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阅读媒体的一个最强烈感受,就是无论都市报还是党委机关报,包括政府主办的主流电视频道,新闻的主人公,所浓墨重彩报道的对象,明显表现出一种观念上的自觉。平常人的感人事迹,普通人身上的感人光辉,正越来越多地走向报纸的显著位置,占据了报纸越来越多的版面和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的时间。
考察这种变化的源流,应当说,它仍发端于以普通读者为阅读对象的都市类报纸。对这类报纸而言,这种变化既是为了体现都市报读者的要求,也是这类越来越厚的“厚报”对报料大量需求时的无奈选择。
都市报读者的定位是普通市民,这类报纸正是作为平民文化载体而呈现出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生命力。都市报的读者除了在报纸上寻求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外,他们的另外一个阅读需求,就是在上面看到与他们相类似的人们的生存状态。他们同类的幸与不幸、喜怒哀乐最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所以,一改当时普遍存在的工作报道占据机关报主要篇幅的局面,都市报从一出现起,除了极力搜罗各类信息外,也自觉地走到普通人中间,表现他们的鸡毛蒜皮,更表现他们感人至深的事迹与情感;表现他们的平凡,更表现他们的不平凡。正是在向读者毫不间断地娓娓动听地叙述中,一个个人物的名字在各种范围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地留在了读者的心头。其实都市类报最初对普通人物的大量表现也是一种不得已的探索行为。当事实证明,大量的工作总结式报道已经被普通读者所不取,那么,靠什么来填充大量的版面就成为这类报纸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在可以构成新闻的事件没有发生的情况下,在缺少重大的和“有用的”信息向老百姓传播的情况下,在自觉舍弃一些领导活动的情况下,甚至报纸一版头题的稀缺也成为各家报社所不得不经常面对的问题。记得1999年《大河报》在一次头题缺稿的情况下,将记者前往尉氏采写的一篇一个老汉与家中五子孝与不孝的稿子推上了版面。这篇稿子在编辑部已经压了几天,没想到,见报后的社会反应对报社而言,其热烈程度绝对可以用四个字形容:意想不到。经过一次又一次类似的遭遇,于是,将普通人作为报纸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力开掘,而不仅仅将这类内容当作版面一般填充物和花边新闻,也越来越成为报纸的自觉行为。
党委机关报在这方面的变化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和自觉。探索的意识其实早已出现,变化的决心最初则来自中央领导的倡导。作为党委机关报,应当说,它的使命便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上情下达、工作经验交流等,但是,当新一届中央领导越来越重视报纸的宣传效果时,各级领导提出甚至明确规定,对领导活动要尽量不报、少报至少是限定字数地报,要将火热的笔触对准人民,将镜头对准百姓,要让他们成为报纸的主体,表现他们的生活,挖掘他们身上感人至深的情怀和文化。经过几年的努力,这种倡导已经在报纸上越来越明确地体现出来,即以《河南日报》为例,报纸版面除了具有丰富的信息外,另外一个可圈可点的读报点,便是版面上浓厚的平民意识和一个又一个感动人心的“平民英雄”。
仅以一年来推出的几个人物为例。
