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土复合预制桩荷载传递机理

来源 :铁道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常用混凝土预制桩桩体不易植入、挤土效应严重、桩周土发生剪切破坏而桩身强度无法发挥的问题,改用水泥土复合预制桩进行地基处理和桩基础施工。建立有限元模型,在可靠性分析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水泥土复合预制桩的荷载传递机理。结果表明:水泥土复合预制桩可以充分结合水泥土桩和混凝土预制桩两种桩型的优势,能够利用水泥土桩侧表面积大的优势提供较大的侧摩阻力从而提高的承载力;在水泥土桩中插入高强度混凝土预制桩能有效控制沉降。
其他文献
基于雷塞控制系统的五轴焊接机器人可以完成焊接工业中的各种焊接任务(如电弧焊、直角焊),焊接时振动小,焊接精度高.建立了该焊接机器人的D-H连杆坐标系,求解出了其运动学正逆解,使用Matlab中的Robotics工具箱对正逆解进行了验证;使用蒙特卡罗法计算了该机器人的可达空间.对机器人的硬件控制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最后使用simmechanics工具箱对机器人进行建模,验证其在进行运动时理论模型与模拟仿真的一致性.
利用金相显微镜、硬度计及拉伸试验机对QT5007球黑铸铁球形壳体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利用扫描电镜对其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球形壳体的力学性能符合GB/T1348要求,断裂位置的金相组织为珠光体+铁素体+石墨+大量的渗碳体,断裂位置比较薄,冷却速度较快,导致渗碳体大量析出,局部硬度升高,超过了GB/T1348要求.材料脆性增加是开裂的主要原因.整个断口的微观形貌是解理断裂,呈现一次性开裂的脆性断裂特征.经过在断口处增加保温材料,降低冷却速度,抑制渗碳体的析出,彻底解决了壳体的开裂问题.
通过对D2/U71Mn轮轨材料滑动磨损实验,研究了轮轨滑动磨损下的磨损规律以及磨损对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轮轨滑动磨损初期,发生粘着磨损:进一步因变形强化,粘着磨损转化为磨粒磨损,并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损伤.U71Mn钢轨试样磨损初期残余压应力迅速增加,1000 r后增加平缓并趋于稳定,腐蚀深度达20 μm时残余压应力急剧减小.轮轨磨损的犁沟、脊缘使得轮轨试样接触不充分,造成磨损系统不规则自激振动,产生磨损噪声.
较差的沿板厚材料流动行为是导致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接头中出现孔洞缺陷和未填充缺陷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提出在组成焊接工具的套筒外壁开设倾斜凹槽的思想,建立了点焊过程材料流动的有限元模型,其合理性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套筒外壁及端面附近的材料流动速度大于套筒内壁附近材料流动速度.套筒外壁凹槽可以促进材料向下流动,随着凹槽数量的增加,材料向下流动的趋势逐渐加强.套筒外壁附近的材料向下流动促使远离套筒的材料向上流动,形成材料流动的循环.
为揭示AgCuZn钎料的润湿铺展特性,研究了Ni、Mn元素对AgCuZn钎料在201不锈钢表面润湿特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Y1 (BAg45CuZn)、Y2 (BAg40CuZnNi)和Y3 (BAg49ZnCuMnNi)钎料凝固组织均由灰白色的富Ag相和灰黑色富Cu相组成,Ni、Mn元素可细化钎料中富Cu相,使界面区富Cu相由断续分布的粗大树枝晶逐渐向断续分布的“痘点状”胞状晶及连续分布的小块胞状晶转变.3种钎料润湿性由好到差依次为:Y3、Y2、Y1,其原因是Ni、Mn元素降低界面富Cu相与试板间的界面
为解决桁架中广泛应用的正交、斜交双管曲线算法复杂问题,通过建立相贯线空间曲线模型,利用焊枪方向向量确定主管外壁与焊枪交点及焊枪的坐标.在此基础上,利用拉格朗(Lagrange)插值公式将旋转角度与空间曲线半径、高度建立关系,求取支管旋转角θ在0~180°的点位,最后利用镜像得到θ在180°~360°的点位,得到主管内壁与支管外壁交线、焊枪与主管外壁交线、焊枪运行轨迹;并在Visual Studio上编程证明拟合曲线具有很高的精度,大大缩短了坐标计算所需的时间.
通过化学成分分析、硬度试验、力学性能试验、金相显微镜及透射电镜(TEM)组织观察等手段,对两种不同品牌T/P92钢焊条熔敷金属的组织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 表明:A(常用品牌)和B(新开发品牌)两种焊条熔敷金属热处理后的室温组织均为回火马氏体,B熔敷金属在金相显微镜下极少数视场内存在“夹钨”缺陷,TEM下观察存在圆形超显微氧化夹杂物.A和B两种熔敷金属室温力学性能相当,随着试验温度升高,B熔敷金属的强度降低,塑性急剧升高,这主要与析出相的数量与分布有关.
针对某钢厂生产的Q345D热轧板坯批量出现的边裂缺陷问题,通过对缺陷板坯现场取样、宏观分析、金相显微镜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探讨了边裂缺陷的形成原因.结果 表明,由于连铸坯角部产生横裂纹,经加热后裂纹氧化脱碳,轧制时热轧板边部形成裂纹缺陷.通过对现场生产工艺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采用改进措施后,热轧板边缘开裂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某公司的304不锈钢管道在焊接过程中发生了开裂,裂纹位于焊接热影响区.在排除焊接对失效的影响后,对该管道进行了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晶间腐蚀检测,都未发现异常.通过模拟焊接工况的方法,在失效管正常位置制备新裂纹.对新裂纹进行宏观观察、金相分析、扫描电镜分析以及EDS能谱分析,推断出原焊接热影响区开裂的原因为液态金属致脆.管道表面加工过程中采用了含锌涂料,在焊接过程中,表面熔化的液态锌渗透到管材内部,使得材料晶界弱化.在焊接热影响区,受焊接热应力的作用,裂纹在晶界处起裂并最终导致该管道沿晶开裂.
在27t轴重60kg/m钢轨12号单开道岔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对与其配套的27t轴重60kg/m钢轨12号5.0m线间距交叉渡线道岔进行设计。本文介绍了交叉渡线道岔的平面线型、结构设计、扣件系统、轨下基础等关键技术。该道岔是一种新型重载渡线道岔,可与现有160km/h的提速道岔用交叉渡线道岔实现替换;其单开辙叉、锐角辙叉、钝角辙叉均采用合金钢组合辙叉,以达到延长道岔及其部件使用寿命的目的;采用弹性铰接装置可有效隔断震动的传递,调整铰接岔枕之间离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