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糟肉的魅力
吴国栋
糟肉,陕西传统风味菜品,因用猪五花肉、大红枣、醪糟醅等蒸制而成,又名蒸糟肉、红枣糟肉。然而,在一个时期内,人们可能受了不完全科学说法的影响,什么吃肥肉会得高血压、高血脂症等等,不加分析地不愿吃肥肉,不敢吃肥肉,“谈肥色变”,把吃肥肉视为“禁区”。导致一个在历史上享有盛誉的秦菜佳肴——糟肉一度被打入“冷宫”,无人问津。对此,老一辈的秦菜名师们和上了年纪的秦菜爱好者,谈及此事,无不感到惋惜,但又无可奈何。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主编《中国菜谱》(陕西分册)时,曾由擅长制作糟肉的名师专门制作,组织有关人员品评鉴定,大家一致称赞,糟肉肥而不腻,甜香味美,软糯可口,酒香宜人。祖籍“中国烹饪之乡”陕西省蓝田县的秦菜大师张生财,过去曾在旧衙门主厨,他说:“糟肉属于衙门官府菜,过去衙门请客,糟肉是必点菜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有志者逐渐认识到烹饪业“继承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两者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承,继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才能更好地继承。对于能不能吃肥肉,如何吃法,要作具体分析,从营养角度讲,肥肉并非绝对不能吃,吃了也不一定会得什么病,关键在于如何吃。
1991年,西安市桃李春饭店率先研制创新“陕西官府宴”,以秦莱大师张生财为组长的技术研究小组,将糟肉列入“官府宴”之中。此宴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慕名前往就餐者络绎不绝,糟肉身价倍增。此宴先后荣获国家商业部、陕西省、西安市有关部门的奖励。从此,人们才重新认可了糟肉,糟肉的魅力也日益显现出来。
1993年12月,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团体赛在北京举行,参赛的西安桃李春饭店队,经评委们评出,该队包括糟肉在内的莱品获得了金杯。按规定,由参赛队选手现场制作参赛的成套莱点,除供评委评判外,还要制作供应群众购买。在3天时间里,糟肉卖得最火,有人说:“西安糟肉在北京卖疯了!”北京市民品尝后,不禁惊叹道:“想不到西安竟有这样好吃的菜品,不愧是十三朝古都”。消费者一再要求增加供应数量和时间。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北京一些大饭店也纷纷要求传授技术。
饶有兴味的是,糟肉的魅力不仅令国人垂涎欲滴,争相品尝一饱口福,而且也征服了洋人。1999年11月8日下午,美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处秘书杨舟,在陕西省劳动厅副厅长张玉福等一行3人的陪同下,到陕西烹饪专修学院参观考察该院免费培训下岗职工,以技能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先进事迹。在考察后共进晚餐中,美国客人品尝了该院教师(厨师)烹制的秦式莱点,非常满意。对“糟肉”特感兴趣,情不自禁地啧啧称赞,OK、OK之声不断,用相机连连拍照。尽管吃得眉开眼笑,觉得还不解馋,用手指着盘中剩余的糟肉,以恳求的口气和渴望的眼神,向作陪的李继先院长问道:“我可不可以把它带走?”李院长微笑着回答说:“让你带剩下的菜品不礼貌,请你留下下榻地址,明天我们给你专门制作几份,请你带回美国大使馆与同事们分享”。美国客人连声道谢。