一个是李学生。这是一个在浙江打工的河南籍民工,2005年2月20日下午,在金温铁路温州黄龙段马坑隧道口,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他先是飞身救出一个穿越铁路的男童,当他再次冲上铁路营救另一名女童时,被飞驰的火车迎面撞飞,献出了37岁的生命。事情发生后,《河南日报》拿出重要版面整版整版地连续报道此人此事,使这位平民英雄的事迹如重锤一样有力地敲击在人们的心灵,使读者为他而感动、而震撼、而流泪。另一个是洪战辉,这是一个收养一位弃婴十二载并带在身边到湖南怀化学院求学的河南籍大学生。为了写好这个人物,河南日报派记者远赴怀化,并几次拿出大面积版面对他的事迹和近况作连续报道。还有在青岛打工时三次跳入巨浪营救落水女青年的河南青年魏青刚……作为党委机关报,《河南日报》都对他们进行了连续的、大篇幅的、位置显著的重点报道。其实,这些人物对机关报而言并非必须报道的内容,不写他们,并不能算作遗漏新闻,对这些人物,可以不写,也可以处理成三言两语的豆腐块、也可以进行浓墨重彩的表现。现在经过努力,这些人物因为其血肉丰满、因为其来自民间、因为其真实可信、因为其自身具有的强大感人力量,而在普通读者中一个一个地站立起来,他们不仅感动了百姓,而且感动了官员;不仅感动了河南,而且感动了中国。这明显是一种成功的探索。
当然,表现人物,推出典型,这在河南媒体以往的操作中有过许多成功的范例和经验。在各级各部门各条战线,河南媒体都曾推出一批在河南乃至全国叫得响的人物,这些典型当然也有其存在的必要和生命力,他们一直是各级各部门及各条战线工作时学习的榜样,即使到如今,河南媒体所推出的一批“时代先锋”,仍是这种努力的继续。但最近报纸所推出的这些感人至深的平民英雄和普通百姓,和此前报纸所推出的工作典型具有明显的不同。前一种人物的出现更多的是由于工作需要,此一种人物的出现更多的是一种情感驱动;前一种人物是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榜样,报纸通过他们传递经验,此一种人物则体现着普通生活中固有的美好心灵和情操,读者通过他们可寄托感情;前一种人物可敬,后一种人物可亲。与上一个年代党委机关报普遍办周末版,以周末版的休闲性、娱乐性、对名人的追逐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从而增加党报可读性的努力不同,在这里,党委机关报通过表现普通人身上大量存在的感人的光辉,以强烈的动人效果来增加报纸的可读性。在感动读者的努力中实现其教育功能,正成为报人以至报纸主管部门的自觉。
要想走近他们,必须表现他们;要想教育他们,必须感动他们。当党委机关报有意识地走向民间时,普通百姓便越来越多地走上版面,走进一版,走上头题,这也是一种必然。
编校:施宇
考察这种变化的源流,应当说,它仍发端于以普通读者为阅读对象的都市类报纸。对这类报纸而言,这种变化既是为了体现都市报读者的要求,也是这类越来越厚的“厚报”对报料大量需求时的无奈选择。
都市报读者的定位是普通市民,这类报纸正是作为平民文化载体而呈现出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生命力。都市报的读者除了在报纸上寻求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外,他们的另外一个阅读需求,就是在上面看到与他们相类似的人们的生存状态。他们同类的幸与不幸、喜怒哀乐最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所以,一改当时普遍存在的工作报道占据机关报主要篇幅的局面,都市报从一出现起,除了极力搜罗各类信息外,也自觉地走到普通人中间,表现他们的鸡毛蒜皮,更表现他们感人至深的事迹与情感;表现他们的平凡,更表现他们的不平凡。正是在向读者毫不间断地娓娓动听地叙述中,一个个人物的名字在各种范围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地留在了读者的心头。其实都市类报最初对普通人物的大量表现也是一种不得已的探索行为。当事实证明,大量的工作总结式报道已经被普通读者所不取,那么,靠什么来填充大量的版面就成为这类报纸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在可以构成新闻的事件没有发生的情况下,在缺少重大的和“有用的”信息向老百姓传播的情况下,在自觉舍弃一些领导活动的情况下,甚至报纸一版头题的稀缺也成为各家报社所不得不经常面对的问题。记得1999年《大河报》在一次头题缺稿的情况下,将记者前往尉氏采写的一篇一个老汉与家中五子孝与不孝的稿子推上了版面。这篇稿子在编辑部已经压了几天,没想到,见报后的社会反应对报社而言,其热烈程度绝对可以用四个字形容:意想不到。经过一次又一次类似的遭遇,于是,将普通人作为报纸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力开掘,而不仅仅将这类内容当作版面一般填充物和花边新闻,也越来越成为报纸的自觉行为。
