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初期的四次物价风波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5月下旬上海解放后,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曾经历了四次物价上涨风波,一次比一次猛烈,对上海民生以及经济恢复与建设,乃至对全国的物价稳定都产生了严重影响。然而,掌握政权不久的新中国政府,以国计民生为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基本降服了自国民党统治以来愈演愈烈的恶性通货膨胀,经受住了历史性考验。六十年过去了,重温这一段历史,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经济领域中那惊心动魄的气息。
  
  
  位于南京东路南侧汉口路上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大楼,是银元投机的大本营。当时大楼内已有2000多部自动内线电话,还专设有对外的直线电话,每天数千人聚集在那里,公开进行银元投机。1949年5月30日,银元每元尚折合人民币650元,6月4日猛涨至1100元。银元价格的波动,直接推动了物价全面上升,5月27日之后的十三天中,上海物价总水平竟上涨2.7倍以上。为此,《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扰乱金融操纵银元的投机者赶快觉悟》,对银元投机者发出严厉的警告,银元价格一度回落。然而两三天后,银元投机者又大肆活跃起来,6月8日晚,银元价格已涨到2000元以上。除上海证券交易所是半公开的银元投机场所外,更多的银元小贩则散布在大街小巷,据估计到6月8日晚已达4万多人,叮叮咚咚的银元敲击声不绝于耳。猖獗的银元投机严重影响着各种交易的正常进行,人民币应有的唯一合法通货地位受到挑战。
  从全国范围来看,稳定金融物价,是当时已经解放了的各大中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上海是全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稳定上海,恢复上海的经济,对全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6月4日和5日,华东财经委员会、上海市委先后向中央发电,汇报上海的严峻态势,并决定采取严厉打击银元投机的行动,获得批准。10日上午9点,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遣公安部队一个营,迅速包围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大楼,一千多人被堵在里面。投机分子猝不及防,仓皇之中甚至把金条金砖塞进沙发里、抽水马桶水箱里、天花板夹层内等。经过军管会派公安部队逐个房间排查和清点,共搜缴1800多两金条,逮捕为首的20多个投机操纵者以及100多个主要投机分子。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司令部颁布《华东区金银管理暂行办法》,严禁金银计价行使流通与私相买卖,市民有储存者,须向中国人民银行按牌价兑换人民币。之后,为了稳定人民币的币值和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由中国银行举办折实储蓄存款,市民不必再用购买银元的方式来保存币值。
  经过此次金融秩序的初步整顿,困扰上海市民多年的货币投机活动基本匿迹,人民币作为唯一合法通货的地位得以初步确立,整个物价也获得了短时期的稳定。平定上海解放后的第一次物价风波,也被称为“银元之战”,为以后上海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良好开端。
  
  第二次物价风波
  
  上海解放初期的市场物价状况,是多种因素交汇折中的结果。“银元之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导致物价波动的基本因素并未消除,经过两周左右的稳定后,上海再次出现物价涨风。不同的是,这一次不法奸商投机的对象不是银元,而是转向了粮、棉等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
  由于长期的战争破坏以及国民党溃退时的抢劫,上海解放时各种商品物资严重缺乏。据统计,上海被接管时,所存食米只够全市半月消费,煤只够一周消费,私营纱厂的存棉只够维持一个月的生产,其他各种生产原料和消费资料,存底也都非常有限。与此同时,上海港口受到美、蒋勾结下的军事和经济封锁,进出口严重受阻;城乡物资交流未畅,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运不进来,国内外贸易几乎断绝。在物资极为匮乏的情况下,纱布、粮食等转而成为投机商的主要投机对象。从6月23日至7月21日的近一个月内,纱价由32.5万元上涨到61.5万元,上升89%;粮价上涨得更凶猛,从6月23日至7月16日,米价由每石1.17万元涨到5.9万元,上涨了404%。其他各种主要商品的7月份平均价,比6月上升50%~200%。上海的情况非常严重,人民普遍担心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乃至物价全面失控,各地财经工作人员也感到形势严峻,要求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回到北平后,谈到上海正面临着“煤粮两荒”的严峻局面,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刚刚走马上任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认为,上海仍然是全国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物价若剧烈跳跃,其他地区绝不可能保持平稳,因而主张以全国可能的力量支持上海。7月27日,陈云受中央委托,在上海主持召开各解放区负责人参加的财政经济会议。他主张,从东北、华中、华东三个地区调粮到上海,并计划次年在常州、嘉兴一带集中6亿-8亿斤大米,随时应付上海之需;如果遇到严重水灾,则打算以东北的粮食为后盾。另外,陈云还致电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书记兼华中军区司令员林彪、华中局第三书记兼华中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邓子恢,为了使上海8、9月份的米价稳定,渡过秋季财政金融难关,打算由东北、华中全力运集大米应付上海,要求8月底运到5000吨,9月15日以前运到5000吨,9月底以前再运到1万吨。
  在中财委的直接主持下,统筹调拨全国物资,华北、东北、华中等地的粮食、棉花、煤炭即所谓“二白一黑”陆续运到上海。华东局也相继采取各种管理市场物价的新措施,如制订各种交易规则,对几种主要商品禁止场外交易,统一交易时间,规定现款当日交割,禁止栈单买卖,禁止兼做业务生意,实行议价等,以限制私商的投機活动。同时,国营贸易单位根据市场情况,将其他各解放区援助的物资进行抛售,大米抛售量逐步增加,由占市场成交总量的5%上升到55%以上,价格均低于市价。为了保证职工和广大市民生活不受影响,在大量抛售物资、稳定市场物价的同时,还以机关、工厂、学校等为单位,低价配售粮食及其他日用生活必需品。在这些措施下,从7月下旬开始,物价涨势逐步缓和,上海解放后的第二次物价风波得以平息。
  
