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是当前高职“两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就当前高职“两课”教学实效性缺失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两课”教学;实效性;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年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渠道,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课程用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
为了解本院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现状、加强该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2009年1月,由我院基础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对大一年级学生组织实施了问卷调查。本次发放问卷共159份,回收159份,有效问卷100%。
本次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内容由7大类48个测试项目组成(调查问卷附于文后),分多个不同角度去调查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程度、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意愿及期待、学生对该课程的质量感知等问题,同时为保证本次调查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我们尽可能考虑性别、专业等变项的平衡,这也使本次调查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该课程的一个满意度现状,为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调查问卷结果综述
1.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态度。认为大学阶段有非常有必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占被调查总数的48%,认为比较必要的占26%,而认为不太必要及没必要的只占10%及1%。这一结果显示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两课”教学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可以学到做人的道理及启示占被调查总数的68%。可以看出,对于本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具备着相当的主观意愿。
2.满意度最终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正在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持基本满意的占59%,持比较满意与十分满意态度的分别人24%与9%。而对该课程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学生分别占总问卷的7%及1%,如图1。
从上述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具有较为强烈的主观意愿,但对该课程的最终评价持结果持中性态度即基本满意的学生占大多数,而持极端态度即认为十分满意及不满意的学生比重很小。这些数据说明,当前我们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只处于一个可接受的水平,本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具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程度高低,取决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理想与教学现状的差异程度。该差异越小,能满意度越高;反之,则满意度越低。在对本问卷进行分析过程中,我们将选取典型的指标进行研究,以期从对比中找出差异,从而更易于分析原因、找出对策。
1.学习内容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异。当前的高职教育基本上是以市场导向型为主,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期望也大多在于学到实用的技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而“两课”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以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为主,没有涉及到专业方面的知识,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但也使得学生在相当程度上减低了主动学习的热情。从调查问卷上看,有50%的学生认为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没有获得更多实用性的技能与知识,有74%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比较空泛,有30%的学生认为就业市场不会因为这些课程学得好而找到好工作,由此可见一斑。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践的差异。高职“两课”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根据教育部对于该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求,其中马克思主义原理、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等课程已经在学生的高中阶段作为必修内容,而在大学阶段开设此课,教学内容重复,学生没能学到新的知识,所以有68%的同学认为该课程的内容跟高中重复太多,没学到很多知识。这也使得“两课”教育在大学阶段的教育实践中陷入尴尬境地。
3.学习规律与授课内容之间的差异。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主动去接受领会新鲜事物。学习规律也表明,对于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授课内容,学生也往往会倾注更多的学习热情。而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缺乏趣味性,有51%的学生认为该课枯燥、空洞,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程度。
上述三个方面的差异分析,从较深层次体现出我们在“两课”教育多个环节方面的不足之处,但我们也不应妄自菲薄,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也体现出了多个积极的信号。
1.学生对于本课程的认识正确。在被调查者中,大部分学生都肯定了学习内容的权威性、知识性、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与正确性。其中有43%的同学认为通过学习拉高了做人的道理和标杆,有4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同时还有66%的同学认为课程的学习价值与投入成正比,感到物有所值。
2.学生对于授课教师的执教能力与水平认同度较高。在被调查者中,75%以上的学生对于老师的敬业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理念、考试考核方式持满意的态度。认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能达到学习目的。
3.学生对“两课”教育环境的满意度较高。在教育软性环境方面,有90%以上的学生对校园文化表示非常满意,有70%以上的学生对于教辅人员的工作、学习环境、校园生活持肯定态度。在教育硬性环境方面,有62%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教学设施能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要。
三、对策与思考
针对本次调查的结果,为进一步提高我院“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认为应“两课”教学改革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两课”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高职院校要从战略高度科学认识“两课”教学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把“两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纳入到高职党建和思政工作的总体规划之中。可以说,学院重视是提高高职“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从当前高职“两课”教学的实践来看,学院重视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转变教育观念,把“两课”作为重点学科来建设。
尽管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即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但在此过程中,也绝对不能忽视、放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更应抛弃重专业轻“两课”、重科学轻人文的错误观念,应把“两课”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
2.成立专门的“两课”教学领导小组。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单靠有限的教师就能完成的。毛泽东同志说:“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 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各部门的重视和配合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必须要成立专门的“两课”教学领导小组。这个小组必须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党委各职能部门、教务处、学生处、“两课”教研室、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以及辅导员为成员,构建一个由学校党委具体负责的“两课”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认真落实“两课”教育教学经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两课”教育教学中,教师培训、进修、科研,图书资料及相应设备的配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做报告、讲座等活动都需要经费的支持和保障。因此,认真解决、落实“两课”教育的经费问题,是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保障,也体现了学院对“两课”教育的关心和重视。
(二)努力提高“两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高职“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归根到底要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赖于教师对“两课”教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有赖于教师对课堂内容的精心组织,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因此,提高高职“两课”教师素质是加强高职“两课”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高职“两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1.“两课”教师必须要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
“两课”教师主要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两课”教师本身必须要坚守住思想阵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精髓,关心国家的大政方针,洞察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并通过教学活动将这种信念和信仰传达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从而实现“两课”教学的政治目的。
2.两课”教师必须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