第二天,李院长吩咐学院名厨(教师)专门制作了几份糟肉,指派专人送到美国客人下榻处,杨先生收到礼品后,举起大拇指高兴地说:“中国不愧是烹饪王国,这是中美饮食文化交流的种子,我要把它带回美国大使馆,让全体馆员共享中国的美味。”
无独有偶,2002年2月,美国总统布什访华,21日,陕西烹饪专修学院应美国驻华大使馆邀请,派出教师(厨师)前往该馆进行了精湛的技术表演,制作了几桌宴席,其中就有糟肉这道菜品,受到美国第一夫人劳拉及随从人员的高度赞赏,中外新闻媒体及时作了报道。此事在全国烹饪界传为佳话。
自20世纪90年代初糟肉走出“冷宫”被列入“陕西官府宴”重新受宠以来,人气旺,卖点高,不仅是经营秦菜者及其宴席的必备菜品,而且不少经营川、粤、淮扬莱的饭店、酒楼,也纷纷模仿推出了糟肉。现如今,糟肉成了西安餐饮界炙手可热的“香饽饽”。由于糟肉属于蒸碗菜,除可在店内食用外,顾客还可带回家与家人共享或馈赠亲友。近些年来,每到春节前夕,西安饭庄、陕西烹饪专修学院等单位都在制作糟肉供应群众,销售非常火爆,仅桃李春饭店每年春节前几天时间销售都在7000~8000份到10000份:有一年春节更创历史新高,突破20000份大关,购买者人山人海,排起了多年来罕见的长蛇阵争相购买,不时出现脱销的场面。
糟肉之所以有这样大的魅力,主要在于甜香馋人,酒香醉人,枣香宜人,因为用了醪糟醅,有一种浓烈的香味,又因为肉烂枣软,使酒香变得既令嗜酒者喜爱,也让不饮酒者乐于接受,加之刀工精细,造型玲珑如水晶,色泽棕红油润光亮,馨香诱人,增加食欲,原汁原味,肥而不腻,甜香软糯,入口即化,营养丰富,老幼成宜。有人赋诗赞曰:“肥肉吃了不腻口,酒香宜人食欲增,红枣营养味道美,食后余香乐无穷。”
糟肉的制法是:将带皮猪五花肉刮洗干净,入沸水锅煮至六成熟捞出,用刀在肉皮面上剁成1.3 cm大的斜方形花刀纹,刀纹深度约0.3 cm左右,然后翻过来皮朝下,先从中间剁一刀(皮要连而不断),再切成0.7 cm厚的片,将肉皮朝下装入蒸碗。把陕北大红枣洗净,放在肉上,再将长安特酿醪糟醅放在上面,加入白糖,上笼先旺火后小火蒸约2~4小时,蒸至肉质(火巴)烂时,取出去原汁,放入汤盘:炒锅内放熟猪油,用中火烧至五成热,倒入原汁,加白糖化开,用湿淀粉勾成芡汁,浇在肉上即成。
红梅珠香与雍正皇帝
韦公远
“红梅珠香”是清代雍正皇帝时期的一道御膳,传说此菜始制时还有一段人间骨肉团聚的史话。
雍正皇帝胤(礻真)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年轻时喜欢舞刀弄剑,交结江湖侠客义士。有一年夏天,他背着父王隐姓埋名与几个朋友一同到南方去游山玩水。一天在一条大河边的村庄住下,夜里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山洪爆发。胤(礻真)在慌乱中抱住一棵大树在滚滚的洪水中漂泊,挣扎了一个昼夜,正当他精疲力竭而昏迷时,邻近的土岗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姑娘,飞身下水将他救上了土岗,随之姑娘又飞快地跑到自家叫来父亲,父女俩一同将已经昏迷的胤(礻真)抬进屋子。胤稹苏醒后,老汉告诉胤稹:“这里是半凤坡,我姓冯,刚才是我女儿艳珠把你救起来的,你就在我家多养几日吧。”胤(礻真)由于在洪水中浸泡的时间过久,再加上劳累和惊吓,一连数日高烧不退。冯家姑娘始终给予精心照料,每餐都以鱼汤相喂,胤(礻真)较快地恢复了健康。就在这时,冯老汉突然病倒了,病情危重,老汉焦急万分地惦念着相依为命的女儿,因之央 求胤(礻真)说:“我不久于人世了,我死后女儿无依无靠,想拜托您照顾,不知相公意下如何?”胤稹听后赶紧答道:“老伯请放心,您父女俩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定尽力而为。”未几何时,老汉真的死了。老汉死后,胤(礻真)帮助料理了后事,随之又与艳珠俩面向冯老汉的灵牌拜天地,成了亲。几个月后,胤稹独身回京,约定以后再来接她。