  第三次物价风波
  
  7月物价风波之后,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大量抛售物资,8、9两个月上海物价相对平稳。但与此相反,全国其他主要城市的物价却在普遍上涨,如杭州、济南、汉口等地的纱布价格上升较快,无锡、松江、嘉兴等地的米价也持续上涨,上海的物价处于盆地状态。这种态势必然导致大量游资向上海集中,迫使上海物价迅速上涨。9月中下旬,华北地区掀起物价波动,迅速引发了上海物价的第三次涨风。
  正当此时,人民解放军迅速南进,福州、广州先后解放,交通、电讯次第恢复,当时的私营工商业不约而同地集中其全部资力投入市场,进行投机,利用全国电讯畅通的条件,掌握各大城市行情消息,遥相呼应,连成一气,汇合成为冲击市场物价的巨大力量。因而,这次涨风不仅是上海解放后涨势最猛、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也是一次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性物价涨风。
  为对付这次物价涨风,经过紧张协调与准备,上海国营贸易单位每天向市场抛售棉纱700多件,棉布7000多匹,食糖5000包左右。自10月中旬开始,一个月抛售棉纱达2万件,棉布达30万匹。大米的抛售量更大,11月7日这一天共抛售911万斤,相当于平时市场成交量的10倍以上。然而,如此大量的物资抛售,仍制止不住物价的继续上升,以11月16日为例,国营公司虽然以每石7.5万元至8万元的平价抛售大米750万斤,而私营米店零售价,每石仍在14万元至16万元高峰。
  华东局在分析这次物价上涨风的原因时,认为虽有故意投机的成分,但基本原因是金融性的,如不急谋全国统一对策,其趋势将比6、7月更严重。在向中央并中财委报告中指出,虽然依靠不断抛出物资拖住物价,但这次涨风是全国性的,各地对平稳物价未能统一,此起彼伏,互相影响,并给投机者造成喘息机会。因此,仅上海单独作战已不能解决问题,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作统一部署。
  11月1日和5日,中财委连续召开会议,认为选择行动的时机非常重要。尽管当时国家掌控的粮食有50亿斤,国营中纺公司掌握的棉纱和棉布大约占全国产量的一半左右,有如此之实力,足以削弱涨风。然而,如果抛售的时机不成熟或方式不适当,特别是在物价仍在猛涨时候抛售,则可能适得其反,促使大量游资涌入上海抢购。通过对市场上商品和货币的流通情况的分析,预计物价综合指数要比7月底上升2-2.2倍,才能使两者大体平衡。11月中旬,物价已涨2倍,涨势也渐趋稳定。陈云认为时机已到,立即发布包括通过收缩银根、调运粮棉、抛售物资等十二条指令,要求贸易公司、银行与财经委三方面协同作战,统一行动。各地遵照陈云指示,将粮食、纱布、煤炭等主要物资调运集中于指定地点,在11月25日这一天,全国各主要城市一齐大量抛售,连续抛售十天,同时加强金融管理与市场管理,对主要的投机者加以惩处。
  当时,投机商对物价波动和通货膨胀程度估计过于乐观,普遍举债买货,一些厂主甚至举债给工人发工资,也不肯卖货,利息重到每借1元,月息达2元。11月25日起物价稳中有降,出乎他们意料,于是急于抛货还债,结果越抛越贱,许多投机者不得已举新债以还旧债。此时物价虽跌,但银根仍然是紧的,利息仍然是高的,许多厂商周转不灵,陷于困境。11月26日起,上海及全国各地的物价开始疲落,持续了50天的物价涨风,终于获得全面制止。这场建国初期的经济战役,也被称作“米棉之战”,毛泽东将其比作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此次物价的平定,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金融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四次物价涨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然而,解放战争仍在局部进行,残破的经济处于恢复之中,可谓百废待兴。中财委主任陈云在第三次物价涨风时曾分析说,财政赤字大是造成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事实正是如此,主要是因为军政费用逐月增加,1949年国家财政赤字占全部支出的三分之二。当时财政支出主要依靠发行钞票。1949年11月底物价平稳时,货币发行总数近2万億元;12月增发1万亿元;1950年1月份已开出支票大约1.4万亿元,至19日实支近1万亿元。也就是说50天中,共增发钞票一倍多。截至1950年1月下旬,发行累计已达4.1万亿元,因而1950年物价上涨在预料之中。
  1949年12月和1950年1月间,上海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其中以粮食类和副食品类指数上涨幅度最大。此时上海存粮太少,是导致上海物价涨得快的主要原因。据统计1月下旬,上海贸易公司存粮仅剩9000万斤。陈云认为,解决上海粮食的应急办法,须先调用沪宁、沪杭两线公粮,同时抓紧华中、东北、西南向上海运粮,无论如何设法在旧历年关前后,力争上海粮食公司的存米达到4亿斤。以后必须保证在秋粮上市前,上海存粮除日常出售外,常囤量要维持在4亿斤。
