使鱼类不能定期上溯产卵和觅食而灭亡,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为弥补该问题需寻找一种有效的生态补偿措施,鱼道便应运而生。竖缝式鱼道因具有消能效果充分,能适应大水位变幅和不同水深层鱼类洄游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并且为能充分利用场地条件、节省空间,许多鱼道需要设计180°转弯
<正>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交通事业发展中心立足行业发展实际,以交通运输部“智慧公路”试点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统筹整合,加快推动大数据赋能普通公路交通发展,积极实施行业信息化发展“打基础、定框架、成规模”三步走战略,初步建成河南省普通公路和水路综合管理平台,行业管理与服务公众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期刊
大坝的修建会导致河流纵向连通性消失,产生大坝阻隔效应,影响上下游种群基因交流、降低河流生物多样性,尤其对洄游性鱼类产生的负面影响最为直接。近些年,水利水电工程逐步开始建设包括鱼道作为大坝上下游的连接通道,以协助鱼类洄游产卵、促进上下游种群基于交流。鱼道运行后,需要开展鱼道过鱼监测,用以检验鱼道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并优化运行管理方式。传统的过鱼监测方法难以同时兼顾到种类和数量两个生物指标。随着图像识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