临行前,艳珠对胤(礻真)说:“妻已身怀有孕,孩子生下后该唤何名?”胤(礻真)想了一下回答说:“生男叫红梅,生女叫珠香。”随后就背上行囊上路走了。说来也巧,艳珠满甲后产下一男~女两个孩子。于是她便按胤(礻真)的意思给孩子分别取了红梅、珠香的名字。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6年过去了。胤(礻真)去后一直音信杳无,孩子们又天天闹着要找爸爸,艳珠无奈,只得下决心领着孩子们上京城寻找胤(礻真)。此时,胤(礻真)已经继位当了皇帝,改号雍正,艳珠哪里知道!只得领着儿女四处打听,可是当时一般百姓也不知道当今皇帝的本来姓名。幸而他们母子3人投宿的客栈老板是个热心人,贴心地帮着四处打听。一日,老板与一个宫里当御厨的老朋友闲聊时,御厨闻听店主说要找一个名叫胤(礻真)的人,便大吃一惊,赶紧把那艳珠叫来细细询问,见艳珠说得有根有据,不象是编造的假话,便决定冒死帮她面见皇上。第二天,那位御厨在雍正皇帝的晚餐菜单中加进了取名为“红梅”、“珠香”两道新菜,并关照上菜的太监让他把这两道菜放在离皇上最近的地方,报菜名的声音也稍微大一点。雍正在用膳时听太监报的菜名觉得既耳熟又新奇,而且其菜味道也特别好,便在饭后传厨师前来询问。厨师见时机已到,就叩请雍正皇帝叱退左右,详详细细地将所以要烹制这两道莱的原委陈述了一遍。胤(礻真)听后如梦如醒,立刻传人将艳珠母子3人接进宫里。后来,“红梅珠香”就合成为一道宫廷御膳流传开来。
“红梅珠香”是以鸽蛋、对虾为主料精心烹制而成。烹制方法:将鸽蛋数个煮熟剥壳去黄,填入加调味品拌匀的瘦火腿、海米、口蘑、干贝等剁在一起的细末,在一头放少许火腿末,另一头放香菜小叶或青豌豆粒,上屉蒸熟后取出,再用鸡汤煨入滋味,勾上芡汁装入平盘外圈;将对虾去壳,在虾背上划两刀,用五成热的猪油炸至熟透,变成珠形,出勺用番茄酱、盐、酒、糖、高汤等烧开,勾芡,淋上香油后,堆装在平盘的中间即成。此菜色泽明亮,口味鲜香,清爽适口,且有补益功效。
吴国栋
糟肉,陕西传统风味菜品,因用猪五花肉、大红枣、醪糟醅等蒸制而成,又名蒸糟肉、红枣糟肉。然而,在一个时期内,人们可能受了不完全科学说法的影响,什么吃肥肉会得高血压、高血脂症等等,不加分析地不愿吃肥肉,不敢吃肥肉,“谈肥色变”,把吃肥肉视为“禁区”。导致一个在历史上享有盛誉的秦菜佳肴——糟肉一度被打入“冷宫”,无人问津。对此,老一辈的秦菜名师们和上了年纪的秦菜爱好者,谈及此事,无不感到惋惜,但又无可奈何。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主编《中国菜谱》(陕西分册)时,曾由擅长制作糟肉的名师专门制作,组织有关人员品评鉴定,大家一致称赞,糟肉肥而不腻,甜香味美,软糯可口,酒香宜人。祖籍“中国烹饪之乡”陕西省蓝田县的秦菜大师张生财,过去曾在旧衙门主厨,他说:“糟肉属于衙门官府菜,过去衙门请客,糟肉是必点菜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有志者逐渐认识到烹饪业“继承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两者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承,继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才能更好地继承。对于能不能吃肥肉,如何吃法,要作具体分析,从营养角度讲,肥肉并非绝对不能吃,吃了也不一定会得什么病,关键在于如何吃。
1991年,西安市桃李春饭店率先研制创新“陕西官府宴”,以秦莱大师张生财为组长的技术研究小组,将糟肉列入“官府宴”之中。此宴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慕名前往就餐者络绎不绝,糟肉身价倍增。此宴先后荣获国家商业部、陕西省、西安市有关部门的奖励。从此,人们才重新认可了糟肉,糟肉的魅力也日益显现出来。