  由于预作部署,华中、东北、四川之米相继支援上海,使国营粮食公司能在市场上大量抛售供应。此外,还选择了100家米店,作为国营粮食公司的特约代销店,按国营公司零售价格直接发售,避免米价涨风的蔓延。
  1950年2月6日,即春节前的十一天,美蒋飞机轰炸上海杨树浦发电厂,致使大部分工厂停业,直接导致市场物价又起新波动。但此时,国营粮食公司因各地支援的粮食陆续调集,实力充足,尽量供应多种食米,使得这次物价波动没有全面蔓延。2月春节休假后开市,投机私商仍抱着“红盘”看涨的心理,跃跃欲试。然而国营公司在粮食、纱布、食油等市场上仍然大力供应,春节后一周内,国营公司在市场上抛售的比重,食米占97.5%,面粉占100%,棉布占60.5%,除棉布因价格偏低,主动提高8%以外,其余价格维持原有水平,投机商的企图没能得逞。这次物价风波,由于国营公司实力充足,控制得宜,带有很大局部性,未形成全面涨风。这次物价波动,也就成为十余年来上海物价不断上涨的尾声。
  第四次物价风波平息后,陈云强调迅速统一全国财经工作的重要性。1950年3月3日,以政务院名义发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十条决定,奠定了以集中统一为基础的财经管理体制的雏形。随后,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全党保证实现《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自4月份开始,全国财政状况开始好转,收支接近平衡,上海物价也由波动走向基本稳定。据统计,上海批发物价总指数从1949年6月的100,上涨到1950年2月的2097.9,在8个月的时间里上涨了约20倍,逐月平均增长率达50%以上。而从1950年3月开始,物价总趋势虽仍然是上涨的,但上涨幅度已逐步缩小。1950年物价指数逐月平均增长率已降至6.8%,1951年仅为1.4%,1952年逐月平均指数则下降了0.6%。从1953年后,每月的涨落幅度均在1%以下,全年逐月平均涨落率已趋零,上海物价进入全面稳定阶段。国民党统治时期延续了十多年的通货膨胀局面终于得以遏制。■
  编辑:韩铁马
其他文献
时间是中午,格林威治的一座乡村寓所里,摄影师约翰·达格代尔正在给我拍照。他歪着头,身体向前微倾,一丝不苟地捕捉我的侧面的影像。我坐在离他约三英尺远的地方。这座乡村寓
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他们首先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都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了。这地方虽然现在差一点
期刊
1.妈妈送我的首饰当我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我就知道总有一天我的如意王子会不期而至。我常常想象他骑着一匹雪白的骏马,把我抱上马背带往他的城池。当然,随着我慢慢长大,我
石油价格的飞涨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要寻找价格飞涨的原因.一部分人认为是由于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等)的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是由于有投机买卖所引起的,
你有了问题,是特别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能让你懊恼万分。这时候,有一个基本原则可用,而且永远适用。这个原则非常简单——永远不放弃。最近我 You have problems that are pa
1987~1988年国家金刚石金矿科学研究院哈萨克分院,为探索用堆浸法从某矿床的贫废矿堆的矿石中回收金的可能性并找出最佳的浸出条件而进行了扩大的试验室研究。曾研究了氧化矿
东方有一个傻瓜,有一天站在自家地里说:“一个月前我播下了种籽,庄稼要是两个多月成熟,我会收获三百蒲式耳的玉米。不过我很着急,要是现在就收割的话,我敢说至少能收获一百蒲
1941年6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三次全国财政大会。会议通过了将田赋收归中央并改征实物的决定。笔者通过对民国政府建立以来的是赋制度的考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1941年的田
曾几何时,我光滑的脸上突然冒出了很多青春痘,那一颗颗红色的小痘子在我脸上找到了合适的住所后,愈加放肆,开始大量呼朋唤友,繁殖后代。到了教室,挚友指着我脸上的痘狂笑不止
经25℃下培养1个月,采用GC/MS定量监测设施土壤和无菌土壤中三唑酮和降解产物三唑醇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设施土壤中三唑酮的降解符合热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5.2 d,无菌土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