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秋翻结合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玉米生长、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空肥区(CK)、常规栽培(T1)、秋翻+秸秆还田(T2)3个处理。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随着深度增加以及生育期的推进,T2处理较T1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和提高土壤含水量的效果更显著;T2处理的玉米茎粗较T1处理显著提高了802%,对株高的影响差异不明显;收获期T2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较T1提高了4 586.77 kg/hm2,氮素、磷素、钾素积累量较T1处理分别提高了21.12%、35.24%、27.96%;T2处理能够提高玉米对氮肥、磷肥、钾肥的利用率,以及对氮素、磷素的生产效率,但T1、T2处理对钾素生产效率的影响处于同一水平;T2处理的玉米产量较T1处理增加1178%,差异达显著水平。综上所述,秋翻与秸秆还田结合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养分积累量、养分利用效率、养分生产效率以及玉米产量。
关键词:秋翻;秸秆还田;玉米;土壤性状;养分;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3.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20-0113-07
收稿日期:2021-03-17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编号:2018YFD0300101-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编号:YJSCX2019-Y101)。
作者简介:张德伟(1994—),男,内蒙古通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作物养分与施肥技术研究。E-mail:654358133@qq.com。
通信作者:王 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作物养分与施肥技术。E-mail:wangp.ycs@163.com。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5.56%,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39.28%[1]。随之产生了大量的玉米秸秆。据统计,我国每年秸秆产量可达9亿t[2],且焚烧秸秆现象十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又造成了秸秆资源的浪费[3-4]。因此,秸秆还田这一措施被广泛研究且认可[5]。Murphy等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可减少肥料中氮的流失,有利于减肥增效[6]。秸秆是作物的副产物,含有大量养分,秸秆还田不仅能提高土壤酶活性、养分含量,而且可改善土壤结构,进而提高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7-10]。
深松可将土壤犁底层打破,使土壤疏松,从而改善土壤结构,且可以改变土壤容重[11],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温度[12],蓄水保墒,提高土壤抗旱防涝能力[13],促进土壤养分利用和分配[14]。黄健等认为,深松可将0~50 cm土层容重平均降低014 g/cm3[15]。齐华等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可降低10~30 cm土层容重,从而影响土壤通透性,使含水量降低,但40~100 cm土层含水量升高,因此提高了土壤蓄水能力[16]。土壤紧实程度对玉米根系分布、吸收能力和产量有明显的影响[17]。
深松结合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18-19],刘淑梅等试验结果表明,深松耕作模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对作物茎粗有显著提高,同时对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氮磷钾吸收量都有显著提升[20-23]。
在前人相关研究中,关于在黑土条件下秋翻结合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本试验以此为契机,研究秋翻耕作模式与秸秆还田技术相结合对土壤容重、含水量,玉米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养分吸收量以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从而分析玉米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需肥规律,以期为玉米高产种植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红星乡红旗村进行(47°92′N、125°27′E),供试土壤类型为黑土,前茬作物为玉米,已有1年还田经历。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含量为40.3 g/kg,碱解氮含量为140.8 mg/kg,有效磷含量为 15.6 mg/kg,速效钾含量为195.0 mg/kg,pH值为7.52。2019年气候条件见表1。
1.2 供试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金庆253,供试肥料为玉米专用肥料(N ∶P2O5 ∶K2O=16 ∶16 ∶16,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普通尿素(46%)。
1.3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8年10月收获时进行秋翻,且根据当地施肥规律,试验于2019年5月8日在将玉米专用肥作为种肥一次性施入的基础上,在拔节期将普通尿素作追肥施入。试验设3个处理:空肥区(CK,不施任何肥料);当地常规栽培模式(T1,旋耕起垄,旋耕深度为15 cm);秋翻+秸秆还田(T2,秋翻 30 cm,玉米秸秆100%还田)。每个处理面积 50 m2(5 m×10 m),3个重复,种植密度61 500株/hm2,T1和 T2处理施用玉米专用肥料375 kg/hm2,追施尿素 225 kg/hm2。
1.4 采样方法与测定项目
土壤样品于4月26日农田整地(播种前)、7月4日大喇叭口期和9月22日收获期,采用环刀法取玉米根际0~15、15~3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含水量和容重。
分别在玉米生长的大喇叭口期、成熟期,先觀察各区玉米整体长势情况,每个处理随机选取3株代表该区长势的植株,将根系冲洗干净并擦干,测定玉米株高(去根部,从茎底端至生长点)和茎粗(第2节中部)。然后,将所取的植株按照不同器官(茎、叶、苞叶、穗轴、籽粒)分别进行烘干,105 ℃杀青05 h,再进行70 ℃烘干至恒质量。烘干结束后,称出干物质量,然后进行样品粉碎,进行植株全氮、全磷、全钾养分含量的化验分析,并计算各处理产量。 [22]温美娟,王成宝,霍 琳,等. 秋翻和秸秆还田对甘肃引黄灌区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9,30(1):224-232.
