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汉语中有许多以“巴”作为语素进行构词的词。本文根据词典阐释,并比较“词缀说”和“借音说”两大观点,比较分析嘴巴的“巴”和下巴的“巴”,并得出现代汉语中嘴巴的“巴”为词缀,下巴的“巴”来源于借音的结论。
关键词:嘴巴;下巴;“巴”;词缀;借音
在汉语中,“巴”字的使用历史悠久,语义内容丰富,本义有纷争,引申义演变又极其复杂。在名词嘴巴的“巴”和下巴的“巴”中,它们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两者又有何异同,目前尚未得出定论。通过文献资料可知,目前学者们对于嘴巴和下巴中“巴”分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巴”在这两个词语中为后缀,另一类认为“巴”在此受古音影响,为借音词,并非词缀。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分析,以比较嘴巴的“巴”和下巴的“巴”的异同。
一、词典中嘴巴、下巴和“巴”的阐释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中,名词嘴巴有两个义项:①嘴:张开~;②打嘴巴附近的部位叫打嘴巴:挨了一个~。也叫嘴巴子。
至于名词下巴,亦有两个义项:①下颌的通称;②颏的通称。然而,查至“巴”字,此字有超过十个义项,在此不一一列举;可是,这么多义项之中,竟无一个可作为嘴巴的“巴”和下巴的“巴”的语素义。
但是,在《汉语大词典》中,“巴”的第十四义项为“口辅;面颊。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今扬州安庆皆谓颊为辅,音如巴。’如:嘴巴;下巴。”
二、“词缀说”
吕叔湘先生在他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曾指出“巴”字是一个地道的词缀,他认为“汉语里地道的词缀不是很多,前缀有阿、第、初、老(鼠、虎、师)、小(鸡.孩儿.辫儿)等,后缀有子、儿、头、巴、者、们、然等。中缀只有得、不(看得出,看不出)”。“巴”后置时,构成一系列表物的名词。赵元任、马庆株等先生把这些词中的“巴”都作后缀;但笔者认为这些词中的“巴”的词缀资格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首先,下巴、嘴巴的“巴”和结巴、哑巴的“巴”是否为同一类型的语素仍待商榷。“巴”出现在指人名词里,如结巴,哑巴等,是继承了明清山东方言的用法。哑巴表示不能说话的人,结巴表示说话口吃的人。在結巴、哑巴中,“巴”字并不承担基本的词汇意义,仅是添上一定的口语色彩,它与“结”“哑”两个语素仅构成粘附关系,故为词缀。
对于名词嘴巴和下巴而言,嘴巴的“巴”比下巴的“巴”虚化程度更高。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官话中,鲜有嘴巴一词出现,多以单音节词“口”或“嘴”表示嘴巴;嘴巴一词多出现于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但在文献记载中,不少地区的方言里很早就有嘴巴一词。笔者猜测,双音节词更符合人们说话的习惯,因此,方言里的词汇嘴巴逐渐被广泛使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认为嘴巴的“巴”为后缀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该词而言,表達的核心是“嘴”,“嘴”为该词的词根语素,“巴”意义虚化。
但是,若把下巴的“巴”看作词缀,显然不大合理。在此词中,若认为“巴”为词缀只表示附加意义,那么,就意味着表达的重心落在了表示方位的语素“下”。这与词语下巴所表达的实际意义明显不相符。
三、“借音说”
黎锦熙先生在《“巴”字十义及其复音词和成语》中分析:“《说文》:‘颊,面旁也。’‘辅’为之颊,《说文》本作‘面甫’,而古籍通作‘辅’,古读如‘巴’,今俗仍依古音作‘巴’。”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亦说:“今扬州、安庆皆谓颊为辅,音如巴。”因“古无轻唇音”,现在读“甫”的音古代读“巴”,若如此分析,在这里“巴”应是一个借音词。
