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丽丝·门罗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也于近年来获得了越来越多读者和评论家的重视,本文选取她在2009年出版的TooMuch Happiness小說集中的两篇短篇小说,从两位主人公长大成年后的境遇出发,简论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关键词】爱丽丝·门罗;家庭环境;个人发展
(1)爱丽丝·门罗(Alice Ann Munro,1931.07.10—),生于渥太华,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被称为“加拿大的契科夫”。门罗曾获得包括三次加拿大总督奖、两次吉勒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和美国全国书评人奖等。2009年获得第三届布克国际奖。2013年10月10日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爱丽丝·门罗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13位女性作家,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加拿大籍作家。相比大部分作家,门罗更多的笔墨花在人心的微妙之处。她深谙心理,懂得在每个表面的行为之下,都掩藏了来自深处的渴望以及种种由此而来的转折。
细腻优雅、不施铅华的文字和简洁精致、宽广厚重的情节,常常给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莫大震撼。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Cynthia Ozick)甚至将芒罗称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像契柯夫的作品一样,情节在门罗的故事里是次要的,而且“很少有事件发生”。门罗作品的一个常见主题(尤其反映在她的早期作品里)是正在步入成年的女孩子面对自己的家庭和她成长的小镇时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在她的作品中,例如2001年出版的《仇恨、友谊、礼仪、爱、婚姻》和2004年出版的《逃离》中,她的主题转向中年人、独身女人以及老人的劳苦。
2009年出版的Too Much Happiness包括10个短篇故事,主人公以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为主,包括经历了丈夫精神错乱和丧子之痛确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Doree、被爱人背叛但以德报怨的Joyce、年少懵懂的Nina、聪明睿智冷静与犯人周旋的Nita、沉默寡言却体贴丈夫的Sylvia以及命途坎坷的俄国数学家Sophia等等,然而令不少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Deep-Holes和Face这两个小故事中的少年时期受家庭(尤其是母亲影响)成年后命运完全不同的Kent与“我”。
(2)家庭成长环境的对于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1)Deep-Holes该文讲述的是年少聪慧的Kent由于得不到父爱与父亲Alex的关怀而母亲Sally只知逆来顺受,并没有好好站在Kent的立场上为他考虑,从而导致原本天赋不错的Kent性格变得孤僻乖戾,最后辍学—离家—流浪,在他穷困潦倒时母亲前去探望,两人仍然无法静下心来以平和的心态好好谈谈,母子间的裂痕越拉越大,暗合了故事的标题 “deep- holes”。
在Deep-Holes中,Kent对母亲Sally说 “‘Dad is really a sort of bourgeois gentihomme ,’”,而母亲仅仅是机械、冷漠地回答道 “‘Don’t make fun of your father,’ said Sally mechanically.” 在此处作者就已经为三人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打下了伏笔;紧接着一家郊游时Kent由于不小心摔下了小坡,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父亲Alex面对医生的责问回答到“‘Turn your back and they’re tearing around where they shouldn’t be.’‘Boys will be boys’”,倘若Kent当时在场,听到亲生父亲如此不负责任的话怎能不让他心寒? 此外,Alex对儿子获救后表达的感激之情也显得异常冷淡:“‘Cut that out,’he said, and complained privately to Sally.’‘He’s saying you must have loved him, because you rescued him.’ Christ, I’d have rescued anybody.’‘Don’t say that in front of him. Please.’”从夫妻二人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父亲对Kent的冷漠态度。在疏远与隔阂中成长起来的Kent,在他的心中想必是充满了无奈与苦闷,在遇到挫折与困难时,连自己最亲最亲的家人都不能站在他身旁,他在家里没有归属感,难怪后来Kent把一帮流浪汉朋友称之为 “we”,仿佛自己就是和他们一样,是同一类人,在Kent最最需要帮助与体贴的时候,“你们”身在何方?又有谁能够理解Kent此时的彷徨与凄凉?“I live each day as it happens.Really.You wouldn’t understand that.I’m not in your world,you’re not in mine.”面对母亲对其生活方式的质疑,Kent如是回答,母子之间的疏离已然难以挽回,在这段语句中Kent所表达的不满与无奈,令人唏嘘。
