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

来源 :经济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5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在我国的具体形式,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企业中外合资相似,是出于“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应用Uppsala国际化模型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阶段,指出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我国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具有显著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特征,并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例,具体分析中外合作办学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高等教育 知识转移 知识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121-02
  
  一、引言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应运而生。2003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将中外合作办学界定为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中外合作办学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育技术和管理机制,聘用外国教师授课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国内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外的高校之间、我国高校与国外科研机构之间,我国高校与国外企业之间以及我国高校与国外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一种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与我国改革之初的“市场换技术”型企业中外合资目的相似,中外合资企业是通过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利用我国的市场潜力和优惠政策吸引国外技术资本投资,以便带动我国企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企业的国际化与我国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都源于“窗口动因”,对于合资企业而言,是通过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了解国际市场行情、生产技术、产品标准、样式与本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并为国内外经营与发展提供适应国际惯例的经营与管理经验;对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而言,就是追踪国际先进学科教育知识,获取本学科发展动态信息,为国内经济社会建设所需的学科发展提供指导。知识和技术是国际技术转移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技术是信息和知识的综合体,而技术的本质是知识,信息也可以看作是可整理的知识。高等教育项目是知识密集型的组织,中外合作办学自然也以知识转移为显著特征和目的导向。企业的技术转移与学习成败取决于我国企业对转移技术的学习和吸收能力,而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成败则取决于合作高校的知识学习和吸收能力。在“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导向下,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对我国整个的教育领域也将产生有益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关键是消化吸收、利用创新,最终目的是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
  目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虽然规模很大、但水平还不高,部分高校对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认识不足,存在只重视学生派出,忽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尤其是教师资源的引进。没有从学校长远发展考虑,通过派出去,请进来为办学双方将来在教学、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尤其是对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效应,还缺乏动态、系统、全面的研究,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实际发展状况,造成了项目运行中出现的盲目、低效与监管缺失。
  二、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从教育服务输出国与提供方的角度,研究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 Education)问题,相似的英文概念还包括Transnational Education、Cross-border Education、Offshore Education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涵盖了人员跨国流动、跨文化交流、国际合作办学规管、合作模式与合作伙伴选择、国际合作项目教学内容与方法调整、国际合作项目质量管理与评价等方面。在世贸组织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WTO/GATS)下,教育服务市场自由化进程缓慢,相对来讲,高等教育国际化在近几十年内发展较快。Jane Knight(2002)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一种形式,是指所有学生、教育项目(Program)、教育机构与教育服务的跨界流动。Per Nyborg(2003)认为教育国际化能加强区域认同感,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Van der Wende等(2004)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推动了大学国际化范围扩大,合作程度更加深入。Stephen T.Barnett等(2004)研究了在国际合作教育项目中,本国(Home Country)教师在所在国(Host Country)遇到的跨文化与知识背景问题,指出合作双方学校要对师生提供跨文化训练和必要的支持。Philip G.Altbach等(2006)指出,高等教育是现代知识产业的重要部门,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知识社会(Knowledge Society)的兴起驱使全球资本纷纷加大对知识产业的投资,并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Eric Beerkens等(2007)认为高等教育组织间的合作将更多采用高等教育集团的形式(Higher Education Consortia)。
  国外学者将高等教育作为全球知识经济发展的一项产业,开始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效应。Rudi Klauss(2000)指出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并首次提出教学过程中无形的软技术(Soft Technology)是其关键所在。Shanthi Gopalakrishnan等(2004)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对技术转移与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的概念进行了界定。John S.Walton等(2007)将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方法引入国际教育项目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国内学者主要从国际教育服务的接受者与合作方的角度来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热点集中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概念、现状分析、模式、教育主权问题、项目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的挑战及对策、WTO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关系、高校的典型案例等问题。研究方向已经触及办学的各个方面,如教育法规的完善、外籍教师的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解读等。总体来讲,这些研究大多数停留在操作性层面,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的发展滞后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难以对现实中的合作办学进行有效地理论指导。就中外合作办学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效应,李晨(2007)从知识共享角度进行了理论研究,鲁永恒等(2009)探讨了知识的可转移性与知识转移的组织管理,并从三方博弈角度研究了知识共享导向下的激励问题。
