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厌学体育的学生。本文从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结合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改革教材内容;改革教学办法,提高教学质量;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形式;提高教师素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厌学体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措施。
关键词:厌学体育 积极性
厌学体育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表现,是指对体育活动的一种消极怠工行为。在为数不少的学生中,存在着厌学体育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现象。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体育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
手。
一、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的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课成绩好,体育课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立定跳远教学中,素质好、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跳越有劲,而且在同学们面前跃跃欲试,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跳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应因人而异,对跳远技术好的学生加大远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远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三、结合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改革教材内容
从目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特别是中学阶段,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一种综合效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兴趣广泛而讲求实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中学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用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的特殊需要。就我校而言,作为一所完中,学生入学后,人数众多,年龄落差大,他们在体育课上会注意到体育水平较高的学生,产生自卑感,从而厌学体育。篮球、足球等课的教学中此现象较为明显。因此,可多安排游戏及针对性强的内容。再则,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体育项目进入社交场合,如门球、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壁球、飞镖等,都是目前在社交场合中常见的体育项目,学生不仅兴趣比较高,而且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也不无禅益。
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未见乐处,必不我学”。可见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教育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学生就会产生怠倦厌学行为。相反,如果教师教学中,语言风趣而含蓄,精练而带有鼓励性,并结合教材内容,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就容易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如进行跑中的“耐久跑”这一教学内容,把其安排成游戏性质的:爬雪山过草地(同时讲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追踪敌情等游戏来完成。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上课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奋斗的意志品质。另外根据学生好胜心强和兴奋容易转移的特点,可采用竞赛性、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如果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团结接力赛跑”,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活泼气氛。再如中长跑教学,采用变换队形跑,不同形式的“接力跑”、“追逐跑”、“赶超跑”、“分组对抗赛”等,也能使学生兴趣增强,情绪高涨。
五、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形式
从目前中学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而对课外活动重视不够,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累赘,从而导致了厌学倾向的产生。因此,改革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戒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首先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现状,开设田径、体操、球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的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喜爱的体育活动。其次是进行课外体育辅导,这种辅导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可以完成体育课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三是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组成各个专项体育集训队,由体育教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逐步形成自己学校体育的传统特色。
摆脱厌学情绪,使学生爱上体育课是每位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对体育学习对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它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霍青.谈素质教育中中学体育教学的娱乐性[J].中国西部科技,2006,35:69.
[2]林飞龙.浅谈如何让学生爱上体育课[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61.
关键词:厌学体育 积极性
厌学体育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表现,是指对体育活动的一种消极怠工行为。在为数不少的学生中,存在着厌学体育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现象。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体育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
手。
一、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的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课成绩好,体育课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立定跳远教学中,素质好、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跳越有劲,而且在同学们面前跃跃欲试,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跳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应因人而异,对跳远技术好的学生加大远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远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三、结合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改革教材内容
从目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特别是中学阶段,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一种综合效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兴趣广泛而讲求实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中学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用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的特殊需要。就我校而言,作为一所完中,学生入学后,人数众多,年龄落差大,他们在体育课上会注意到体育水平较高的学生,产生自卑感,从而厌学体育。篮球、足球等课的教学中此现象较为明显。因此,可多安排游戏及针对性强的内容。再则,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体育项目进入社交场合,如门球、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壁球、飞镖等,都是目前在社交场合中常见的体育项目,学生不仅兴趣比较高,而且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也不无禅益。
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未见乐处,必不我学”。可见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教育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学生就会产生怠倦厌学行为。相反,如果教师教学中,语言风趣而含蓄,精练而带有鼓励性,并结合教材内容,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就容易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如进行跑中的“耐久跑”这一教学内容,把其安排成游戏性质的:爬雪山过草地(同时讲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追踪敌情等游戏来完成。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上课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奋斗的意志品质。另外根据学生好胜心强和兴奋容易转移的特点,可采用竞赛性、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如果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团结接力赛跑”,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活泼气氛。再如中长跑教学,采用变换队形跑,不同形式的“接力跑”、“追逐跑”、“赶超跑”、“分组对抗赛”等,也能使学生兴趣增强,情绪高涨。
五、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形式
从目前中学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而对课外活动重视不够,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累赘,从而导致了厌学倾向的产生。因此,改革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戒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首先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现状,开设田径、体操、球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的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喜爱的体育活动。其次是进行课外体育辅导,这种辅导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可以完成体育课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三是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组成各个专项体育集训队,由体育教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逐步形成自己学校体育的传统特色。
摆脱厌学情绪,使学生爱上体育课是每位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对体育学习对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它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霍青.谈素质教育中中学体育教学的娱乐性[J].中国西部科技,2006,35:69.
[2]林飞龙.浅谈如何让学生爱上体育课[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