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在晚年 等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ntou_2001_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寅恪在晚年(外一首)
  ○程维
  
  他荒凉的额上
  思想密布:一部如此的大书
  被巨手打开
  又被荆棘遮掩
  
  我们怎样才能接近
  在陡立的精神上攀援
  
  他失明的眼睛
  无法看见却能透彻彼岸
  历史的现在时
  在光芒不能抵达的地方
  也从未中断
   
  他的著作如此丰盈
  而生命只遗剩水残山
  
  谁说天才在我们中间
  他的内心早已把我们区分
  
  如果大师要等待发现
  那么我们都是盲人
  
  汤显祖墓
  
  在临川四梦里轮回的
  千古情爱
  终于在第五梦中醒来
  
  你在死亡中睁大眼睛
  看那人锁在梦里  
  怎么也出不来
  
  (程维,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中国作协会员,曾获中国作协“庄重文学奖”,出版《唐朝》等多部诗集和长篇小说《戈乱》)
  
  总理带来春风暖
  ○杨先涛
  
  (2007年4月21日下午,温家宝总理来到南昌县向塘镇丁坊村)。
  
  春风又到江南岸,总理亲临丁坊村。
  花红柳绿开新景,全村老小迎亲人。
  总理来到禾田边,亲手抛秧到田间。
  引来甘露润秧苗,一碧万顷接天边。
  走进农家话家常,好似家人喜团圆。
  恤老抚幼问寒暖,柴米油盐想周全。
  合作医疗细考察,“两减两补”详查看。
  三农政策落实处,总理满脸笑开颜。  
  话接话来心贴心,小康路上把劲攒。
  以人为本新农村,和谐社会万万年。
   
  瞻仰南昌朱德元帅旧居
  ○杨永年
  
  花园旧宅静而庄①,曾是当年旧战场。
  夜宿周公商大计,宴盛局长调馋狼②。
  军团创办育梁栋③,朋友迎逢掩赤装。
  夜半枪声惊敌梦,元戎挥手铸华章。
  
  ①花园旧宅:旧居在南昌市花园角2号。
  ②夜宿周公:指起义前夕,周恩来同志来昌时曾住此,与朱德同志进行密商,他睡过的行军床仍陈列在大厅内;起义前夜,身为公安局长的朱德同志的任务,是以宴请的名义将守敌长官调开岗位。
  ③军团:指在旧居近旁的原讲武堂创办军官教导团。
   
  垂钓趣吟(外一首)
  ○海洲
  
  一池清如镜,丽日映水间。
  垂纶任沉浮,只钓水中天。
   
  乡间漫步
    
  一路秋菊向谁开,不见蜂飞彩蝶来。
  好花秋光宜共尝,只怀两袖清香回。
   
  故乡行(外一首)
  ○肖承汉
  
  丁亥思乡故里行,春风一路笑相迎。
  沿途村舍换新景,遍地黄花识故人。
  欣把风光收眼底,喜看改革促繁荣。
  三农政策人心暖,吉庆祥和都是情。
  
  青原邓家新村采风有感
  
  昔日古村全变样,而今旧貌换新颜。
  高楼林立千家喜,新路四环万户欢。
  邻里和谐生紫气,乡亲融洽发春兰。
  民安国泰祥和景,美好未来天地宽。
  
  八一广场抒怀
  ○白雁文
  
  我漫步在宽阔的八一广场
  音乐喷泉飘出一曲曲华彩乐章
  悠闲的风筝亲吻星星和白云
  情侣们在月光下幸福地徜徉
   
  巍峨的纪念塔翻开庄严的史册
  向游人叙说历史的沦桑
  血与火的鏖战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
  先烈们用鲜血铸造了今日辉煌
   
  我似乎听见“八一”子夜的密集枪声
  愤怒的呐喊在耳旁阵阵回响
  周恩来、朱德的身影映在眼前
  他们用智慧和谋略为革命导航
  
  从此 中国有了第一支人民军队
  苦难的大地升起一轮新的骄阳
  黄洋界的炮声震撼了蒋家王朝
  长征的火炬将黑暗的旧世界照亮
  
  子弟兵怀着对人民深沉的爱  
  将忠诚与仇恨压进了枪膛
  “八一”军旗上刻满英雄的名字
  方志敏、杨靖宇、赵一曼、黄继光……
  
  中国军人动人的传奇故事  
  早已化作彩虹写在苍天之上
  他们有一副无私无畏的肝胆
  有一根宁折不弯的脊梁
  
  他们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  
  保卫每一块秦砖汉瓦 每一寸陆地海疆
  日夜守护着天真孩童甜蜜的梦
  守望农舍的每一缕炊烟 每一头牛羊
  
  此刻 我想起在战火中呻吟的伊拉克
  占领者毁坏了无数城镇与村庄
  到处是孤儿寡母的凄厉哭声
  遍地是痛苦痉挛的断壁残墙
  
  那里不曾有过一个安谧的夜晚
  只有杀戮和一轮带血的月亮
  失去家园的平民颠沛流离
  空气中弥漫着血花与悲伤
  
  虽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不同的命运却分成地狱与天堂
  强大的国防给我们带来自由和快乐
  让百姓享受了半个世纪的福祉与安康
  
  中国军人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绿色的长城像一片挺拔的白杨
  躺下 是一望无边的绿色田野
  站立 是一堵无法逾越的铜壁铁墙
  