“两课”教师在具备了过硬的政治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浓厚的理论功底。据调查显示,54.6%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教师必备的首要素质是“知识广博,教学有方”,其次是“思维独特,有活力”、“热爱教育事业,有献身精神”和“平易近人,作风民主”。另外,有72%的学生更喜欢“风趣幽默型”的教师。可见,仅有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最看重的还是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因此,“两课”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地调整和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做到既精通教材、关注现实,又具备经济、历史、法律、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3.两课”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修养和完善的人格。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和完善的人格。这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以及对学生的无限热爱,尤其是对学生的关爱,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而学生一旦被老师所打动,则会“亲其师,信其道”[9]因此,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据调查显示,非常有必要和比较有必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占被调查总数的48%和26%,但同时也有60%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缺乏趣味性,有51%的学生认为该课枯燥、空洞。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两课”教育教学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但由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手段单一阻碍了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1.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两课”教学的现实针对性。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一样,“两课”教学必须按照“两课”的基本要求来组织,必须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基础和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其次,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两课”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正确面对。另一方面,也要求“两课”教师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所需,并积极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镜中花、水中月,而是能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两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为增强“两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要摈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就是融多种教学方法于课堂教学中,如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科技成果,把现代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手段运用于教学,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电视教学、“两课”网站等,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生动形象性,开阔学生的视野。
3.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两课”成绩综合考评体系。
“两课”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达到这一目的,仅仅考核教材上的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传统的考核评价为什么总是不能真实地体现出学生接受“两课”教育的成果,原因就在于它是以考核知识为核心的。因此,必须要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两课”综合考评体系。根据“两课”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认为,“两课”综合考评体系应包括“两课”理论知识考核、平时成绩考核、社会实践考核及思想素质评价,各项考核成绩分别占一定比例,记入总评成绩。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学生互评的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杨曦.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两课”实效性[J].菏泽学院学报,2005(6).
[2]姚秀木.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5(2).
[3]曾毅红.对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一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5).
[4]刘元晨,雷淑媛.改革与创新是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J].辽宁教育研究,2005(4).
[5]朱春英.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3).
作者简介:周晓晓(1979—),女,浙江杭州人,硕士,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职;“两课”教学;实效性;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年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渠道,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课程用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
为了解本院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现状、加强该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2009年1月,由我院基础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对大一年级学生组织实施了问卷调查。本次发放问卷共159份,回收159份,有效问卷100%。
本次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内容由7大类48个测试项目组成(调查问卷附于文后),分多个不同角度去调查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程度、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意愿及期待、学生对该课程的质量感知等问题,同时为保证本次调查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我们尽可能考虑性别、专业等变项的平衡,这也使本次调查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该课程的一个满意度现状,为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调查问卷结果综述
1.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态度。认为大学阶段有非常有必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占被调查总数的48%,认为比较必要的占26%,而认为不太必要及没必要的只占10%及1%。这一结果显示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两课”教学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可以学到做人的道理及启示占被调查总数的68%。可以看出,对于本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具备着相当的主观意愿。
2.满意度最终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正在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持基本满意的占59%,持比较满意与十分满意态度的分别人24%与9%。而对该课程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学生分别占总问卷的7%及1%,如图1。
从上述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具有较为强烈的主观意愿,但对该课程的最终评价持结果持中性态度即基本满意的学生占大多数,而持极端态度即认为十分满意及不满意的学生比重很小。这些数据说明,当前我们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只处于一个可接受的水平,本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具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程度高低,取决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理想与教学现状的差异程度。该差异越小,能满意度越高;反之,则满意度越低。在对本问卷进行分析过程中,我们将选取典型的指标进行研究,以期从对比中找出差异,从而更易于分析原因、找出对策。
1.学习内容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异。当前的高职教育基本上是以市场导向型为主,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期望也大多在于学到实用的技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而“两课”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以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为主,没有涉及到专业方面的知识,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但也使得学生在相当程度上减低了主动学习的热情。从调查问卷上看,有50%的学生认为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没有获得更多实用性的技能与知识,有74%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比较空泛,有30%的学生认为就业市场不会因为这些课程学得好而找到好工作,由此可见一斑。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践的差异。高职“两课”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根据教育部对于该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求,其中马克思主义原理、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等课程已经在学生的高中阶段作为必修内容,而在大学阶段开设此课,教学内容重复,学生没能学到新的知识,所以有68%的同学认为该课程的内容跟高中重复太多,没学到很多知识。这也使得“两课”教育在大学阶段的教育实践中陷入尴尬境地。
3.学习规律与授课内容之间的差异。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主动去接受领会新鲜事物。学习规律也表明,对于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授课内容,学生也往往会倾注更多的学习热情。而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缺乏趣味性,有51%的学生认为该课枯燥、空洞,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程度。