黎锦熙在该论文中阐释,“嘴巴(嘴巴子、嘴吧),嘴辅,即两颊也;口围也。该词有三层含义:①嘴巴通义为左右面颊,即两腮也,脸也;且恒用于批掌之际;②所指范围小,则嘴巴义为章氏《新方言》所云“口围”;③用趋抽象,乃径指“嘴”(口)
由此可知,嘴巴的“巴”除了含义③可理解为词缀外,①和②语义上指物,是人身体的一部分,都不可看作词缀。
至于下巴一词,“下巴(下吧、下爬)、下巴颏(下把壳,下巴胳子),下辅也,颏也,颔下也,颐下也”。黎锦熙认为下巴由“颏、辅、颐”发展演变而来,在演变的过程中,受到读音的影响。
黎锦熙先生对下巴一词来源的分析较合理。从文献资料可知,“颔”原指下巴,因为点头时下巴要动,所以引申为“点头”,例如:颔首。“颐”指“颊、腮”,例如:支颐(手托住腮)、解颐“颏”指脸的最下部分,在两腮和嘴的下面。通称下巴、下巴颏儿。如:“吴丙治仰颏看着女人,心里想起了千千万万个该牵挂的人。”(柯岩《奇异的书简·追赶太阳的人》)“石壇坡陀可坐卧,我手承頦肘拄座。“(韩愈《记梦》)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嘴巴的“巴”和下巴的“巴”的比较分析,学者们多把它们归为“后缀”或“借音”。笔者认为,嘴巴的“巴”比下巴的“巴”虚化程度高,在现代汉语中,嘴巴更多单指嘴部,很少用“巴”的“面颊”义,“口围”义也相对较少,因此,可认为“巴”在这里不用作实际的意义,充当词缀。但是,对于下巴的“巴”,“借音说”的阐释更为合理,这里的“巴”应理解为“实语素”,作“颔、颏、颐”解。
参考文献:
[1]黎锦熙.“巴”字十义及其复合词和成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62-311.
[2]姚蓉蓉.词缀.”巴(巴)”的历史演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
[3]张玉翠.“巴”作为名词后缀的来源及演变[J].东京文学,2010(2).
[4]郭华.说“巴”[J].邢台学院学报,2013(9).
[5]艾贵金.浅析“巴”的词义演变[J].科学时代,2006(6).
[6]刘金秋.面部器官词语多角度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9.
[7]李菡幽.现代汉语词缀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商务印书馆,2012.
关键词:嘴巴;下巴;“巴”;词缀;借音
在汉语中,“巴”字的使用历史悠久,语义内容丰富,本义有纷争,引申义演变又极其复杂。在名词嘴巴的“巴”和下巴的“巴”中,它们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两者又有何异同,目前尚未得出定论。通过文献资料可知,目前学者们对于嘴巴和下巴中“巴”分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巴”在这两个词语中为后缀,另一类认为“巴”在此受古音影响,为借音词,并非词缀。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分析,以比较嘴巴的“巴”和下巴的“巴”的异同。
一、词典中嘴巴、下巴和“巴”的阐释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中,名词嘴巴有两个义项:①嘴:张开~;②打嘴巴附近的部位叫打嘴巴:挨了一个~。也叫嘴巴子。
至于名词下巴,亦有两个义项:①下颌的通称;②颏的通称。然而,查至“巴”字,此字有超过十个义项,在此不一一列举;可是,这么多义项之中,竟无一个可作为嘴巴的“巴”和下巴的“巴”的语素义。
但是,在《汉语大词典》中,“巴”的第十四义项为“口辅;面颊。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今扬州安庆皆谓颊为辅,音如巴。’如:嘴巴;下巴。”
二、“词缀说”
吕叔湘先生在他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曾指出“巴”字是一个地道的词缀,他认为“汉语里地道的词缀不是很多,前缀有阿、第、初、老(鼠、虎、师)、小(鸡.孩儿.辫儿)等,后缀有子、儿、头、巴、者、们、然等。中缀只有得、不(看得出,看不出)”。“巴”后置时,构成一系列表物的名词。赵元任、马庆株等先生把这些词中的“巴”都作后缀;但笔者认为这些词中的“巴”的词缀资格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首先,下巴、嘴巴的“巴”和结巴、哑巴的“巴”是否为同一类型的语素仍待商榷。“巴”出现在指人名词里,如结巴,哑巴等,是继承了明清山东方言的用法。哑巴表示不能说话的人,结巴表示说话口吃的人。在結巴、哑巴中,“巴”字并不承担基本的词汇意义,仅是添上一定的口语色彩,它与“结”“哑”两个语素仅构成粘附关系,故为词缀。