1993年12月,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团体赛在北京举行,参赛的西安桃李春饭店队,经评委们评出,该队包括糟肉在内的莱品获得了金杯。按规定,由参赛队选手现场制作参赛的成套莱点,除供评委评判外,还要制作供应群众购买。在3天时间里,糟肉卖得最火,有人说:“西安糟肉在北京卖疯了!”北京市民品尝后,不禁惊叹道:“想不到西安竟有这样好吃的菜品,不愧是十三朝古都”。消费者一再要求增加供应数量和时间。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北京一些大饭店也纷纷要求传授技术。
饶有兴味的是,糟肉的魅力不仅令国人垂涎欲滴,争相品尝一饱口福,而且也征服了洋人。1999年11月8日下午,美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处秘书杨舟,在陕西省劳动厅副厅长张玉福等一行3人的陪同下,到陕西烹饪专修学院参观考察该院免费培训下岗职工,以技能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先进事迹。在考察后共进晚餐中,美国客人品尝了该院教师(厨师)烹制的秦式莱点,非常满意。对“糟肉”特感兴趣,情不自禁地啧啧称赞,OK、OK之声不断,用相机连连拍照。尽管吃得眉开眼笑,觉得还不解馋,用手指着盘中剩余的糟肉,以恳求的口气和渴望的眼神,向作陪的李继先院长问道:“我可不可以把它带走?”李院长微笑着回答说:“让你带剩下的菜品不礼貌,请你留下下榻地址,明天我们给你专门制作几份,请你带回美国大使馆与同事们分享”。美国客人连声道谢。
第二天,李院长吩咐学院名厨(教师)专门制作了几份糟肉,指派专人送到美国客人下榻处,杨先生收到礼品后,举起大拇指高兴地说:“中国不愧是烹饪王国,这是中美饮食文化交流的种子,我要把它带回美国大使馆,让全体馆员共享中国的美味。”
无独有偶,2002年2月,美国总统布什访华,21日,陕西烹饪专修学院应美国驻华大使馆邀请,派出教师(厨师)前往该馆进行了精湛的技术表演,制作了几桌宴席,其中就有糟肉这道菜品,受到美国第一夫人劳拉及随从人员的高度赞赏,中外新闻媒体及时作了报道。此事在全国烹饪界传为佳话。
自20世纪90年代初糟肉走出“冷宫”被列入“陕西官府宴”重新受宠以来,人气旺,卖点高,不仅是经营秦菜者及其宴席的必备菜品,而且不少经营川、粤、淮扬莱的饭店、酒楼,也纷纷模仿推出了糟肉。现如今,糟肉成了西安餐饮界炙手可热的“香饽饽”。由于糟肉属于蒸碗菜,除可在店内食用外,顾客还可带回家与家人共享或馈赠亲友。近些年来,每到春节前夕,西安饭庄、陕西烹饪专修学院等单位都在制作糟肉供应群众,销售非常火爆,仅桃李春饭店每年春节前几天时间销售都在7000~8000份到10000份:有一年春节更创历史新高,突破20000份大关,购买者人山人海,排起了多年来罕见的长蛇阵争相购买,不时出现脱销的场面。
糟肉之所以有这样大的魅力,主要在于甜香馋人,酒香醉人,枣香宜人,因为用了醪糟醅,有一种浓烈的香味,又因为肉烂枣软,使酒香变得既令嗜酒者喜爱,也让不饮酒者乐于接受,加之刀工精细,造型玲珑如水晶,色泽棕红油润光亮,馨香诱人,增加食欲,原汁原味,肥而不腻,甜香软糯,入口即化,营养丰富,老幼成宜。有人赋诗赞曰:“肥肉吃了不腻口,酒香宜人食欲增,红枣营养味道美,食后余香乐无穷。”
糟肉的制法是:将带皮猪五花肉刮洗干净,入沸水锅煮至六成熟捞出,用刀在肉皮面上剁成1.3 cm大的斜方形花刀纹,刀纹深度约0.3 cm左右,然后翻过来皮朝下,先从中间剁一刀(皮要连而不断),再切成0.7 cm厚的片,将肉皮朝下装入蒸碗。把陕北大红枣洗净,放在肉上,再将长安特酿醪糟醅放在上面,加入白糖,上笼先旺火后小火蒸约2~4小时,蒸至肉质(火巴)烂时,取出去原汁,放入汤盘:炒锅内放熟猪油,用中火烧至五成热,倒入原汁,加白糖化开,用湿淀粉勾成芡汁,浇在肉上即成。
