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求解画作禅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秋天,我读到刘曦林所著《二十世纪中国画史》,此书对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发展阐述甚全,尤其是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的拓展、承变与演化及其流向的交错互补提出了许多有深度的思考。笔者作为一名美术理论工作者、中国画教师与创作者,自然会关注当下中国画发展状况及诸多问题症结所在,也不由自主地环顾周围画家群体与其中的一些人。魏怀亮是我这种关注中比较密切的一位。我对他的《路上的风景》系列作品有着“有思考、有个性、有味道”的第一印象。
  一、禅意传达在弘扬文脉的画境中
  生态环境问题,是近十几年来社会各界反应最为强烈、有识之士呼吁关注的热点之一。生态环境既是社会公众关注热点,也逐步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魏怀亮作为中国艺术家生态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未辱使命,积极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探索以艺术的形式与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怀,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在2012年中国书画年度作品评选中,《寻找栖息地》系列作品荣列其中,成为七件入选作品中唯一触及中国生态问题的佳作,他以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生存环境的思考为中国画坛所瞩目。
  画禅与艺术家的禅意画由来已久。初讲禅意,必然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了禅的源点——佛。“佛教自西汉之际传入中国,受到中国的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影响,逐步分化为两种形态:一是作为宗教迷信……一是作为义理哲学,与老庄、儒学相结合,流行于士大夫之中。……而佛、儒学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创立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1}
  唐宋之际禅宗艺术精神形成,把“神”的位置逐渐落实到人的内心,不仅初步解决了中国绘画史上“神形”问题的争执,逐步走向画理画义上的辩证统一,而且强调画家将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观察思考,转化为画家内心的变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至今仍然是中国艺术创造的根本法则。
  禅宗艺术提倡画家在日常生活中要“触目而真”,这种“触目而真”不是要求所有画家都去画禅,也不要求人们都追求禅画的那种简略与某种任性。但是,禅意画——让人们透过画面而悟出其中的禅机意趣,从而完成恬然心闲又能兼济天下的旨意,成为唐宋后许多文人画家的选择。观魏怀亮的《路上的风景》系列作品,就明显地承载和拓展了这种禅意创作的心境与意趣。
  禅意的表现要靠画境的表现。宋僧惠洪以其法眼识出王维作品的可贵。他说:“法眼观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冷斋夜话》)。同样,观魏怀亮的生态环境禅意画也要从“寄寓于物”上切入,才可能真正解读他的艺术观念、创作主旨与心境归属。
  魏怀亮经历了军人——军旅画家——专职画家的身份转换,三十多年来本着“苍凉底色、执着态度、忧患意识和济世情怀、艺术的求变精神”,把目光和思绪始终投注于社会与自然、人类与动物、生态与艺术等问题,用艺术的形式深刻寻找紧系人类共同福祉的问题。近十几年来,完成了“都市空间”“都市状态”“寻找栖息地”与“路上的风景”以及“湖湘之门”等诸多系列的创作。他的创作经历向人们表明,他对生态环境主题的刻划和禅意画表现特色的形成,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趋时风之选择,也更非谋求经济利益的动作与策略。
  理解魏怀亮现代禅意作品需要细细品读,虽然“神情寄寓于物”这句话人们都懂,但读他情系生态主题的作品则会发现另有一个天地。《都市空间之九》作品中孤独的小鸟,它不知飞往何处?《寻找栖息地之十九》中的流浪猫,暂且在空调机器上憩息;家园的剧烈变故使许多动物无奈倦缩在都市的某个角落;夜色茫茫中以人类相伴的动物都无家可居……以上系列作品紧紧扣住一根主线——世界是共同享有的,人类的过度开发不能只图经济效益而最终让世界环境失去平衡与和谐。
  二、魏怀亮禅意画的指向
  ——以艺术形式为求全人类福祉而努力
  魏怀亮《路上的风景》系列作品,我之所以描述为表现生态环境文化的现代禅意画,除了作品深刻的“寄寓于物”外,画面的平静恬淡也是禅意画的突出特征。这个系列20多幅作品,构图简括、画面单纯,静寂状况下又有其灵动,巧妙地“将常见的生活元素作为现代社会的表征,把不同时空与内涵的意象元素统一于作品之中,形成新的意象统一体,引导我们去思考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社会与文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思考”(参见此次画展新闻词语)。这种意象与禅意画的基本特征是吻合的,给我们寻找中国画革新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启示。
  解读怀亮先生这几个涉及生态环境文化的系列作品,会清晰地看到他的禅意画的指向——以艺术的形式为求得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在他经常与朋友们言及的话语中,多次说道:“人与自然是个有些沉重的话题”“我画这组作品时,心情很压抑,笔触变得格外凝重”“环境的破坏与变化,总有一天,地球上唯一的生物也许就是人类自己,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也许就是人的眼泪”……《中国书画报》在入选他《寻找栖息地》作品的简介中说道:“魏怀亮站在人文关怀的高度,演绎和表达着自己对中国社会的现状乃至未来命运的理解和认识。……魏怀亮是思想者中的画家、画家中的思想者。关心生态、珍爱自然、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艺术永恒的主题。”{2}
