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巧借插图引发感情
蒙田说:“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其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毫无意义可言。”激发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孩子有感情地朗读,就成为指导朗读的第一步。低年级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材每篇课文都有鲜明可爱插图的优势,在朗读课文前,先指导学生看图,再用儿童化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使孩子由喜欢看图转向想要朗读,从而读出文章的感情。如,教学《2008,北京》这篇课文,我先让学生欣赏申奥成功那一刻全国各地欢庆的画面,学生很快被那激动人心的气氛感染了,不由自主地随着画面欢呼起来。这样,全班同学都带着自豪、兴奋的心情进入了课文的朗读,那份喜悦、激动的感情全都从朗读中发挥了出来。
二、示范朗读激发感情
朗读教学的亮点,绝不仅仅体现在学生朗读的结果上,更体现在过程中。过程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引导得好,感情朗读就会好。由于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和文化素养的差异,学生难以正确地感受和领悟语言文字。因此在指导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范读的作用不可低估。范读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用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较好地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如《狼和小羊》中有一段,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是不是?”这里有逗号、叹号和问号,而且狼还是气冲冲地说。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读出了狼的气冲冲,但标点符号读不出来,我适时地作了示范,学生不仅更好地读出了狼的凶恶,而且读出了各种标点的不同。
三、创设情境激活感情
创设情境进行朗读训练,是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朗读环境,使作者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形象浮现在学生眼前,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体验。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分角色感情朗读时,师:现在你们就是狐狸,老师是乌鸦,你们非常想骗取我嘴上的这块肉。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他们忽而“眼珠子一转”,忽而“赔着笑脸”,忽而又“轻声细语”,读时还用上了夸张的语气。转而再交换角色,让学生扮演乌鸦,老师扮演狐狸。对乌鸦的三次表现,学生分别用了平稳的语调、稍上扬的语调、兴奋的语调,表现出了乌鸦一步步失去警惕的过程。还可以利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教室变成了“舞台”,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把有声的朗读转化为会“动”的图景,从朗读中感悟到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四、联系生活悟出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应该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就越深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的语言,让作品的人物形象生动起来。如《秋游》有这样一句话:“草地上小朋友有的在打滚儿,有的在逮蚂蚱,有的向着天空亮开了嗓子。”学生在朗读时都能体会到小朋友在草地上玩耍时的情景,但读不出小朋友在郊外草地上嬉戏时高兴、激动的语气。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大家在秋游时都玩了哪些游戏?当时你们的心情怎样?这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秋游时的感受,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在朗读中就会见文生情了。
五、运用多媒体提升感情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的特点。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能让学生进入角色,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提升朗读感情。如《一株紫丁香》中“一株紫丁香”代表的是孩子们的诚挚的心愿,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诗歌意境优美,情感丰富。为了能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我先利用多媒体欣赏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第一段,在动听的旋律中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接着再播放课件:一张电子贺卡打开,里面是一株盛开的紫丁香,写有“教师节9月10日亲爱的老师节日快乐”,为后面诵读、感悟诗歌营造心理情境。感情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当我们潜心探索,因文因人而异,把“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时,学生们就可以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境界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
蒙田说:“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其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毫无意义可言。”激发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孩子有感情地朗读,就成为指导朗读的第一步。低年级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材每篇课文都有鲜明可爱插图的优势,在朗读课文前,先指导学生看图,再用儿童化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使孩子由喜欢看图转向想要朗读,从而读出文章的感情。如,教学《2008,北京》这篇课文,我先让学生欣赏申奥成功那一刻全国各地欢庆的画面,学生很快被那激动人心的气氛感染了,不由自主地随着画面欢呼起来。这样,全班同学都带着自豪、兴奋的心情进入了课文的朗读,那份喜悦、激动的感情全都从朗读中发挥了出来。
二、示范朗读激发感情
朗读教学的亮点,绝不仅仅体现在学生朗读的结果上,更体现在过程中。过程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引导得好,感情朗读就会好。由于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和文化素养的差异,学生难以正确地感受和领悟语言文字。因此在指导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范读的作用不可低估。范读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用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较好地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如《狼和小羊》中有一段,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是不是?”这里有逗号、叹号和问号,而且狼还是气冲冲地说。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读出了狼的气冲冲,但标点符号读不出来,我适时地作了示范,学生不仅更好地读出了狼的凶恶,而且读出了各种标点的不同。
三、创设情境激活感情
创设情境进行朗读训练,是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朗读环境,使作者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形象浮现在学生眼前,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体验。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分角色感情朗读时,师:现在你们就是狐狸,老师是乌鸦,你们非常想骗取我嘴上的这块肉。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他们忽而“眼珠子一转”,忽而“赔着笑脸”,忽而又“轻声细语”,读时还用上了夸张的语气。转而再交换角色,让学生扮演乌鸦,老师扮演狐狸。对乌鸦的三次表现,学生分别用了平稳的语调、稍上扬的语调、兴奋的语调,表现出了乌鸦一步步失去警惕的过程。还可以利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教室变成了“舞台”,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把有声的朗读转化为会“动”的图景,从朗读中感悟到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四、联系生活悟出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应该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就越深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的语言,让作品的人物形象生动起来。如《秋游》有这样一句话:“草地上小朋友有的在打滚儿,有的在逮蚂蚱,有的向着天空亮开了嗓子。”学生在朗读时都能体会到小朋友在草地上玩耍时的情景,但读不出小朋友在郊外草地上嬉戏时高兴、激动的语气。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大家在秋游时都玩了哪些游戏?当时你们的心情怎样?这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秋游时的感受,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在朗读中就会见文生情了。
五、运用多媒体提升感情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的特点。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能让学生进入角色,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提升朗读感情。如《一株紫丁香》中“一株紫丁香”代表的是孩子们的诚挚的心愿,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诗歌意境优美,情感丰富。为了能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我先利用多媒体欣赏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第一段,在动听的旋律中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接着再播放课件:一张电子贺卡打开,里面是一株盛开的紫丁香,写有“教师节9月10日亲爱的老师节日快乐”,为后面诵读、感悟诗歌营造心理情境。感情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当我们潜心探索,因文因人而异,把“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时,学生们就可以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境界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