党委机关报在这方面的变化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和自觉。探索的意识其实早已出现,变化的决心最初则来自中央领导的倡导。作为党委机关报,应当说,它的使命便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上情下达、工作经验交流等,但是,当新一届中央领导越来越重视报纸的宣传效果时,各级领导提出甚至明确规定,对领导活动要尽量不报、少报至少是限定字数地报,要将火热的笔触对准人民,将镜头对准百姓,要让他们成为报纸的主体,表现他们的生活,挖掘他们身上感人至深的情怀和文化。经过几年的努力,这种倡导已经在报纸上越来越明确地体现出来,即以《河南日报》为例,报纸版面除了具有丰富的信息外,另外一个可圈可点的读报点,便是版面上浓厚的平民意识和一个又一个感动人心的“平民英雄”。
仅以一年来推出的几个人物为例。
一个是李学生。这是一个在浙江打工的河南籍民工,2005年2月20日下午,在金温铁路温州黄龙段马坑隧道口,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他先是飞身救出一个穿越铁路的男童,当他再次冲上铁路营救另一名女童时,被飞驰的火车迎面撞飞,献出了37岁的生命。事情发生后,《河南日报》拿出重要版面整版整版地连续报道此人此事,使这位平民英雄的事迹如重锤一样有力地敲击在人们的心灵,使读者为他而感动、而震撼、而流泪。另一个是洪战辉,这是一个收养一位弃婴十二载并带在身边到湖南怀化学院求学的河南籍大学生。为了写好这个人物,河南日报派记者远赴怀化,并几次拿出大面积版面对他的事迹和近况作连续报道。还有在青岛打工时三次跳入巨浪营救落水女青年的河南青年魏青刚……作为党委机关报,《河南日报》都对他们进行了连续的、大篇幅的、位置显著的重点报道。其实,这些人物对机关报而言并非必须报道的内容,不写他们,并不能算作遗漏新闻,对这些人物,可以不写,也可以处理成三言两语的豆腐块、也可以进行浓墨重彩的表现。现在经过努力,这些人物因为其血肉丰满、因为其来自民间、因为其真实可信、因为其自身具有的强大感人力量,而在普通读者中一个一个地站立起来,他们不仅感动了百姓,而且感动了官员;不仅感动了河南,而且感动了中国。这明显是一种成功的探索。
当然,表现人物,推出典型,这在河南媒体以往的操作中有过许多成功的范例和经验。在各级各部门各条战线,河南媒体都曾推出一批在河南乃至全国叫得响的人物,这些典型当然也有其存在的必要和生命力,他们一直是各级各部门及各条战线工作时学习的榜样,即使到如今,河南媒体所推出的一批“时代先锋”,仍是这种努力的继续。但最近报纸所推出的这些感人至深的平民英雄和普通百姓,和此前报纸所推出的工作典型具有明显的不同。前一种人物的出现更多的是由于工作需要,此一种人物的出现更多的是一种情感驱动;前一种人物是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榜样,报纸通过他们传递经验,此一种人物则体现着普通生活中固有的美好心灵和情操,读者通过他们可寄托感情;前一种人物可敬,后一种人物可亲。与上一个年代党委机关报普遍办周末版,以周末版的休闲性、娱乐性、对名人的追逐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从而增加党报可读性的努力不同,在这里,党委机关报通过表现普通人身上大量存在的感人的光辉,以强烈的动人效果来增加报纸的可读性。在感动读者的努力中实现其教育功能,正成为报人以至报纸主管部门的自觉。
要想走近他们,必须表现他们;要想教育他们,必须感动他们。当党委机关报有意识地走向民间时,普通百姓便越来越多地走上版面,走进一版,走上头题,这也是一种必然。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