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我的房

来源 :民间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269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期天,刘晋驱车回老家刘家村,他敲开了一家的门,一个老年人开了门,把他迎了进去。
  刘晋进屋一看,见十几个孩子在堂屋复习功课,就对老人说:“吴老师退休金也有七八千吧?还开补习班。”吴老师说:“你误会了,我招了几个家境困难的孩子给他们免费补习功课,不但不收费,还管饭呢!”
  刘晋沉吟一下,又说:“吴叔,我是来收房子的。”吴老师惊讶地说:“这房子我买到手十年了,你现在要收房子?什么意思?”刘晋理直气壮地说:“吴叔,我国《土地法》第63条规定,农村宅基地属集体所有,农民将房屋卖给城市居民的买卖行为不受法律保护。您是教师,一定比我懂法。”
  吴老师气得浑身颤抖,说:“你这叫耍无赖!你问问咱村那些买卖房屋的,不都是签个协议,一手交房一手交钱,如果都跟你一样,这世界上又何来诚信之说?当时你妻子住院,急需用钱,你要的五万房价是村里最高的,我都没还价。你怎么能这样呢?”刘晋说:“废话少说,你不把房子还我,咱法院见。”说完起身走了。
  刘晋为什么忽然要回购房子呢?原来,他得到一个消息,刘家村要整体拆迁修路,拆迁款一间房子给六万,算一算,刘晋的老房子能到手三十万。知道这个消息后,他后悔得差点儿吐血。他来之前找律师咨询过,律师说城镇居民不能到农村买房,再说他们当时只是签了一个协议,没通过村委会,也没有进行公证,交易行为是不合法的。刘晋一听,大喜若狂,于是上门闹事儿。
  刘晋真的去法院起诉了,法院给他们进行私下调解。调解员也遇到过很多起这样的案件,对两人说:“刘晋当时急需用钱,吴叔急需住房,也是你情我愿的事,这种事都是民不告,官不究……”刘晋打断了他的话,说:“可我这个平民今天来告了呀,你们当官的究不究?”调解员说:“按照法律,你们的房屋买卖确实不合法,刘晋要回房子法律也支持。但我调查了,吴叔购房后,换了屋顶的红瓦,打了水泥地面,还另盖了卫生间,想拿回房子,除了之前的购房款,刘晋还要多付五万元给吴叔。”刘晋暗自窃喜,急忙说:“我没有意见。”
  吴老师急了,说:“我活了六十多岁,就没见过你这么不讲诚信的人!但是我尊重法律。”调解员见双方都没有意见,就要他们在调解书上签字。这时,身后一个声音忽然响起来:“等等,先办我的事吧,我也要收房。”众人回头一看,说话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刘晋叫了起来:“二大爷,您怎么来了?”来人是刘晋的亲二大爷,他一直很喜欢刘晋。二大爷的独生儿子在上海开公司,是个大老板,把他接到上海養老。临行前,他就把自己的老房子给了刘晋。
  二大爷这次回家串门,没想到遇到这事儿,听说今天侄子他们都在法院,就赶紧来了。二大爷说:“刘晋,我给你房子时,既没有过户,你也没给我钱。今天,我要收回房子。”刘晋尴尬地说:“可您当初是自愿赠送给我的,您怎么能反悔呢?”二大爷说:“你当初卖房子给人家吴老师,不是自愿的吗?人家吴老师拿枪逼你卖房了吗?”他把头转向调解员:“同志,那房产证上是我的名字,我要收回我的房,法律支持吧?”调解员说:“当然,法律支持一切合法的行为。”刘晋没招了,耷拉着脑袋对二大爷说:“二大爷,我错了,我猪油蒙眼,财迷心窍,我不收房子了!”二大爷把头转向老吴,说:“大哥,我听说,你用这房子给村里的孩子免费补习功课,还免费管他们饭,这是功德无量的善事。这房子你只管放心大胆地住,等到拆迁,拆迁款别人一分钱也拿不走,要是这小子再出幺蛾子,你就去找我!”