在这个小短篇中,门罗所塑造了Sally——这一怯弱、敏感、逆来顺受地仿佛成了丈夫的附属品这一女性形象。她不停游走于丈夫与儿子之间,但无法调停二人关系,她甚至未能在儿子最重要的成长期给与他足够的关怀和保护,可以说,造成Kent后来与家庭基本决裂这一结果的过程中,Sally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关系向来是非常微妙的,处理的妥当与否,能对孩子们的后天成长,尤其是性格是否健全、有没有足够的担当、遇事是否具备责任心这些品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门罗研究专家罗伯特·撒克教授指出的那样:与加拿大其他女作家比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相比,门罗更关注“生存”,“人的生存”,而非意识形态。在她几乎长达 60 年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鲜明的乡土特色。门罗精心构筑的文学世界一般都设置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南部,有学者甚至称之为“门罗地界”。具体来说,西部和南部以休伦湖和依利湖为界,北边是戈德里奇镇,东边则是伦敦镇。在那里,生活着年龄各异的平凡人,门罗的作品已描写女性的生活变化、心理世界居多,但也包括不同年龄阶层、不同人生阅历的普通人群。这与门罗本人成长过程中受到她的母亲以及祖母、曾姑母等年长的女性的影响有关。通常,长辈试图保持传统,传承文明,而小辈试图摆脱束缚,追求新锐,二者时常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又时常以离家出走的方式表现出来。正如此短篇的Kent一样。在美国女作家、普利策奖得主简·斯迈利看来,正是由于门罗始终将目光投注于普通人们的生活,不断从自己身上寻找灵感,才能把人们心理的波折与隐情刻画得如此“精妙准确、几近完美”。 2)在另一篇短篇小说Face中,门罗记叙了一个几乎完全相反的故事,主人公出生时脸上带有明显的胎记,但由于从小得到母亲额外的关照与保护,他并没有由于自己无法决定的先天因素造成的面相缺失而变得敏感和自卑,与Kent不同,“我”甚至还有一位青梅竹马的好友Nancy,而伴随着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的是事业的成功。
“Face”指主人公“我”的脸颊,由于出生时脸部有一大块紫色的胎记,“我”面相丑陋甚至狰狞,然而在母亲的悉心照顾下,“我”就像一个完全正常的小孩般健康成长,为了避免我被同龄孩子们嘲弄,母亲并没有把我送到学校去,而是在家亲自辅导我功课,并且为了不伤及我的感触,母亲谎称“我”是由于支气管炎才不得不在家学习的“My mother had arranged things so that most of the time I seem to have been quite unaware of my condition.”“She claimed that she was teaching me at home because of a bronchial ailment and the need to protect me from the onslaught of germs that occurs in the first couple of years at school.”与上篇短文一样,主人公的父亲(由于脸上那块胎记的缘故)对其漠不关心,但与前文完全不同的是母亲对待二人完全不同的态度,在Face中,母亲对我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Nancy是“我”年幼时的好朋友,母亲考虑到由于我并没有去学校而因此少了与同龄小伙伴们接触的机会,因此对来之不易的朋友Nancy也关爱有加,并特地带我们俩去海边游玩,但有一次我们在游戏时Nancy不小心将颜料弄闹了脸上: “ ‘Now I look like you,’she said,drawing the brush down on her neck. ‘Now I look like you.’She sounded very excited and I thought she was taunting me…” “我”以为Nancy实在嘲讽我(后来证明这是一次美丽的误会),而母亲知道了这件事后是这么对Nancy和她妈妈说的:“‘ Don’t you come near us. Don’t you dare. You are a bad bad girl. You have no decent human kindness in you,do you?You never have been taught…’”这里体现了母亲对我的保护意识与拳拳慈爱之心。由于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主人公在母亲的庇护下顺利成长,长大后成为了电台播音员。“我”没有让这块胎记成为将自己与社会隔绝开的藩篱,这个记号是“我”出生时就有了的,但“我”并没有让这记号一直陪盼着我走下去……
爱丽丝·门罗小说中的小镇生活,就是加拿大普通人的生活。小镇男女塌实地过着自己的日子。门罗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瑞典记者斯蒂劳·阿斯博格采访时说:“我只是观察我所在的地方,并把它们写下来。”其小说反映了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她以大量作品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了邻里关系,在小城镇这种关系代表了家庭之外主要的人际关系。然而,相比较邻里关系而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常常有阴影,有时甚至让人感觉冷酷。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隔膜,人与人无法沟通带来的悲剧,是 20 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文学常见的主题。门罗的小说世界里,最痛心的还是血缘亲情的缺失、人伦的不完整。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以来,从威廉·莎士比亚到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从列夫·托尔斯泰到尤金·奥尼尔,欧美无数作家都描写过近现代社会亲人疏离、亲情淡漠、天伦家庭趋于解体的悲剧。但与前文不同的是,正是由于成长于充满关爱的环境,有着母亲作为他坚强的后盾,短篇Face中的“我”最终能够顺利走出阴影,奏响华美的生活乐章。