  绿色象征和谐与宁静
  开花的国土碧波荡漾
  当人们沉浸于幸福之中
  无不怀着对人民军队的爱慕与景仰
  
  时光难以冲淡血染的记忆
  丧权辱国的岁月令人难忘
  昔日的噩梦刻骨铭心
  炎黄子孙怎能忘记心中的创伤
  
  “八一”军魂威震四海  
  时刻警惕阴险、狡诈的豺狼
  头枕忧患 严阵以待
  让祖国母亲沐浴和平的阳光
其他文献
第一面战旗     ○程步涛     我曾数次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门前伫立,     想象当年那面旗帜翻飞的情景。     那该是一团火焰,     在暗夜里轰然而起!     那该是万缕晨曦,     映红一片片长云!     那该是一个民族的激情,     在一个早晨汇成汹涌的江河!     那该是历史撞响的一声沉钟,     宣告一支伟大队伍的诞生!     横空出世!     霹雳雷霆!
期刊
我的女儿张峪松已经42岁。42年来,老友为女儿起名儿的幸事,我至今铭刻在心,感念不忘。   1964年农历10月14日夜晚,妻子为我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我的女儿。   第二天大课间时,刘淑娥主任和几位女老师提着一兜鸡蛋,代表全体老师来看望我妻子和女儿。当得知我女儿还没有名字时,刘主任委婉地向我表达了老师们想为孩子起名字的意愿。我高兴地同意了。   晚饭后,刘主任和一位女老师又来到我的宿舍,她笑盈盈
期刊
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讲话高瞻远瞩,统揽大局,深刻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地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是指导当前各项实践工作的重要纲领。   海内外舆论普遍认为,胡锦涛的讲话是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的一次“热身”、“吹风”,是为开好十七大作思想、理
期刊
为纪念南昌“八一”起义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充分展示军队离退休干部精神面貌和书画、摄影的成果,进一步鼓励更多的军休干部参与书画、摄影创作活动,南昌市民政局军休办组织、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第一、二休养所出版了《南昌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书画、摄影作品选——夕阳相思》(以下简称《作品选》)。   戎马一生的军休老同志,不减当年的革命激情和风采,积极参与这一有益的活动。“编委会”共收集书法、绘画、雕刻、摄
期刊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者,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毛主席在我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所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淮海战役结束后,接着津京解放,国民党在长江以北广阔大地上的军事、政治力量已消灭殆尽,极少的残兵败将已逃到长江以南。这时我随华东十兵团司令部
期刊
新余复市后,在市委、市政府两幢办公大楼广场的中心位置,伫立着一尊硕大的老黄牛雕像,雕像的基座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孺子牛”。我路过时总要多看几眼,有时甚至驻足凝望。凝望中眼前总会出现父亲的背影。望着父亲的背影,我的两眼渐渐模糊,泪水止不住流下来……   1923年11月,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3岁时,祖父便因病去世,我的叔叔和姑姑那时还很小,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在父亲肩上。耕田、种地、挑水
期刊
老年人再婚本是一件好事,可以互相照料,摆脱孤独,消除寂寞。正确处理好双方关系,使生活过得美满幸福,自身得以延年益寿。因此,如何处理好再婚后的相互关系,各自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双方敏感的问题,应该有所“忌讳”。     忌将新伴比旧伴     老年人再婚后,就应以互敬为本,互爱为基石,共同建起美满幸福的家庭,不要把新伴与旧伴相比。要特别注意,不要当着新老伴的面过分夸奖过去的老伴,而贬责新老伴。否则,
期刊
大雁飞回南方去了,它驮来的春风和阳光已长成沉甸甸的果实,被季节装订成芬芳画册似系列连续剧,一集一集在大地播映。   ——大雁飞回南方去了,羽翅剪开蓝天的身影。全小村的人都来送你了,在田头在竹篱小门前仰首翘望,乡情将目光拉长再拉长。   秋天是农家喜气洋洋的日子,肩上扛的背上驮的还有牛车和拖拉机装的,全是金黄的玉米、高粱和谷子。一路上鞭儿甩山歌唱,小村被唱成一幅画了。房前屋后串串辣椒,嘴儿尖尖个头大
期刊
一家五口,生活拮据,真会真心收留一个无家可归的乞丐?面对杨水根、万国兰夫妻俩的热情,郑龙夫心存疑虑。突遭变故,女主人离婚别家,出外谋生;不久男主人又暴病身亡。他们留下的三个年幼孩子无人照料,面临分散寄养;大势已去,是重新浪迹天涯,无牵无挂?还是毅然留下,尽力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落难的安徽硬汉郑龙夫选择了后者。一晃十余年,这个别样人家生机勃发,而郑龙夫已年迈体衰,面对孙辈鞍前马后的服侍,想到自己
期刊
受《老友》杂志委托,和潘际銮院士电话联系采访时,他告诉记者他还没有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要做的事情很多,希望我先看看有关材料,并应我的要求推荐了一篇题为《八十岁的“青年”潘际銮》的文章。在南昌大学北京校友联谊会上的接触对他有了较多的了解后,我感到潘院士根本不像耄耋老人,而是我国科研领域中的一棵常青树,与我在《老友》上已报道过的陈述彭、彭迪、柳斌、孙希岳等一样,是江西这块人杰地灵的红土地上升起的耀眼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