  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阶段的界定
  Nigel M.Healey(2008)将Uppsala国际化模型引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认为大学的教育国际化与企业国际化类似,会依次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作为传统高等教育服务出口(Exporting)方式,大学大量招收国际学生到本国学习;第二阶段,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特许经营(Licensing)方式,大学委托(Subcontract)国际合作院校授课,采用学生在本校(Home Campus)与国外高校(Offshore Campus)分段培养模式,校际间学分互认、转移(Transfer Credits),即所谓“3+1”等模式;第三阶段,作为高等教育合资(Joint Ventures)方式,根据所在国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大学与国外高校在所在国合作办学,这一模式在东南亚与中国近来得到迅速发展;第四阶段,作为高等教育独资机构(Sole Ventures),在东道国独立运行,一般集中在伦敦、巴黎等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在发展中国家受到政策限制,发展缓慢。
  我国不允许国外教育组织、社会团体、个人在中国境内独资办学,所以,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是国外教育服务提供商以“商业存在”方式占领中国教育服务市场的最主要方式。我国强调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尽量避免教育的产业化发展。但从国际范围来讲,教育是WTO规则下的“服务贸易”,中外合作办学在WTO的规则下是“商业存在”,外国教育资本首先是把教育作为具有丰厚利润的产业进入中国市场的。事实上,外方到我国投资办教育的最大动机就是看准了我国有庞大的教育市场,有较大的赢利空间。因此,国家严格控制教育主权,在“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指引下,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积极鼓励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全国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达1100多个,其中高等教育占79%以上。现阶段,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正处于Uppsala模型中从特许经营模式(分段培养)到合资模式(中外合作)的过渡阶段。
  我国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除了实现教育项目其本身经济利益外,更重要的是利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产生的知识转移效应,实现合作院校间或合作项目内部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追求合作双赢的良好局面。
  四、实例分析:一所省属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我国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现结合黑龙江省一所省属普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状况,来具体分析其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效应。黑龙江科技学院始建于1947年,地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一所省属普通理工科院校。该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起始于1999年,先后与俄罗斯、加拿大高校、奥地利政府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科技交流项目。其中,该校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与奥地利MCE公司合作建设国内一流的矿山机械制造培训中心,属于国内高校与国外企业进行教学与科技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形式;该校与俄罗斯、加拿大共3所院校分别合作开设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金融)管理等3个专业,分别采用分段分校区培养模式,即前1年在中方高校完成语言与专业基础教育,后4年分别在中方高校与外方高校各进行2年专业课程学习,毕业由双方分别颁发学位与毕业文凭,这属于典型的特许经营、分段培养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尤其是该校与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合作开办的财务(金融)管理专业,合作方式由最初的分段培养模式,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项目进入“4+0”模式,即全部4年学业在中方高校完成,中加双方分别授予合作项目毕业生学士学位,这一合作已属于典型的中外合作办学“合资合作”模式。该项目由合作双方高校教师共同授课,除引进北美顶尖商学院金融学课程体系,并培养毕业生200余人外,还派遣16名项目组教师赴加拿大进行专业培训学习,这些教师通过为加方教师助课,并最后接替加方教师授课等方式,完成了以学习国际先进金融教学内容与能力的知识转移过程,成长为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系统性学科专业基础、能胜任完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优秀教师,并且通过对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的引进、消化、吸收,其教学、科研能力取得全方面提高,这些教师通过积极参与该校相关学科与专业建设,有效开展组织学习与学术交流,知识共享效应初现端倪,已经为金融、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该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不断引进、吸收、消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外合作办学水平达到省内一流,取得了国际合作办学的新经验,受到黑龙江省教育厅的肯定,并在学校召开了现场经验交流会,向全省推广该校的中外办学经验。
  [本论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No.08-25、No.08-28)]
  
  参考文献:
  1.鲁永恒.HIST学院HIST-Douglas金融学项目的总体设想和具体措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李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责编:贾伟)
其他文献
摘要: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要素所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竞争力的基本内涵。文章对如何提升文化软卖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国家地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49-02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地区基于文化要素所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造
摘 要: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增加,保荐人制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显现出来,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保荐人 制度 思路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1-133-02    保荐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为公司申请发行、上市承担推荐责任,并为上市公司上市后一段时间的信息披露行为向投资者承担责任的证券公司。保荐人制度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指出,2010年是中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维持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从基层社区来看,应该重视社会资本对各方面资源的整合,以促进经济社会
文章从恩格尔定律本身出发,从食品种类、食品价格、消费体制和生活消费支出四个方面分析影响恩格尔系数的因素,从而得出在我国的适应条件。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只停留在单纯的语言教学层面上是不能满足涉外交往需要的,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化导入是当代教学之所需。文章就跨文化导入的内涵、原因、措施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文化英语教学 导入与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131-02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一体
一.全球农药市场2011年全球农药市场为503.05亿美元,其中作物保护用农药市场为440.15亿美元,非作物保护用农药市场为62.90亿美元。表1 2001—2011年全球作物保护与非作物保护用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