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航机务维修领域重视以事故为中心的调查与分析,属于一种被动性的安全管理方式,被动安全管理方式的有效与否,取决于对事故原因的调查深度,以及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和关于风险的判定。现阶段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将各种监控措施系统有机地组成监督机制,将预防性管理与监督相结合,运用系统的方法排查危险源,降低风险,对预防和控制维修差错的发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民航机务的维修系统发生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解决民航机务维修系统安全风险的措施,保障人们出行安全。
关键词:民航机务;维修系统;风险监测
引言
安全是民航维修企业的生命线,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障。近几年,随着航空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业内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既保证安全生产又能提高飞机的日利用率已成为各航空公司提高维修管理水平的目标。维修系统安全风险监测是长期困扰航空器维修管理者的问题之一,科学证明维修差错的发生率不可能绝对为零,对于风险的监测只能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因此如何在维修活动中防范与控制维修差错的发生已成为民航飞机维修企业的主要课题之一。
1.民航机务维修工作的重要性
民航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就是保障乘客的安全,民航机务维修时,相关机务维修工作人员不仅要确保航空设备可靠安全,还要不断完善、改进与设计民航机维修过程应用的技术,提高民航机整体质量,同时保证飞机发生故障后相关技术设施可以得到及时恢复。而且从已发生的飞机事故来看,民航机维修工作懈怠是航空设备正常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的主要原因,因此,机务维修人员要深入研究维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寻找解决策略,保障民航机可以正常飞行。
2.民航机务维修系统出现安全风险的主要原因
2.1人的因素方面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多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人的感知,判断和动作。在各类维修差错中,几乎都可以找到心理因素的踪影。
1)维修人员工作的责任感缺失。由于机务维修工作环境相对于其他行业更加艰苦,机务人员的实际地位又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少数机务人员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率低下,逐渐的对工作失去了应有责任心,从而导致人为差错的发生。
2)维修人员专业素质偏低制约了机务人员的维修技术水平。很多机务人员维修理论水平不高,知识结构老化,不能适应技术的快速发展。另外,很多机务维修人员外语水平低,对进口机型和设备的学习、掌握受到很大影响,因不熟悉飞机系统而引发的“人为差错”时有发生。
3)长时间、超强度工作降低了很多机务人员的警惕性。长期处在疲劳的情况下最容易造成精神上的麻痹,使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警惕性逐步下降,同时个体的疲劳极易扩展成群体性疲劳,其结果往往是造成维修差错的发生。
4)经验式的维修方法僵化了很多机务人员的思想。由于长期从事单一重复的某项维护工作,一些机务人员的内心已有了一种固定、程序化的认识。具体表现在:一是不按照工作单卡和手册规定,全凭个人的维护经验来实施;二是不严格执行工作流程,不把工作单、卡带到工作现场,不严格执行看一项做一项签一项的工卡制度,盲目施工,结果导致主观行为出错。
5)机务待遇问题影响了部分机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国外,机务待遇仅次于飞行,而在国内却长期处于较低位置。尤其是部分年轻员工,他们往往拥有较高的学历,掌握着一定的维修技术,在薪资待遇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工作态度往往不专一,随意性较大,从而削弱了机务维修的技术力量,加大了出现人为差错的概率。
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人为差错防不胜防的被动局面,仅仅依靠严肃处理、严加惩罚是不够的,只有理顺机制,解决好上述的诸多问题,才能激发机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人为差错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之内。
2.2维修中环境因素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时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并对人的身心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单纯从个人的技术、经验思想和作风角度去分析出现差错的原因,而忽略或淡化环境因素,那得出的结论往往会掩盖真正的原因,不利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杜绝类似问题的再发生。
机务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对机务工作影响加很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制度环境。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制度,关键看的是这个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任何人都不喜欢在一个约束性太强的制度里工作,也不愿意在没有约束的制度里工作。恰当的约束应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有的制度太过苛刻繁杂,对维修人员的束缚超出了实际工作需要,让维修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工作的热情提不上来,工作效率低下,从而导致维修差错的发生。