3)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对其人格特质有重大影响,家庭亲密度和组织性是影响男孩人格特质的重要家庭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加之必不可少但又适度的父母关怀對于促进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维护孩子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们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母三迁而成全孟轲“亚圣”;拿破仑作为家庭兄长,从小意志坚定责任心强;德川家康生于忧患,但志存高远,屡屡在逆境中锻炼自己的胆识。反之,亲密度差、娱乐性差和的矛盾性突出家庭,子女易形成内向、情绪不稳定、精神质个性。家庭的道德宗教观是影响子女精神质个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卑是神经症的根源,家庭冲突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太过于富有,位高权重的家庭倘若教育方法适当,孩子们更易于形成扭曲的价值观。晋惠帝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幼年为奸小所围毫不知民间疾苦以至于说出“何不食肉糜”这样的糊话;希特勒年少常被犹太族同学们欺辱,长大后变成了一名极端的民族主义恶魔;卢梭小时候并未体会到多少天伦之乐父母亲情以至于晚年居然把孩子们全送进孤儿院……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时刻处于变迁的现代社会下,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极大地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多花些时间探究孩子们的心理世界与精神状态呢。
【参考文献】
[1]Alice Munroe.Too Much Happiness[M].Vintag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0.
[2]Katrin Berndt.The Ordinary Terrors of Survival:Alice Munro and the Canadian Gothic[J].Journal of the Short Story in English,2010:2-12.
[3]蓝仁哲.加拿大文化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4]林玉珍.艾丽丝·芒罗短篇小说的多重主题[J].武汉:世界文学评论,2006(4).
[5]张芳.近三十年来国内外艾丽丝·门罗研究述评[J]. 桂林: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2).
【关键词】爱丽丝·门罗;家庭环境;个人发展
(1)爱丽丝·门罗(Alice Ann Munro,1931.07.10—),生于渥太华,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被称为“加拿大的契科夫”。门罗曾获得包括三次加拿大总督奖、两次吉勒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和美国全国书评人奖等。2009年获得第三届布克国际奖。2013年10月10日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爱丽丝·门罗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13位女性作家,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加拿大籍作家。相比大部分作家,门罗更多的笔墨花在人心的微妙之处。她深谙心理,懂得在每个表面的行为之下,都掩藏了来自深处的渴望以及种种由此而来的转折。
细腻优雅、不施铅华的文字和简洁精致、宽广厚重的情节,常常给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莫大震撼。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Cynthia Ozick)甚至将芒罗称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像契柯夫的作品一样,情节在门罗的故事里是次要的,而且“很少有事件发生”。门罗作品的一个常见主题(尤其反映在她的早期作品里)是正在步入成年的女孩子面对自己的家庭和她成长的小镇时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在她的作品中,例如2001年出版的《仇恨、友谊、礼仪、爱、婚姻》和2004年出版的《逃离》中,她的主题转向中年人、独身女人以及老人的劳苦。
2009年出版的Too Much Happiness包括10个短篇故事,主人公以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为主,包括经历了丈夫精神错乱和丧子之痛确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Doree、被爱人背叛但以德报怨的Joyce、年少懵懂的Nina、聪明睿智冷静与犯人周旋的Nita、沉默寡言却体贴丈夫的Sylvia以及命途坎坷的俄国数学家Sophia等等,然而令不少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Deep-Holes和Face这两个小故事中的少年时期受家庭(尤其是母亲影响)成年后命运完全不同的Kent与“我”。