  注释:
  {1}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2}参见《中国书画报》2013年1月12日。
  本栏目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1944年重庆期间,郭沫若一连写了6首论画诗,诗成后让傅抱石看。15年后,傅抱石在文章中复述了他印象最深的一首:“画道革新当破雅,民间形式在求真。境非真处即为幻,俗到家时自入神。”当时,中国画的改革与创新已持续了20余年,以高剑父、徐悲鸿为代表走的是中西融合改革创新之路,以傅抱石、齐白石为代表走的是改良传统的创新之路,各有所成。郭沫若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改革创新中国画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是从中国民间美术
期刊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带灯》是贾平凹的又一部长篇新作,作品以一个叫带灯的漂亮乡村女干部为主人公,从“维稳”与上访角度切入,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基层乡村政治发展的问题与危机。对于整部小说本身而言,无论是情节组织还是人物形象塑造,无论是叙述语调还是语言风格,都看不出任何突破以往的痕迹,更谈不上有什么出彩之处。但若纵观贾平凹整个小说创作的心路历程,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带灯》是一个新变和突破。从《浮躁
期刊
吴炫曾提出区别于现实道德的“文学道德”概念,并指出:“文学道德就是作家在人类关怀的前提下建立起独特的对人的发现与理解。”{1}文学评论家同样如此,作为专业读者,必须以如炬的眼光去发现与理解文学作品中隐藏着的人性光辉,并有义务引导读者与作家一起探索人性的各种可能性,从而在人性的层面上深受作品的启迪。  摆脱社会功利,回到文学自身的“纯文学”,更关注人性,更应该成为弘扬文学道德的典范。毕光明、姜岚的《
期刊
彭 超:受《创作与评论》杂志的委托,对您进行这次访谈,也想借此机会向您请教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些问题。前一段时间,您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老树着花”多少春》的文章,对2013年部分文学现象进行评论。您在文章中关注50代作家的晚期写作,您之前也曾谈过晚郁风格的问题,我们想请您先谈谈关于50代作家的看法。  陈晓明:这篇文章是《人民日报》的命题作文,要我谈谈2013年的文学话题。但实际上,
期刊
湖南诗人江湖海早在1983年就开始在《星星》《飞天》等刊物发表诗作,移居惠州后仍笔耕不辍,迄今出版了《疼痛》《喜剧》《插曲》《江湖海诗歌》《大后天星期八》等多部诗集,主编过多种诗歌民刊及诗歌选集(如《诗歌惠州》《珠三角诗人诗选》等),曾经尝试过民族乡土诗、浪漫抒情诗、先锋实验诗、口语诗、唯美型爱情诗、纪实性新闻诗等等,他的勤奋写作不仅为自己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为当下的诗歌探索提供了有益
期刊
常言道:“有比较,才能更好地进行鉴别。”我想,对于艺事,亦是如此。  也许是这些年来,对那些将眼睛直盯着孔方兄,作画时心里老想着画商和收藏家的钱袋,画作缺乏生活实感,思想内容空洞与苍白,艺术形式平庸的行画,以及充满了媚俗气的画展,看得太腻了之故吧,所以,我在观看了中国画家王志坚的《志坚画牛画展》后,犹如沐浴春风。王志坚那满怀艺术创作激情,以朴实、苍劲、老辣、大气和具有力度美的中国画大写意笔墨,围绕
期刊
“神实主义”作为阎连科对自己创作追求的一个概括,它的提出本身就附着了一定的神秘性和宗教性——根据阎连科自己总结:“神实主义”是“在创作中摒弃固有真实生活的表面逻辑关系,去探求一种‘不存在’的真实,看不见的真实,被真实掩盖的真实……它与现实的联系不是生活的直接因果,而更多地仰仗于灵神(包括民间文化和巫文化)、精神(现实内部关系与人的灵魂)和创作者在现实基础上的特殊意思”。{1}虽然阎连科将他的中后期
期刊
2005年,由查建英采访、编选的《八十年代访谈录》一书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后,不但迅速登上各大著名书店的排行榜,还引起了知识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此后数年,三联书店又顺势推出了马国川的《我与八十年代》和北岛、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等“同类”作品。这些具有“回望历史”性质的著作,既获得了不少好评,也引来了各种批评与争议。比如近年来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来研究“八十年代文学”的程光炜教授,就在文章中对《八十
期刊
《私人订制》中,宋丹丹扮演的河道清洁工人丹姐终于在生日那天做了一天的富人,终于不需要买菜都要讲价,不饶几毛钱都不舍得买菜那样度日,而是可以以亿为单位挥霍着过贵妇的生活。在生日过完,重新回到现实之后的车上,车载广播里传出了一首私人订制为丹姐的生日点播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车穿过夜色弥漫的北京城,回忆一幕幕浮现。动人的歌词“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湖南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以下简称《乌》)横空出世,席卷全国,引发万人空巷,成为湖南电视永远的记忆和经典。正是因为该剧,人们记住了编剧水运宪、导演宋昭、演员申军谊等人的鼎鼎大名,其电视歌曲亦唱彻大江南北,激荡燃情岁月。而今,湖南电视人高调翻拍该剧,并在媒体上展开如潮涌般的宣传攻势,企图借助原剧的社会影响,创造新的市场传奇。  新版《乌》剧强势推出,以其自制剧、翻拍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