对于名词嘴巴和下巴而言,嘴巴的“巴”比下巴的“巴”虚化程度更高。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官话中,鲜有嘴巴一词出现,多以单音节词“口”或“嘴”表示嘴巴;嘴巴一词多出现于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但在文献记载中,不少地区的方言里很早就有嘴巴一词。笔者猜测,双音节词更符合人们说话的习惯,因此,方言里的词汇嘴巴逐渐被广泛使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认为嘴巴的“巴”为后缀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该词而言,表達的核心是“嘴”,“嘴”为该词的词根语素,“巴”意义虚化。
但是,若把下巴的“巴”看作词缀,显然不大合理。在此词中,若认为“巴”为词缀只表示附加意义,那么,就意味着表达的重心落在了表示方位的语素“下”。这与词语下巴所表达的实际意义明显不相符。
三、“借音说”
黎锦熙先生在《“巴”字十义及其复音词和成语》中分析:“《说文》:‘颊,面旁也。’‘辅’为之颊,《说文》本作‘面甫’,而古籍通作‘辅’,古读如‘巴’,今俗仍依古音作‘巴’。”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亦说:“今扬州、安庆皆谓颊为辅,音如巴。”因“古无轻唇音”,现在读“甫”的音古代读“巴”,若如此分析,在这里“巴”应是一个借音词。
黎锦熙在该论文中阐释,“嘴巴(嘴巴子、嘴吧),嘴辅,即两颊也;口围也。该词有三层含义:①嘴巴通义为左右面颊,即两腮也,脸也;且恒用于批掌之际;②所指范围小,则嘴巴义为章氏《新方言》所云“口围”;③用趋抽象,乃径指“嘴”(口)
由此可知,嘴巴的“巴”除了含义③可理解为词缀外,①和②语义上指物,是人身体的一部分,都不可看作词缀。
至于下巴一词,“下巴(下吧、下爬)、下巴颏(下把壳,下巴胳子),下辅也,颏也,颔下也,颐下也”。黎锦熙认为下巴由“颏、辅、颐”发展演变而来,在演变的过程中,受到读音的影响。
黎锦熙先生对下巴一词来源的分析较合理。从文献资料可知,“颔”原指下巴,因为点头时下巴要动,所以引申为“点头”,例如:颔首。“颐”指“颊、腮”,例如:支颐(手托住腮)、解颐“颏”指脸的最下部分,在两腮和嘴的下面。通称下巴、下巴颏儿。如:“吴丙治仰颏看着女人,心里想起了千千万万个该牵挂的人。”(柯岩《奇异的书简·追赶太阳的人》)“石壇坡陀可坐卧,我手承頦肘拄座。“(韩愈《记梦》)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嘴巴的“巴”和下巴的“巴”的比较分析,学者们多把它们归为“后缀”或“借音”。笔者认为,嘴巴的“巴”比下巴的“巴”虚化程度高,在现代汉语中,嘴巴更多单指嘴部,很少用“巴”的“面颊”义,“口围”义也相对较少,因此,可认为“巴”在这里不用作实际的意义,充当词缀。但是,对于下巴的“巴”,“借音说”的阐释更为合理,这里的“巴”应理解为“实语素”,作“颔、颏、颐”解。
参考文献:
[1]黎锦熙.“巴”字十义及其复合词和成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62-311.
[2]姚蓉蓉.词缀.”巴(巴)”的历史演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
[3]张玉翠.“巴”作为名词后缀的来源及演变[J].东京文学,2010(2).
[4]郭华.说“巴”[J].邢台学院学报,2013(9).
[5]艾贵金.浅析“巴”的词义演变[J].科学时代,2006(6).
[6]刘金秋.面部器官词语多角度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9.
[7]李菡幽.现代汉语词缀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商务印书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