(2)家庭成长环境的对于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1)Deep-Holes该文讲述的是年少聪慧的Kent由于得不到父爱与父亲Alex的关怀而母亲Sally只知逆来顺受,并没有好好站在Kent的立场上为他考虑,从而导致原本天赋不错的Kent性格变得孤僻乖戾,最后辍学—离家—流浪,在他穷困潦倒时母亲前去探望,两人仍然无法静下心来以平和的心态好好谈谈,母子间的裂痕越拉越大,暗合了故事的标题 “deep- holes”。
在Deep-Holes中,Kent对母亲Sally说 “‘Dad is really a sort of bourgeois gentihomme ,’”,而母亲仅仅是机械、冷漠地回答道 “‘Don’t make fun of your father,’ said Sally mechanically.” 在此处作者就已经为三人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打下了伏笔;紧接着一家郊游时Kent由于不小心摔下了小坡,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父亲Alex面对医生的责问回答到“‘Turn your back and they’re tearing around where they shouldn’t be.’‘Boys will be boys’”,倘若Kent当时在场,听到亲生父亲如此不负责任的话怎能不让他心寒? 此外,Alex对儿子获救后表达的感激之情也显得异常冷淡:“‘Cut that out,’he said, and complained privately to Sally.’‘He’s saying you must have loved him, because you rescued him.’ Christ, I’d have rescued anybody.’‘Don’t say that in front of him. Please.’”从夫妻二人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父亲对Kent的冷漠态度。在疏远与隔阂中成长起来的Kent,在他的心中想必是充满了无奈与苦闷,在遇到挫折与困难时,连自己最亲最亲的家人都不能站在他身旁,他在家里没有归属感,难怪后来Kent把一帮流浪汉朋友称之为 “we”,仿佛自己就是和他们一样,是同一类人,在Kent最最需要帮助与体贴的时候,“你们”身在何方?又有谁能够理解Kent此时的彷徨与凄凉?“I live each day as it happens.Really.You wouldn’t understand that.I’m not in your world,you’re not in mine.”面对母亲对其生活方式的质疑,Kent如是回答,母子之间的疏离已然难以挽回,在这段语句中Kent所表达的不满与无奈,令人唏嘘。
在这个小短篇中,门罗所塑造了Sally——这一怯弱、敏感、逆来顺受地仿佛成了丈夫的附属品这一女性形象。她不停游走于丈夫与儿子之间,但无法调停二人关系,她甚至未能在儿子最重要的成长期给与他足够的关怀和保护,可以说,造成Kent后来与家庭基本决裂这一结果的过程中,Sally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关系向来是非常微妙的,处理的妥当与否,能对孩子们的后天成长,尤其是性格是否健全、有没有足够的担当、遇事是否具备责任心这些品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门罗研究专家罗伯特·撒克教授指出的那样:与加拿大其他女作家比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相比,门罗更关注“生存”,“人的生存”,而非意识形态。在她几乎长达 60 年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鲜明的乡土特色。门罗精心构筑的文学世界一般都设置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南部,有学者甚至称之为“门罗地界”。具体来说,西部和南部以休伦湖和依利湖为界,北边是戈德里奇镇,东边则是伦敦镇。在那里,生活着年龄各异的平凡人,门罗的作品已描写女性的生活变化、心理世界居多,但也包括不同年龄阶层、不同人生阅历的普通人群。这与门罗本人成长过程中受到她的母亲以及祖母、曾姑母等年长的女性的影响有关。通常,长辈试图保持传统,传承文明,而小辈试图摆脱束缚,追求新锐,二者时常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又时常以离家出走的方式表现出来。正如此短篇的Kent一样。在美国女作家、普利策奖得主简·斯迈利看来,正是由于门罗始终将目光投注于普通人们的生活,不断从自己身上寻找灵感,才能把人们心理的波折与隐情刻画得如此“精妙准确、几近完美”。 2)在另一篇短篇小说Face中,门罗记叙了一个几乎完全相反的故事,主人公出生时脸上带有明显的胎记,但由于从小得到母亲额外的关照与保护,他并没有由于自己无法决定的先天因素造成的面相缺失而变得敏感和自卑,与Kent不同,“我”甚至还有一位青梅竹马的好友Nancy,而伴随着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的是事业的成功。
“Face”指主人公“我”的脸颊,由于出生时脸部有一大块紫色的胎记,“我”面相丑陋甚至狰狞,然而在母亲的悉心照顾下,“我”就像一个完全正常的小孩般健康成长,为了避免我被同龄孩子们嘲弄,母亲并没有把我送到学校去,而是在家亲自辅导我功课,并且为了不伤及我的感触,母亲谎称“我”是由于支气管炎才不得不在家学习的“My mother had arranged things so that most of the time I seem to have been quite unaware of my condition.”“She claimed that she was teaching me at home because of a bronchial ailment and the need to protect me from the onslaught of germs that occurs in the first couple of years at school.”