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共同发力,防范校园欺凌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e3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2月8日,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网络文章将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实,社会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中关村第二小学所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更是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令学校管理棘手之处。
  此后,围绕“校园欺凌”,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都纷纷支招,从不同角度频发高见。笔者认为,“校园欺凌”的事发地虽然在学校,但其诱因也可能在校外,在家庭,在社会。何况,“欺凌”远不止发生在学校,在社会上每天发生的“欺凌”“伤害”又何止万千。之所以发生“欺凌”事件,就在于那些“熊孩子”没有教育好;而“熊孩子”的教育问题,学校固然难辞其咎,但家庭、社会,乃至政府都应该承担责任。所以,我们必须开阔管理视野,从社会与家庭、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多方面共同发力,防范、杜绝校园欺凌发生。
  使家庭成为美德的基本生成场,从源头上杜绝“欺凌”事件的发生
  针对“欺凌”事件,有的教育专家认为,“熊孩子”之所以“熊”,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而家庭教育的问题又可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为父爱、母爱的缺失。家庭教育缺失的解决途径常常超出了家庭所能操作的范围,因为对孤儿、单亲儿童和留守儿童来说,不是家庭不想给予爱,而是给予不了。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在这方面多想办法,尽量给孩子提供家庭般的温暖,保证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养料:如解决随迁子女的就读问题,用制度保障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必须随子女共同生活等。这其实更加凸显了多方联动,共同发力的重要性。
  二是家庭教育的错误。改变家庭教育的不明智问题更是需要智慧,家庭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而这些家教的艺术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懂得的,这就需要“家长教育学”,需要教育专家、学校、社会和政府在这方面多做努力,多进行家长培训,把科学的家教艺术传授给广大家长,并使之得到普及。
  在教育内容方面,家庭教育不仅涉及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育,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方面的教育,而且后者更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点。苏霍姆林斯基分析了情感教育的缺失所造成严重后果:“这种孩子就会处在精神空虚、贫乏的气氛中。他生活在人们之中而又不了解人们,是这种家庭最可怕的现象。儿童的心灵不认识和得不到人对人的细腻情感,其中首先是爱抚、体贴、同情和仁慈……”这样就难免会变得冷漠、冷酷。也就是说,只有把好家庭教育这一关,才能在孩子“美德的储蓄银行里”多存“善款”,积善累德,从源头上杜绝“欺凌”事件的发生。
  净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社会在孩子的成长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家长和老师千方百计,苦口婆心地对孩子教育半天,还不如孩子在街头结识的青年一小时(或者上网半小时)对其影响得快,影响得深远。为此,许多教育者感到无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其实就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力。社会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主要就是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力来实现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往往都是潜移默化的。可是这种作用不容忽视,很多“熊孩子”“欺凌者”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心理错位,人格扭曲,从而做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欺凌行为。
  要实现“环境育人”,发挥社会环境在孩子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净化社会环境(包括网络环境),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这需要通过社会文化的宣传教化才能实现。荀子认为,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化性起伪”的教育过程,而这个教化过程离不开优雅的社会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这也说明社会文化其实是有方向性的,只有“仁爱、包容、公平、正义、自由、民主、崇真、尚善”这些“人类共有价值”成为社会文化的基本元素时,才有可能真正塑造一个远离“邪恶、凶杀、仇恨、冷酷、欺凌、冷漠、無情”的社会环境。而这当然是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和社会共同体为之共同努力的。