[23]赵晓宇,于晓芳,高聚林,等. 河套灌区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玉米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J]. 北方农业学报,2018,46(3):26-31.
[24]朱万泽,盛哲良,舒树淼. 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及水源涵养效应[J]. 水土保持学报,2019,33(6):205-212.
[25]鲍士旦,秦怀英.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26]张连娅,王瑞雪,郑 毅,等. 不同形态磷肥对红壤玉米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9,27(5):158-163.
[27]Ehlers W,Hamblin A P,Tennant D,et al. Root system parameters determining water uptake of field crops[J]. Irrigation Science,1991,12(3):115-124.
[28]Logsdon S D,Reneau R B,姚會亭. 土壤物理性状对玉米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J]. 土壤学进展,1988(5):32-35.
[29]何 进,李洪文,高焕文. 中国北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秋翻效应与经济效益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6(10):62-67.
[30]Heuer H,Tomanová O,Koch H J,et al. Subsoil properties and cereal growth as affected by a single pass of heavy machinery and two tillage systems on a Luvisol[J].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2008,171(4):580-590.
[31]徐国伟,李 帅,赵永芳,等.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水稻根系分泌物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研究[J]. 草业学报,2014,23(2):140-146.
[32]赵聚宝,梅旭荣,薛军红,等. 秸秆覆盖对旱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1996,29(2):59-66.
[33]郭家萌,刘振朝,高 强,等. 秋翻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16,30(2):249-254.
[34]季诗域,王旭东,石思博,等. 稻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稻茬麦田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2020,36(5):1181-1188.
[35]刘玮斌,田文博,陈 龙,等.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5):25-29.
[36]黄婷苗,郑险峰,侯仰毅,等. 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4):853-863.
关键词:秋翻;秸秆还田;玉米;土壤性状;养分;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3.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20-0113-07
收稿日期:2021-03-17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编号:2018YFD0300101-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编号:YJSCX2019-Y101)。
作者简介:张德伟(1994—),男,内蒙古通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作物养分与施肥技术研究。E-mail:654358133@qq.com。
通信作者:王 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作物养分与施肥技术。E-mail:wangp.ycs@163.com。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5.56%,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39.28%[1]。随之产生了大量的玉米秸秆。据统计,我国每年秸秆产量可达9亿t[2],且焚烧秸秆现象十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又造成了秸秆资源的浪费[3-4]。因此,秸秆还田这一措施被广泛研究且认可[5]。Murphy等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可减少肥料中氮的流失,有利于减肥增效[6]。秸秆是作物的副产物,含有大量养分,秸秆还田不仅能提高土壤酶活性、养分含量,而且可改善土壤结构,进而提高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7-10]。
深松可将土壤犁底层打破,使土壤疏松,从而改善土壤结构,且可以改变土壤容重[11],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温度[12],蓄水保墒,提高土壤抗旱防涝能力[13],促进土壤养分利用和分配[14]。黄健等认为,深松可将0~50 cm土层容重平均降低014 g/cm3[15]。齐华等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可降低10~30 cm土层容重,从而影响土壤通透性,使含水量降低,但40~100 cm土层含水量升高,因此提高了土壤蓄水能力[16]。土壤紧实程度对玉米根系分布、吸收能力和产量有明显的影响[17]。
深松结合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18-19],刘淑梅等试验结果表明,深松耕作模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对作物茎粗有显著提高,同时对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氮磷钾吸收量都有显著提升[20-23]。