与上篇短文一样,主人公的父亲(由于脸上那块胎记的缘故)对其漠不关心,但与前文完全不同的是母亲对待二人完全不同的态度,在Face中,母亲对我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Nancy是“我”年幼时的好朋友,母亲考虑到由于我并没有去学校而因此少了与同龄小伙伴们接触的机会,因此对来之不易的朋友Nancy也关爱有加,并特地带我们俩去海边游玩,但有一次我们在游戏时Nancy不小心将颜料弄闹了脸上: “ ‘Now I look like you,’she said,drawing the brush down on her neck. ‘Now I look like you.’She sounded very excited and I thought she was taunting me…” “我”以为Nancy实在嘲讽我(后来证明这是一次美丽的误会),而母亲知道了这件事后是这么对Nancy和她妈妈说的:“‘ Don’t you come near us. Don’t you dare. You are a bad bad girl. You have no decent human kindness in you,do you?You never have been taught…’”这里体现了母亲对我的保护意识与拳拳慈爱之心。由于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主人公在母亲的庇护下顺利成长,长大后成为了电台播音员。“我”没有让这块胎记成为将自己与社会隔绝开的藩篱,这个记号是“我”出生时就有了的,但“我”并没有让这记号一直陪盼着我走下去……
爱丽丝·门罗小说中的小镇生活,就是加拿大普通人的生活。小镇男女塌实地过着自己的日子。门罗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瑞典记者斯蒂劳·阿斯博格采访时说:“我只是观察我所在的地方,并把它们写下来。”其小说反映了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她以大量作品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了邻里关系,在小城镇这种关系代表了家庭之外主要的人际关系。然而,相比较邻里关系而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常常有阴影,有时甚至让人感觉冷酷。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隔膜,人与人无法沟通带来的悲剧,是 20 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文学常见的主题。门罗的小说世界里,最痛心的还是血缘亲情的缺失、人伦的不完整。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以来,从威廉·莎士比亚到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从列夫·托尔斯泰到尤金·奥尼尔,欧美无数作家都描写过近现代社会亲人疏离、亲情淡漠、天伦家庭趋于解体的悲剧。但与前文不同的是,正是由于成长于充满关爱的环境,有着母亲作为他坚强的后盾,短篇Face中的“我”最终能够顺利走出阴影,奏响华美的生活乐章。
3)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对其人格特质有重大影响,家庭亲密度和组织性是影响男孩人格特质的重要家庭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加之必不可少但又适度的父母关怀對于促进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维护孩子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们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母三迁而成全孟轲“亚圣”;拿破仑作为家庭兄长,从小意志坚定责任心强;德川家康生于忧患,但志存高远,屡屡在逆境中锻炼自己的胆识。反之,亲密度差、娱乐性差和的矛盾性突出家庭,子女易形成内向、情绪不稳定、精神质个性。家庭的道德宗教观是影响子女精神质个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卑是神经症的根源,家庭冲突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太过于富有,位高权重的家庭倘若教育方法适当,孩子们更易于形成扭曲的价值观。晋惠帝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幼年为奸小所围毫不知民间疾苦以至于说出“何不食肉糜”这样的糊话;希特勒年少常被犹太族同学们欺辱,长大后变成了一名极端的民族主义恶魔;卢梭小时候并未体会到多少天伦之乐父母亲情以至于晚年居然把孩子们全送进孤儿院……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时刻处于变迁的现代社会下,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极大地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多花些时间探究孩子们的心理世界与精神状态呢。
【参考文献】
[1]Alice Munroe.Too Much Happiness[M].Vintag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0.
[2]Katrin Berndt.The Ordinary Terrors of Survival:Alice Munro and the Canadian Gothic[J].Journal of the Short Story in English,2010:2-12.
[3]蓝仁哲.加拿大文化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4]林玉珍.艾丽丝·芒罗短篇小说的多重主题[J].武汉:世界文学评论,2006(4).
[5]张芳.近三十年来国内外艾丽丝·门罗研究述评[J]. 桂林: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