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均陶技法及艺术魅力

来源 :佛山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均陶作为宜兴的五朵金花之一,在艺术、生产和发展上是个永恒的主题。均陶创作和欣赏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泥性、水性、气性、火性、人性的自然有机融合,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经巧功雕琢,入窑火锤炼。
  关键词:陶瓷;色彩;原料;技法
  1 前言
  宜兴陶瓷式样繁多,造型结构纷繁复杂。陶瓷造型的整体结构和气势,表现在形态外部和蕴蓄于形态内部的精神现象,气韵作为一个美学名词,连接了物质造型和审美心理。 陶瓷,是中国的名片,陶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均陶艺术的发展使陶瓷更加完美实用,更受到人们欢迎。均陶作为宜兴的五朵金花之一,在艺术、生产和发展上是个永恒的主题。均陶创作和欣赏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泥性、水性、气性、火性、人性的自然有机融合,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经巧功雕琢,入窑火锤炼。
  2 均陶技法及表现形式
  宜兴均陶生产始于宋代,它是从原先粗陶的基础上,通过釉料配方变化、经窑变而形成的一个独特品种。早在1935年,一件“宋钧窑天蓝窑变深紫蟠桃核笔洗”,曾获英国伦敦博览会奖章,展评该件作品时,加注说明“原名仿宜兴均窑里蚌式洗”。此件作品原是北宋宫廷陈设使用的贡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可见宜兴均陶在宋代已颇负盛名,这也是迄今宜兴均陶发端北宋的早期佐证。
  自宋至明,烧造均陶产品最成功的窑场,是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欧子明的“欧窑”,其产品有“花盘奁架诸器”以及瓶、盂尊、炉等,声名享誉日本。当时还有一位烧制均陶的高手,作品有宜均窑笔洗,红褐色胎,内有淡紫色开片釉,不署姓名,有“爱闲老人手制”款,作品曾流传英国及西欧各国。
  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无论是生理需求还是心理需求,都需要追求舒适和营造美感,这都离不开色彩。色彩是人类视觉中最响亮的语言符号,是环境中最重要的视觉元素,它和型、纹样等视觉元素一起传达信息语言。色彩相对于其他视觉元素更加直观鲜明且富于情感,所以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均陶产品以釉色瑰丽多彩而闻名,在它上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与之相匹配的贴花装饰技法也在明代后期开始形成,现存于宜兴陶瓷博物馆的“龙头荷花缸”就是早期平贴技法的代表作,作品周身外表贴有牡丹、茶花、菊花、梅花,寓意吉祥平安。至清末民初,艺人们一直沿用细浆色泥,先搓成条状,再用大拇指在坯体外层,分别以捻、捺、贴、揿、撕、撂等动作,或手抹、或垒叠,浓淡深浅,疏密曲直,扭动自如,首尾相称。细微处再用竹、木制的小工具进行加工点缀,可构思堆贴名山大川、奇花瑶草;亦可设计堆贴飞禽走兽、古装戏文,无不争奇斗艳,栩栩如生。大拇指堆花是均陶独特的装饰手法,堆贴的画面不仅有单纯的纹饰,也有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题材的图案,不仅注重堆贴画面与坯体造型的和谐统一,而且注重泥色的选择和小工具的应用,即所谓的“拇指堆出大景致,竹尖点出龙虎睛”。
  宜兴均陶原料采用当地蕴藏量丰富的甲泥、嫩泥和白泥等陶土配制品;在成型技法上运用泥条盘筑或泥片镶接,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陶瓷历史上也是一个创举,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均陶大缸、乌坛花缸、龙缸,还是各式花盆、荷缸、陶钵,采用泥条盘筑成型或者泥片镶接成型,以及与之相关连的干燥技法、施釉方式等都有了完整的制作体系和工艺流程,从而使坯体致密、避免渗漏、质量稳定、形制美观。
  3 结语
  宜兴均陶以其特有的“均釉”和“堆花”著称于世。均陶釉色“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有霁蓝、甜白、墨绿、天蓝、乳白、金黄、古铜等数十种,最大的特点是釉面醇厚、清雅,并在烧成中产生奇异的窑变现象,釉面会呈现出斑斓璀璨、五彩缤纷的效果。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随着高中生物学教材的更新,一些新的教学方式随之不断引入,特别是20世纪以来美国的各种教学方法得到了特别的关注。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重视学生自身潜力的开发,教师不再是主导者,在教学实践中目标越来越趋向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这个名词只是从某个方面表明了教学目标,而非具体的方法,因此也谈不上是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结合近代以来教学方法的探寻,我们很容易会发现高效
安徽省名优茶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品牌资源丰富,随着消费水平的转型升级,名优茶在近几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相较于其他产茶大省来说依然缓慢。在对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山区的名优茶种植农户、生产销售企业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安徽省名优茶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益低、市场半径小、品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本文将安徽省名优茶的发展路径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首先,本文采用实地调研、发放问卷的方
摘 要:笔者的《太极提梁壶》,四方隐忍于浑圆中。单纯、刚正的直线化为怀柔的曲线中,在制作工艺精湛的前提下弘扬前辈名家陈鸣远的壶艺风范,也是对“智圆行方”人生哲理的一次完美演绎。  关键词:紫砂;太极提梁壶;线条;紫砂泥;造型  1 前言  宜兴紫砂壶起始于北宋,成熟于明清,繁荣于当代,积淀着丰富和厚重的古老文明,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陶瓷艺术品和中华国粹,载入史册。它以博大的胸怀,容纳众多的文化元素
随着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这些海量异构数据也带来了隐私泄露威胁。在社交网络中由于结点和边的类别具有多元特点,其可视为一个复杂的异构信息网络。相应的,面向异构信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