在前人相关研究中,关于在黑土条件下秋翻结合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本试验以此为契机,研究秋翻耕作模式与秸秆还田技术相结合对土壤容重、含水量,玉米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养分吸收量以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从而分析玉米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需肥规律,以期为玉米高产种植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红星乡红旗村进行(47°92′N、125°27′E),供试土壤类型为黑土,前茬作物为玉米,已有1年还田经历。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含量为40.3 g/kg,碱解氮含量为140.8 mg/kg,有效磷含量为 15.6 mg/kg,速效钾含量为195.0 mg/kg,pH值为7.52。2019年气候条件见表1。
1.2 供试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金庆253,供试肥料为玉米专用肥料(N ∶P2O5 ∶K2O=16 ∶16 ∶16,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普通尿素(46%)。
1.3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8年10月收获时进行秋翻,且根据当地施肥规律,试验于2019年5月8日在将玉米专用肥作为种肥一次性施入的基础上,在拔节期将普通尿素作追肥施入。试验设3个处理:空肥区(CK,不施任何肥料);当地常规栽培模式(T1,旋耕起垄,旋耕深度为15 cm);秋翻+秸秆还田(T2,秋翻 30 cm,玉米秸秆100%还田)。每个处理面积 50 m2(5 m×10 m),3个重复,种植密度61 500株/hm2,T1和 T2处理施用玉米专用肥料375 kg/hm2,追施尿素 225 kg/hm2。
1.4 采样方法与测定项目
土壤样品于4月26日农田整地(播种前)、7月4日大喇叭口期和9月22日收获期,采用环刀法取玉米根际0~15、15~3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含水量和容重。
分别在玉米生长的大喇叭口期、成熟期,先觀察各区玉米整体长势情况,每个处理随机选取3株代表该区长势的植株,将根系冲洗干净并擦干,测定玉米株高(去根部,从茎底端至生长点)和茎粗(第2节中部)。然后,将所取的植株按照不同器官(茎、叶、苞叶、穗轴、籽粒)分别进行烘干,105 ℃杀青05 h,再进行70 ℃烘干至恒质量。烘干结束后,称出干物质量,然后进行样品粉碎,进行植株全氮、全磷、全钾养分含量的化验分析,并计算各处理产量。 [22]温美娟,王成宝,霍 琳,等. 秋翻和秸秆还田对甘肃引黄灌区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9,30(1):224-232.
[23]赵晓宇,于晓芳,高聚林,等. 河套灌区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玉米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J]. 北方农业学报,2018,46(3):26-31.
[24]朱万泽,盛哲良,舒树淼. 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及水源涵养效应[J]. 水土保持学报,2019,33(6):205-212.
[25]鲍士旦,秦怀英.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26]张连娅,王瑞雪,郑 毅,等. 不同形态磷肥对红壤玉米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9,27(5):158-163.
[27]Ehlers W,Hamblin A P,Tennant D,et al. Root system parameters determining water uptake of field crops[J]. Irrigation Science,1991,12(3):115-124.
[28]Logsdon S D,Reneau R B,姚會亭. 土壤物理性状对玉米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J]. 土壤学进展,1988(5):32-35.
[29]何 进,李洪文,高焕文. 中国北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秋翻效应与经济效益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6(10):62-67.
[30]Heuer H,Tomanová O,Koch H J,et al. Subsoil properties and cereal growth as affected by a single pass of heavy machinery and two tillage systems on a Luvisol[J].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2008,171(4):580-590.
[31]徐国伟,李 帅,赵永芳,等.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水稻根系分泌物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研究[J]. 草业学报,2014,23(2):140-146.
[32]赵聚宝,梅旭荣,薛军红,等. 秸秆覆盖对旱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1996,29(2):59-66.
[33]郭家萌,刘振朝,高 强,等. 秋翻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16,30(2):249-254.
[34]季诗域,王旭东,石思博,等. 稻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稻茬麦田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2020,36(5):1181-1188.
[35]刘玮斌,田文博,陈 龙,等.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5):25-29.
[36]黄婷苗,郑险峰,侯仰毅,等. 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4):853-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