上述三个方面的差异分析,从较深层次体现出我们在“两课”教育多个环节方面的不足之处,但我们也不应妄自菲薄,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也体现出了多个积极的信号。
1.学生对于本课程的认识正确。在被调查者中,大部分学生都肯定了学习内容的权威性、知识性、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与正确性。其中有43%的同学认为通过学习拉高了做人的道理和标杆,有4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同时还有66%的同学认为课程的学习价值与投入成正比,感到物有所值。
2.学生对于授课教师的执教能力与水平认同度较高。在被调查者中,75%以上的学生对于老师的敬业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理念、考试考核方式持满意的态度。认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能达到学习目的。
3.学生对“两课”教育环境的满意度较高。在教育软性环境方面,有90%以上的学生对校园文化表示非常满意,有70%以上的学生对于教辅人员的工作、学习环境、校园生活持肯定态度。在教育硬性环境方面,有62%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教学设施能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要。
三、对策与思考
针对本次调查的结果,为进一步提高我院“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认为应“两课”教学改革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两课”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高职院校要从战略高度科学认识“两课”教学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把“两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纳入到高职党建和思政工作的总体规划之中。可以说,学院重视是提高高职“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从当前高职“两课”教学的实践来看,学院重视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转变教育观念,把“两课”作为重点学科来建设。
尽管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即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但在此过程中,也绝对不能忽视、放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更应抛弃重专业轻“两课”、重科学轻人文的错误观念,应把“两课”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
2.成立专门的“两课”教学领导小组。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单靠有限的教师就能完成的。毛泽东同志说:“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 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各部门的重视和配合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必须要成立专门的“两课”教学领导小组。这个小组必须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党委各职能部门、教务处、学生处、“两课”教研室、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以及辅导员为成员,构建一个由学校党委具体负责的“两课”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认真落实“两课”教育教学经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两课”教育教学中,教师培训、进修、科研,图书资料及相应设备的配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做报告、讲座等活动都需要经费的支持和保障。因此,认真解决、落实“两课”教育的经费问题,是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保障,也体现了学院对“两课”教育的关心和重视。
(二)努力提高“两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高职“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归根到底要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赖于教师对“两课”教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有赖于教师对课堂内容的精心组织,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因此,提高高职“两课”教师素质是加强高职“两课”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高职“两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1.“两课”教师必须要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
“两课”教师主要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两课”教师本身必须要坚守住思想阵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精髓,关心国家的大政方针,洞察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并通过教学活动将这种信念和信仰传达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从而实现“两课”教学的政治目的。
2.两课”教师必须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
“两课”教师在具备了过硬的政治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浓厚的理论功底。据调查显示,54.6%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教师必备的首要素质是“知识广博,教学有方”,其次是“思维独特,有活力”、“热爱教育事业,有献身精神”和“平易近人,作风民主”。另外,有72%的学生更喜欢“风趣幽默型”的教师。可见,仅有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最看重的还是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因此,“两课”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地调整和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做到既精通教材、关注现实,又具备经济、历史、法律、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3.两课”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修养和完善的人格。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和完善的人格。这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以及对学生的无限热爱,尤其是对学生的关爱,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而学生一旦被老师所打动,则会“亲其师,信其道”[9]因此,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据调查显示,非常有必要和比较有必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占被调查总数的48%和26%,但同时也有60%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缺乏趣味性,有51%的学生认为该课枯燥、空洞。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两课”教育教学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但由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手段单一阻碍了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1.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两课”教学的现实针对性。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一样,“两课”教学必须按照“两课”的基本要求来组织,必须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基础和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其次,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两课”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正确面对。另一方面,也要求“两课”教师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所需,并积极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镜中花、水中月,而是能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两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为增强“两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要摈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就是融多种教学方法于课堂教学中,如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科技成果,把现代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手段运用于教学,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电视教学、“两课”网站等,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生动形象性,开阔学生的视野。
3.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两课”成绩综合考评体系。
“两课”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达到这一目的,仅仅考核教材上的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传统的考核评价为什么总是不能真实地体现出学生接受“两课”教育的成果,原因就在于它是以考核知识为核心的。因此,必须要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两课”综合考评体系。根据“两课”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认为,“两课”综合考评体系应包括“两课”理论知识考核、平时成绩考核、社会实践考核及思想素质评价,各项考核成绩分别占一定比例,记入总评成绩。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学生互评的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杨曦.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两课”实效性[J].菏泽学院学报,2005(6).
[2]姚秀木.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5(2).
[3]曾毅红.对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一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5).
[4]刘元晨,雷淑媛.改革与创新是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J].辽宁教育研究,2005(4).
[5]朱春英.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3).
作者简介:周晓晓(1979—),女,浙江杭州人,硕士,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