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信息差活动,实现高效英语课堂

来源 :快乐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交际法教学原则是外语教学最根本的指导性原则。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视设计各种交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然而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设计交际活动时,忽视创设信息差,使交际活动失去了交际的实际意义,变成了单调、机械的操练,课堂教学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创设信息差,可使课堂交际活动由“伪交际”变为“真交际”,实现高效英语课堂。
  【关键词】创建 信息差活动 实现 高效英语课堂
  案例一:在练习句型“what’s this? It’s…”时,课堂上经常发现这样一些情况:两个学生手持尺子、铅笔等文具进行交流。
  A:What’s this?
  B:It’s a(an) ruler/pencil/eraser…
  A:What colour is it?
  B:It’s red/yellow/green…
  A:Is it new/old/long…?
  B:Yes, it is/No, it isn/t.
  案例二:在教授完句型 “Are they …?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 后,设计如下活动:教师或学生拿一些画有苹果、香蕉、书本等图案的卡片,进行如下对话:
  T/S: Are they apples/bananas/books…? S: Yes, they are./No,they aren’t.
  案例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进行语言交流是因为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差距,一方有另一方没有的信息,想通过相互询问了解某事或告诉对方他们不知道的事。例如:如果双方都知道今天是周一,一人再问“What day is today? ”另一人答“It’s Monday.”,这种交流就不具有真正交际性,因为交流双方在掌握“星期几”方面的信息没有差距,这种信息方面的差距简称信息差,又称作信息沟。信息差的存在是交际双方进行语言交流的原动力。没有信息差就不可能有真实的言语交流。
  分析上面两个案例,可以发现两种交际活动形式具有共性:答案是预期的,即使不经过思考,也知道怎样去回答,也就是对话双方之间不存在信息差,问与答形不成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活动是封闭式的,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得不到实际的交际训练,表面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恰当、流利的运用所学句型、短语,但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弱,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还是“哑巴英语”,在日常交际中不能自如运用,在外国人面前甚至连最简单的句子都听不懂,说不出。
  改进措施:注重创设信息差,可有效实现“真交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交际活动。
  案例一:教师让被提问的学生转过身去或用布遮住眼,然后将文具放在学生手中,令其摸着文具猜测是什么物品以及物品的大小、长短等。由于被提问者看不到文具是怎样的,就形成了信息差,学生问、答的每一步都要进行思考,这样的活动既具有实际交际的意义,又增添趣味性。
  案例二:在教授完句型后,一个学生手持图片,不让其他学生看见图片上的图案(形成信息差),然后,这位学生用英语对图片上的物品进行描述,其他学生猜测。例如:
  S1: They are fruit. They are yellow.
  S2: Are they bananas?
  S1: Yes, they are.
  S1: They’re in the pencilcase. They are long.
  S2 : Are they rules?
  S1: No, they aren’t.
  S2: Are they pencils?
  S1: Yes, they are…在上述猜测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调动了起来,学生间的问、答就成了有意义的互动,体现了交际的真实性。
  信息差活动运用广泛,可用来学习语音、词汇、句型、语法、课文等教学内容,可用在外语课堂教学各环节,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一定能设计出多种形式、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例如:在学生们学习了“如何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的内容,就可以设计多种交际活动方式:
  方式一:设计“猜一猜,他/她是谁?”活动。教师或学生运用描述一个人(班上的同学或一些名人)的外貌特征,其他同学猜。
  方式二:运用图片创建信息差。教师可以设计一张大的图片,画上十几个人,每人都有相应的名字,这些人特征鲜明,有高的矮的,有胖的瘦的,眼睛有大的小的,鼻子有大的小的,头发有长的短的卷的,衣服的颜色各不相同等等,让学生两人一组,一名学生心中设定一个人,另一名学生通过提问来猜测指的是谁。如:
  S1: Is that a boy or girl?
  S2: He is a boy.
  S1: Is he fat or thin?
  S2: He ’s fat.
  S1: Is he tall or short?
  S2: He is tall.
  S1: Is he wearing glasses?
  S2: Yes, he is.
  S1:Oh, he’s John.
  方式三:我们还可以将上面提到的的图片进行改编,人物特征一样,只是有些人物的姓名处空着,要求学生in pairs运用所学句型将空的人名通过对话填上去。
  (作者单位:鹿泉市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李文亮
其他文献
【摘要】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写的是小燕子在妈妈的指导下,通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燕子 学生 朗读 教师  一、教材说明  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菜园里有冬瓜和茄子;第二自然段写燕子妈妈要求小燕子去菜园区别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第三自然段写了燕子妈妈在小燕子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大小不同之后,要求他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第四自然段写小燕子发现冬瓜和茄
目的分析2013年北京市海淀区一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发病、诊治和感染来源情况,提出疫情控制措施调整意见。方法采集患儿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应用《人感染H7N9禽流感个案调查表》与患儿及其家属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得现场资料。结果患儿以上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经门诊治疗痊愈,传染源不明。患儿无肺部感染,经过抗炎、抗病毒治疗,未服用达菲。结论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传染和流行特征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