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一时觉得高三离自己很遥远,但等高三真的来临时,我才发现周围的人早都一个个铆足了劲儿地在往上跑。我从中上游一路被人猛追猛赶,落到了中下游,心里落差之大犹如遭受当头一棒,只觉脑子晕乎乎的,好似全身血液都在倒流。
我并不聪明,也没有天赋。我曾挖空心思努力学习英语,希望有突破性的提高。可努力许久,150分的英语卷子我却连60分都拿不到。这未曾改变过的英语成绩,让我在心中难过不已。那些试卷被我锁在书柜里,压在最下面,我甚至都不愿意再多看它们一眼。
第一学期刚刚结束的时候,班主任找我过去谈心。不只班主任,主科老师也一个接一个地找上了我。他们眼里还有光芒,他们对我还抱有希望。可怕的是,这样炽烈的希冀只有我没有。他们目光越是宽容,我便越害怕、恐惧。
回到家后,我躺在床上,一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密密麻麻的考试压轴题,让太阳穴涨得生疼。突然之间,我开始小声抽泣,慢慢地,变成了倾盆大雨。我开始号啕大哭起来。
痛苦、迷茫、難受……负面情绪蜂拥而至。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已经那么努力了,比任何人都睡得晚,比任何人都起得早,却仍然只能在那群人的身后追赶。这太不公平了!
我甚至不知道未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我没有考上一个像样的大学,我的人生道路会变成什么样?会变成茫茫人海当中的一个毫不起眼的路人甲,还是终日无所事事,拿着微薄的工资得过且过?
我开始埋怨:这该死的英语,为什么要这样折磨我?一篇课文,那些有天赋的同学十几分钟就背得滚瓜烂熟,而普通学生也不过用一两个小时,可我花了四五个小时还是背得磕磕绊绊,被老师矫正了好几次发音。浪费我时间不说,收获也甚微。
像是走到了悬崖边,前方是万丈深渊,后方是千军万马,他们举着刀挥着手臂,誓要和我拼个你死我活。它们变成无数个声音告诉我,放弃高考吧,放弃你就解脱了。
快要选择放弃的那一刹那,我想起了母亲那张沧桑的脸,以及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我问我自己:“你真的甘心吗?”
回忆如猛兽般袭来,奋笔疾书的日子一幕幕蹿到了眼前。如果此时选择放弃,那么这些努力不都付之东流了吗?
我擦干眼泪——我不甘心!高考的逃兵也是逃兵,如果连直面失败的勇气都没有,未来的磨难我又怎能招架得住?至少,我还不一定是失败的那一个。
决定拼死一搏的我,并不急着疯狂做习题,而是开始认真思考战略。既然选择了勇敢地面对自己,我反倒轻松了许多。
我终是下定决心把那几张不忍直视的英语卷子拿了出来,一张一张地抚平叠好。比起做新的试卷,我觉得把错误纠正过来更为重要。我细细翻阅了一番,才意识到,这些卷子上有很多题目都大抵相同,很多基础的知识点翻来覆去地考。但当初的我实在是有一颗玻璃心,因为觉得考太低分没信心而不愿意拿出来纠正,导致我自始至终都没能把这些绕在一起的语法弄清楚,后面做再多题目自然也是错的。
把这些错误的题目整理出来以后,我便着手开始把时间一一分配好。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为了提高自己薄弱的科目而将自己擅长的科目牺牲掉。不光芝麻没捡到,还丢了西瓜。而且太晚睡,也导致我第二天上课没精神,这简直事倍功半,也违背了要劳逸结合的科学原理。
一开始,我听听力总也听不清楚,于是便想多花些时间再反复去听。可是当闹钟一响,我便压住自己的想法,拿出了数学练习册。在数学上,我喜欢把同一类的题目放在一起做,如果是一套卷子,我会把最难的大题放在最后做。比起挑战最后的难题,我认为不如把前面的基础题全都弄懂。慢慢地,我就找回了当初做题的感觉。
过了一段时间,我在理科上的优势又回来了,可英语依然没能达到我想要的分数。于是,思来想去,我又调整了自己的学习计划。英语考试的时间非常紧迫,老师甚至把每一种题型的时间都算得恰到好处,可我不能按照老师给的方式来。
我英语基础很薄弱,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类题目上显然不划算。而对听力无能为力的我,可以把最后一部分的听力时间花在基础题上。这样一来,该抓的分数都抓紧了,拿不到的分数至少还能蒙对一些,运气好的话,和那些花时间花精力做了难题的同学分数区别不大。而且用这样的方法,也让我把考试的时间做了最充分的利用。
由此可见,老师所讲的方法只适用于大众,对于学霸或学渣来说,自己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战略”才是最靠谱的。
最重要的是,我开始写起了英语试卷上的作文。那些经典句式,我一个个背了下来,写作文的时候,就想办法套到里面去。这种方法看上去低级又投机取巧,却非常实用。很多时候,同学们平常做练习卷时都会把作文忽略掉,而我却选择了坚持。我开始坚持不懈地写,然后跑去找老师批阅,及时纠正语法错误。
整个高三,就像一场持久战一样,艰难而又充实。每一步迈出,都沾着泪与汗;每一次坚持,都耗费了全身的勇气。
很快,在那个潮湿而又沉默的夏天,在焦躁又黏人的雨水中,我送走了最后的冲刺时光。恍惚之间,我才惊觉高考也不过如此。
我如愿以偿地考到了自己理想中的学校,虽然仍有遗憾,但在结束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原来只有将绝望和无助踩在脚下,我们才能有披荆斩棘的魄力与勇气。
此时此刻,我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光明又敞亮。
我并不聪明,也没有天赋。我曾挖空心思努力学习英语,希望有突破性的提高。可努力许久,150分的英语卷子我却连60分都拿不到。这未曾改变过的英语成绩,让我在心中难过不已。那些试卷被我锁在书柜里,压在最下面,我甚至都不愿意再多看它们一眼。
第一学期刚刚结束的时候,班主任找我过去谈心。不只班主任,主科老师也一个接一个地找上了我。他们眼里还有光芒,他们对我还抱有希望。可怕的是,这样炽烈的希冀只有我没有。他们目光越是宽容,我便越害怕、恐惧。
回到家后,我躺在床上,一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密密麻麻的考试压轴题,让太阳穴涨得生疼。突然之间,我开始小声抽泣,慢慢地,变成了倾盆大雨。我开始号啕大哭起来。
痛苦、迷茫、難受……负面情绪蜂拥而至。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已经那么努力了,比任何人都睡得晚,比任何人都起得早,却仍然只能在那群人的身后追赶。这太不公平了!
