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知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因此,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极其重要。
关键词:开拓思维;创新精神;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34-02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有这样一条:“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解决数学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固定模式让学生去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巧妙引导学生解决数学方法的灵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态度及掌握、运用的能力,使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情境,是挖掘学生内存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思考的有效途径。这样,学生不仅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求知欲望,就需要我们努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参加数学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给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机会。
二 构建开放课堂。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
1 题型多变,培养发散思维
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最重要的目标是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注意不同题型的设计,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
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最后一个环节时,出示长方形纸,问有几个角,再让学生讨论“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这一问题。学生讨论后得出:
又如,9个人(6个大人)结伴到森林公园游玩,门票:(1)成人100元,儿童半价;(2)8人以上(含8人)可以买团体票,每张60元。他们可以怎样买票,怎样买票最合算。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选第一种方式分别买票,有:100×6+(9—6)×(100÷2)=750元
选第二种方式买团体票,有:60×9=540元
还有的学生另辟蹊径,8个人买团体票,一个小孩子买半票,得到:60×8+100÷2=530元
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结果有了新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向多元化发展。
2,解题多样化,发展求异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妙安排,对问题进行编排,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问学生:“怎么理解?”学生经过进一步的观察得出:只要较小的两边之和大于最大的那一条边,这三条线段就能拼成一个三角形。我没有给学生这个想法作出判断,不过,我建议他们选择不同的长度来进行检验。
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这部分知识,有了自己的决断思想,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学会怎样去对待问题。
3 知识联结,深化多向思维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动的,它是发展中的数学。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应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知识相联系,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数学中不同的解题策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更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新的创新需求。
例如,在教学“角的画法”时,我说:“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用量角器去量角的度数,如果给出一个角的度数,让你用量角器去画这个角,你会画吗?”让学生自己画65度角,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学生开始用不同的方法去画,有的先画点,再画射线,在量角器65度的地方点上点,再把点与放射线端点相连;有的先画线,再定点,然后再使用量角器来量出65度的角。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基本都能画出角来。
然后,我让学生再画一个150度的角,这一次,我告诉他们,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这一次,学生仍然让我欣喜:有的用量角器画出角来,有的却是用到了三角板画出了角。对他们的这一想法,我大加赞赏。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掌握运用,更是对所学的知识一个联结,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联系,加深他们对数学
关键词:开拓思维;创新精神;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34-02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有这样一条:“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解决数学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固定模式让学生去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巧妙引导学生解决数学方法的灵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态度及掌握、运用的能力,使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情境,是挖掘学生内存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思考的有效途径。这样,学生不仅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求知欲望,就需要我们努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参加数学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给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机会。
二 构建开放课堂。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
1 题型多变,培养发散思维
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最重要的目标是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注意不同题型的设计,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
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最后一个环节时,出示长方形纸,问有几个角,再让学生讨论“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这一问题。学生讨论后得出:
又如,9个人(6个大人)结伴到森林公园游玩,门票:(1)成人100元,儿童半价;(2)8人以上(含8人)可以买团体票,每张60元。他们可以怎样买票,怎样买票最合算。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选第一种方式分别买票,有:100×6+(9—6)×(100÷2)=750元
选第二种方式买团体票,有:60×9=540元
还有的学生另辟蹊径,8个人买团体票,一个小孩子买半票,得到:60×8+100÷2=530元
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结果有了新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向多元化发展。

2,解题多样化,发展求异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妙安排,对问题进行编排,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问学生:“怎么理解?”学生经过进一步的观察得出:只要较小的两边之和大于最大的那一条边,这三条线段就能拼成一个三角形。我没有给学生这个想法作出判断,不过,我建议他们选择不同的长度来进行检验。
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这部分知识,有了自己的决断思想,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学会怎样去对待问题。
3 知识联结,深化多向思维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动的,它是发展中的数学。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应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知识相联系,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数学中不同的解题策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更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新的创新需求。
例如,在教学“角的画法”时,我说:“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用量角器去量角的度数,如果给出一个角的度数,让你用量角器去画这个角,你会画吗?”让学生自己画65度角,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学生开始用不同的方法去画,有的先画点,再画射线,在量角器65度的地方点上点,再把点与放射线端点相连;有的先画线,再定点,然后再使用量角器来量出65度的角。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基本都能画出角来。
然后,我让学生再画一个150度的角,这一次,我告诉他们,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这一次,学生仍然让我欣喜:有的用量角器画出角来,有的却是用到了三角板画出了角。对他们的这一想法,我大加赞赏。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掌握运用,更是对所学的知识一个联结,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联系,加深他们对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