红梅珠香与雍正皇帝
韦公远
“红梅珠香”是清代雍正皇帝时期的一道御膳,传说此菜始制时还有一段人间骨肉团聚的史话。
雍正皇帝胤(礻真)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年轻时喜欢舞刀弄剑,交结江湖侠客义士。有一年夏天,他背着父王隐姓埋名与几个朋友一同到南方去游山玩水。一天在一条大河边的村庄住下,夜里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山洪爆发。胤(礻真)在慌乱中抱住一棵大树在滚滚的洪水中漂泊,挣扎了一个昼夜,正当他精疲力竭而昏迷时,邻近的土岗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姑娘,飞身下水将他救上了土岗,随之姑娘又飞快地跑到自家叫来父亲,父女俩一同将已经昏迷的胤(礻真)抬进屋子。胤稹苏醒后,老汉告诉胤稹:“这里是半凤坡,我姓冯,刚才是我女儿艳珠把你救起来的,你就在我家多养几日吧。”胤(礻真)由于在洪水中浸泡的时间过久,再加上劳累和惊吓,一连数日高烧不退。冯家姑娘始终给予精心照料,每餐都以鱼汤相喂,胤(礻真)较快地恢复了健康。就在这时,冯老汉突然病倒了,病情危重,老汉焦急万分地惦念着相依为命的女儿,因之央 求胤(礻真)说:“我不久于人世了,我死后女儿无依无靠,想拜托您照顾,不知相公意下如何?”胤稹听后赶紧答道:“老伯请放心,您父女俩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定尽力而为。”未几何时,老汉真的死了。老汉死后,胤(礻真)帮助料理了后事,随之又与艳珠俩面向冯老汉的灵牌拜天地,成了亲。几个月后,胤稹独身回京,约定以后再来接她。临行前,艳珠对胤(礻真)说:“妻已身怀有孕,孩子生下后该唤何名?”胤(礻真)想了一下回答说:“生男叫红梅,生女叫珠香。”随后就背上行囊上路走了。说来也巧,艳珠满甲后产下一男~女两个孩子。于是她便按胤(礻真)的意思给孩子分别取了红梅、珠香的名字。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6年过去了。胤(礻真)去后一直音信杳无,孩子们又天天闹着要找爸爸,艳珠无奈,只得下决心领着孩子们上京城寻找胤(礻真)。此时,胤(礻真)已经继位当了皇帝,改号雍正,艳珠哪里知道!只得领着儿女四处打听,可是当时一般百姓也不知道当今皇帝的本来姓名。幸而他们母子3人投宿的客栈老板是个热心人,贴心地帮着四处打听。一日,老板与一个宫里当御厨的老朋友闲聊时,御厨闻听店主说要找一个名叫胤(礻真)的人,便大吃一惊,赶紧把那艳珠叫来细细询问,见艳珠说得有根有据,不象是编造的假话,便决定冒死帮她面见皇上。第二天,那位御厨在雍正皇帝的晚餐菜单中加进了取名为“红梅”、“珠香”两道新菜,并关照上菜的太监让他把这两道菜放在离皇上最近的地方,报菜名的声音也稍微大一点。雍正在用膳时听太监报的菜名觉得既耳熟又新奇,而且其菜味道也特别好,便在饭后传厨师前来询问。厨师见时机已到,就叩请雍正皇帝叱退左右,详详细细地将所以要烹制这两道莱的原委陈述了一遍。胤(礻真)听后如梦如醒,立刻传人将艳珠母子3人接进宫里。后来,“红梅珠香”就合成为一道宫廷御膳流传开来。
“红梅珠香”是以鸽蛋、对虾为主料精心烹制而成。烹制方法:将鸽蛋数个煮熟剥壳去黄,填入加调味品拌匀的瘦火腿、海米、口蘑、干贝等剁在一起的细末,在一头放少许火腿末,另一头放香菜小叶或青豌豆粒,上屉蒸熟后取出,再用鸡汤煨入滋味,勾上芡汁装入平盘外圈;将对虾去壳,在虾背上划两刀,用五成热的猪油炸至熟透,变成珠形,出勺用番茄酱、盐、酒、糖、高汤等烧开,勾芡,淋上香油后,堆装在平盘的中间即成。此菜色泽明亮,口味鲜香,清爽适口,且有补益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