其他文献
编者按;“故事作家专栏”栏目自推出以来,已连续刊发了多篇优秀故事作家的佳作。此栏目被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从2020年第一期起,“故事作家j魏炜专栏”与大家见面。希望有更多的优秀故事作家积极参与,更希望广大读者能够愈加喜欢这个栏目。  清风镇上有两宝:一个是老黎家的金字招牌,一个是父子面。  那块金字招牌据传是几百年前的一个食客写的,没题没款,只有“父子面”三个字,但据传言那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前几年
期刊
一  清朝嘉庆年间,芜县县城里有家杨记丝绸作坊,老板名叫杨志立。杨志立原本是一位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公子哥,三年前他父亲杨老掌柜去世后,才不得不挑起了经营丝绸作坊的重担。  三年来,由于杨志立只热衷于吃喝玩乐,不善经营,杨记丝绸作坊每年都要亏掉大笔的银两,渐渐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好在第四年春上,杨志立终于醒悟过来,开始想要好好地经营作坊了。  芜县地处平原,桑树少,养蚕的人家不多,出产的蚕茧不仅数量少
期刊
这年冬天,鹿城没有下过雪,尽管临近年关前下过几场雨,但天气不太冷。住在金龙小区的周大伯喜滋滋地告诉儿子:“惠中啊,今年是暖冬,就连我这个老气喘也没感冒,更沒咳嗽!”  可谁也没有想到,周大伯的话才说了几天,一场疫情便从天而降。  眼看春节越来越近,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周大伯儿子周惠中是镇交警中队的队长,平时就很忙,到了年关更是见不着人影,已有好几年没在家里过年了。今年是周大伯的本命年,吃了年夜饭
期刊
这是一个医德仁心的故事。我们曾经看到听到很多医生救死扶伤的故事,但是不得不承认,也有一些人把曾经奉为圭臬的职业道德弃之不顾,恃己之长,专心蝇营。传统中医是“仁心仁术”,神针王相信为医之道治病救人,在家国危难之际,以医救民,是他的报国之道,越是世道艰难,越要凭着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济世。无论面对利益诱惑、贫困乞丐,还是生命威胁,他都一视同仁没有分别,始终恪守医德。大儿子因抗日而死,当日本军医前来求治时
期刊
罗平爹娘死得早,为了混口饭吃,他十几岁就到处打零工,割麦子、摘棉花啥都干。这一年,村里遭了旱灾,粮食收成不好,乡亲们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想方设法接济罗平。  罗平家门前有棵大槐树,大槐树背后有个树洞,赶上罗平外出干活儿不在家的时候,好心人就把东西塞到树洞里,有时候是几个窝头,有时候是一碗麦饭,总之谁家有多的,谁家就给点儿,也不会刻意去跟罗平说。  这天,罗平从外面回来,照例伸手
期刊
话说东山市精神卫生中心护理部,有个副主任叫储丽娟,三十多岁,要强得不得了,做事总是与众不同,敢想敢干,别人不愿做的事,她偏喜欢做,一旦做起事来不愿输给任何人,同事給她取了个形象的绰号———花木兰。  这不,新年快到了,假期医院要留人值班,安排谁值班合适呢?领导一下犯了难。听说春节没人愿意值班,储丽娟的倔劲儿一下来了,别人不愿干,我来呀!  临放假了,医院领导召集所有人开会,传达说疫情就在眼前了,要
期刊
赵成虎属虎,也许天命注定,他从小就对虎“情有独钟”,一到动物园就趴在虎笼子外挪不动脚步。他搜集了很多老虎画和照片,一有时间就沉浸其中,恨不能弄只真老虎养在家里。  一天,他到县城去赶集,见到有人卖大张的山水动物画,其中有一张东北虎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就买了一张打算回家贴在客厅里。赶集回来,走到红石砬子下,实在累了,他就坐在一棵百年老榆树下,一边休息一边展开那张画欣赏。这时他突发奇想,要是能在野外
期刊
一大早,董良洗漱完毕,习惯性地打开电视,边吃早点,边看《宿城新闻>。  这时候,电视节目正介绍一位叫施展的致富能手。  董良一听到这个名字,就是一惊施展?怎么和我的发小一个名?他仔细一认,乐了,屏幕上的人还真是他的发小施展。  原来小时候外号叫“泥鳅”的施展,这些年一直在广州经商。他白手起家,摸爬滚打,辛辛苦苦挣下了三千万,他决定回家乡发展新型农业。几年前,他在老家包下了八百亩地,栽果树,种草莓,
期刊
小镇上有一个叫古雯雯的女孩,二十七八岁了,还没有男朋友,一晃就成了大龄剩女。古雯雯长相甜美,家庭条件又好,可她眼光不是一般的高,不但要求男方家庭条件好,收入高,还得英俊挺拔,人才出众,挑去挑来就挑花了眼。  古雯雯的父亲是个精明的生意人,赚的钱在小镇上首屈一指,可是却拿女儿的公主病没一点办法。古雯雯也说了,她不抗拒结婚,可是总得找对人啊,与其找错人半途离婚,不如一开始就把眼睛擦亮点。母亲只好四处托
期刊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天,不满十六岁的黄三和同学们一起,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来到一处偏僻的林场,成为一名上山知青。  林场的冬天格外寒冷,大雪覆盖了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黄三他们这些十六七岁的半大小伙子们,学着老工人们的样子,在棉鞋里絮上乌拉草、打上绑腿、棉手套缝上背带、饭盒里装上窝头咸菜,就这样开始了爬冰卧雪的林业工人生活。  数九寒天,正是冬采的旺季。黄三跟着年长的工人师傅们来到冬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