我甚至不知道未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我没有考上一个像样的大学,我的人生道路会变成什么样?会变成茫茫人海当中的一个毫不起眼的路人甲,还是终日无所事事,拿着微薄的工资得过且过?
我开始埋怨:这该死的英语,为什么要这样折磨我?一篇课文,那些有天赋的同学十几分钟就背得滚瓜烂熟,而普通学生也不过用一两个小时,可我花了四五个小时还是背得磕磕绊绊,被老师矫正了好几次发音。浪费我时间不说,收获也甚微。
像是走到了悬崖边,前方是万丈深渊,后方是千军万马,他们举着刀挥着手臂,誓要和我拼个你死我活。它们变成无数个声音告诉我,放弃高考吧,放弃你就解脱了。
快要选择放弃的那一刹那,我想起了母亲那张沧桑的脸,以及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我问我自己:“你真的甘心吗?”
回忆如猛兽般袭来,奋笔疾书的日子一幕幕蹿到了眼前。如果此时选择放弃,那么这些努力不都付之东流了吗?
我擦干眼泪——我不甘心!高考的逃兵也是逃兵,如果连直面失败的勇气都没有,未来的磨难我又怎能招架得住?至少,我还不一定是失败的那一个。
决定拼死一搏的我,并不急着疯狂做习题,而是开始认真思考战略。既然选择了勇敢地面对自己,我反倒轻松了许多。
我终是下定决心把那几张不忍直视的英语卷子拿了出来,一张一张地抚平叠好。比起做新的试卷,我觉得把错误纠正过来更为重要。我细细翻阅了一番,才意识到,这些卷子上有很多题目都大抵相同,很多基础的知识点翻来覆去地考。但当初的我实在是有一颗玻璃心,因为觉得考太低分没信心而不愿意拿出来纠正,导致我自始至终都没能把这些绕在一起的语法弄清楚,后面做再多题目自然也是错的。
把这些错误的题目整理出来以后,我便着手开始把时间一一分配好。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为了提高自己薄弱的科目而将自己擅长的科目牺牲掉。不光芝麻没捡到,还丢了西瓜。而且太晚睡,也导致我第二天上课没精神,这简直事倍功半,也违背了要劳逸结合的科学原理。
一开始,我听听力总也听不清楚,于是便想多花些时间再反复去听。可是当闹钟一响,我便压住自己的想法,拿出了数学练习册。在数学上,我喜欢把同一类的题目放在一起做,如果是一套卷子,我会把最难的大题放在最后做。比起挑战最后的难题,我认为不如把前面的基础题全都弄懂。慢慢地,我就找回了当初做题的感觉。
过了一段时间,我在理科上的优势又回来了,可英语依然没能达到我想要的分数。于是,思来想去,我又调整了自己的学习计划。英语考试的时间非常紧迫,老师甚至把每一种题型的时间都算得恰到好处,可我不能按照老师给的方式来。
我英语基础很薄弱,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类题目上显然不划算。而对听力无能为力的我,可以把最后一部分的听力时间花在基础题上。这样一来,该抓的分数都抓紧了,拿不到的分数至少还能蒙对一些,运气好的话,和那些花时间花精力做了难题的同学分数区别不大。而且用这样的方法,也让我把考试的时间做了最充分的利用。
由此可见,老师所讲的方法只适用于大众,对于学霸或学渣来说,自己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战略”才是最靠谱的。
最重要的是,我开始写起了英语试卷上的作文。那些经典句式,我一个个背了下来,写作文的时候,就想办法套到里面去。这种方法看上去低级又投机取巧,却非常实用。很多时候,同学们平常做练习卷时都会把作文忽略掉,而我却选择了坚持。我开始坚持不懈地写,然后跑去找老师批阅,及时纠正语法错误。
整个高三,就像一场持久战一样,艰难而又充实。每一步迈出,都沾着泪与汗;每一次坚持,都耗费了全身的勇气。
很快,在那个潮湿而又沉默的夏天,在焦躁又黏人的雨水中,我送走了最后的冲刺时光。恍惚之间,我才惊觉高考也不过如此。
我如愿以偿地考到了自己理想中的学校,虽然仍有遗憾,但在结束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原来只有将绝望和无助踩在脚下,我们才能有披荆斩棘的魄力与勇气。
此时此刻,我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光明又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