  另外,发挥社会环境在反“欺凌”行动中的影响力,还可以通过成立一些反“欺凌”的社会援助机构来实施。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反“欺凌”社会援助组织。建立这些“草根”组织的意义和作用在于对“受凌者”及其家人声援和力挺,能让他们感觉到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在抗争,从而也有助于“受凌者”的心灵调适和恢复。
  对“欺凌”说“不”,更需要政府从制度、法律层面予以规范
  “校园欺凌”作为“人性”阴暗面的一种放大,并不是一个新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古已有之,只不过随着社会公众对人权诉求的渐趋强烈,在近几年来引起了我国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已。而当这种“霸凌”行为发生在儿童身上、发生在校园当中的时候,就愈加能够凸显出其危害性。拒绝“霸凌”,有时也不是一句简单的教育就能解决的事。我们知道,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再高明的教育家的教育行为也有失灵的时候。原因是人的成长过程非常复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受多种教育因素的影响”,甚至即使这些外在的教育因素都没有问题,某些个体在成长中仍然可能出现偏差,这就在于这些教育行为在不同个体身上产生的反应并不相同。有鉴于此,对“欺凌”“霸凌”说“不”,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的视野中,它还需要有“刚性”的制度、法律来做进一步的规范、保障。
  环顾世界各国在反“校园欺凌”方面的举措,在一些发达国家,在一些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往往都有比较规范、完备的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的制度及立法规定。如德国柏林市的议会在2016年推出了一项决议,要求每所教育机构都要制定应对校园暴力的规章条款。而我们国家在应对“校园欺凌”方面的制度和立法规定还是比较欠缺和滞后的。在“熊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些新出台的规章、政策与以往的教育法规相比也没有给教师、学校提供更为有力的“权杖”,教师们还存在着“不敢管”“不敢下实管”的顾虑。如此的政策、制度,就很难保证下级主管部门及涉事学校不瞒上欺下、采取一些息事宁人的做法。再说,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研究制定更具指导性、规范性和约束力的规章制度,也需要国家层面尽快出台针对“校园欺凌”的立法规定,明确界定“受凌者”和“施凌者”及其家长各自的权责,从而对“施凌者”及其家长能有所约束,有所震慑,对“受凌者”及其家长也能有所慰藉,有所支持。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淡化或弱化学校在反“欺凌”行动中的责任和职能。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在“熊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应该发挥其专业的教育功能,要通过管理育人、德育育人、文化育人,并辅以心理咨询和辅导,来剔除“欺凌”滋生的土壤,使得不良行为、“欺凌”行为无机可乘、无缝可钻。退一步讲,即使“欺凌”事件发生了,学校也必须有担当意识,决不能采取息事宁人的作法来推脱责任,这样无异于助纣为虐,会助长欺凌者的嚣张气焰。学校须在权责范围之内对“施凌者”及其家长进行批评教育甚至惩罚,对“受凌者”进行心理援助和安抚,帮助其摆脱阴影,走出困境。◆(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走班制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rn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新型教育理念的涌现,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而走班制教学模式正是迎合了这种新的教育变化而出现的
期刊
期刊
有一种坚守,叫做四十七年风雨无阻,只为三代人的知识启蒙;有一种责任,叫做失去挚爱仍不乱于心,只为一双双渴盼知识的眼睛;有一种无畏,叫做用棺木拼凑三尺讲台,只为支撑起山区
期刊
一直以来,大部分学生,尤其在农村,学校里接受的英语学习都是以应试为主,为了应付各种以笔试为主的英语考试,教师给学生教授更多的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能运用英语流畅地进
期刊
科技创新 人人都做蜘蛛侠  自从被那只调皮的转基因蜘蛛咬了一口以后,蜘蛛侠就幸运地拥有了超人般的能力:敏锐的动态视力,更强壮的肌肉,预知危险的第六感,可以吸附墙壁的手指,还有那酷炫无比的蜘蛛丝。你是不是非常羡慕他呢?  其实电影中所展现的超人本领,包括大反派绿魔、章鱼博士等等,他们所拥有的那些强大能力,都来源于人类对于大自然生物的模拟与幻想。而这一切构成了一门极具创意的学科——仿生学。  华思旋:
期刊
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新闻媒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问题,主要是在我国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出现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党全力支持自己的报刊、广播
初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是当前班级管理中的主要任务,然而,在部分地区的班级管理中,或多或少存在管理水平不足、
期刊
本文讨论电磁端面谐波齿轮传动装置转角位置的实时校正问题。概述了校正系统的组成和校正过程,详细叙述了校正程序的设计,并对校正的性能进行了分析。 This article discuss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