2)场地制度。机务维修工作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实施的,场地环境对机务维修人员的工作影响最明显。首先,由于工作性质决定,大部分的机务维修工作必须在露天及夜间执行,噪声和照明条件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两大因素。发动机产生的噪音可达120分贝,长时间在这种极强的噪声干扰下,很容易影响维修人员的安全操作。此外,在冬季和夏季由于工作环境的制约,发生维修差错明显多于春秋两季。
3)人文环境。所有的机务人员都生活在一定的机务群体之中,而机务的工作也是以个体分工、群体合作为主。研究机务群体环境中对人有利与不利的影响,有利于减少差错的发生。
3.机务维修系统的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完善措施
维修工作的安全管理要落实以预防为主、规范维修的工作方针,维修单位应将安全防范关口前移,维修人员应自觉遵守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规范并正确的实施维修工作,从而避免维修差错的发生。
3.1抓好优良维护作风的养成
通过安全教育,案例分析讲解,逐步提高维修人员的自身素质,培养维修人员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同时重视规范维修,以及维修人员能力的提高,合理授权适当的工作职责,使维修人员做到干则胜任,干则有据,干则到位,干则完整。
3.2提高技术素质
一是上岗前要进行扎实的专业技术培训,成绩合格者方能上岗;二是上岗后要做好传帮带;三是抓好在职技术培训,定期考核,不满足要求的不能从事维修工作。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做好每项工作开工前的风险评估工作,有效的控制维修差错的发生几率。
3.3加强质量检查和维修管理
要根据维修差错发生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时机和内容。检验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易发生较大维修差错的维修项目进行检验,这是提高防差错工作水平所必需的。要健全维修管理制度,如果没有一套系统、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工作中就容易出现漏洞,易发生差错,这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要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谁违反制度都不能姑息迁就,否则制度就失去了严肃性和权威性。
3.4实行公平合理的薪资分配改善维修手段和工作环境
应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稳步推进公平合理的薪资分配制度,逐步形成“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统一管理化的维修文化。预防维修差错是一项涉及人-机-环境三大要素的系统工程,人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加强工作责任心、培养优良的维护作风、强化安全观念、提高维修技能等是减少维修差错的关键。
3.5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领导干部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所作所为,把企业行为准则渗透到组织中去。倡导一种与维修企业安全标准相适应,有利于防范与控制人为差错的企业文化非常重要。
4.结语
总之,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人们对于民航机务维修系统安全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为保证民航机飞行安全,需要相关维修工作人员找到发生安全风险的真正原因,并各个击破;还要提高飞机的自身质量、加强维修工作人员职业素养以及完善监管体系,尽可能降低民航机务维修系统的安全风险,确保飞机飞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进而保证乘客人身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何千.民航机务维修系统的安全风险监测问题分析[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35(09):3.
关键词:民航机务;维修系统;风险监测
引言
安全是民航维修企业的生命线,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障。近几年,随着航空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业内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既保证安全生产又能提高飞机的日利用率已成为各航空公司提高维修管理水平的目标。维修系统安全风险监测是长期困扰航空器维修管理者的问题之一,科学证明维修差错的发生率不可能绝对为零,对于风险的监测只能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因此如何在维修活动中防范与控制维修差错的发生已成为民航飞机维修企业的主要课题之一。
1.民航机务维修工作的重要性
民航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就是保障乘客的安全,民航机务维修时,相关机务维修工作人员不仅要确保航空设备可靠安全,还要不断完善、改进与设计民航机维修过程应用的技术,提高民航机整体质量,同时保证飞机发生故障后相关技术设施可以得到及时恢复。而且从已发生的飞机事故来看,民航机维修工作懈怠是航空设备正常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的主要原因,因此,机务维修人员要深入研究维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寻找解决策略,保障民航机可以正常飞行。
2.民航机务维修系统出现安全风险的主要原因
2.1人的因素方面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多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人的感知,判断和动作。在各类维修差错中,几乎都可以找到心理因素的踪影。
1)维修人员工作的责任感缺失。由于机务维修工作环境相对于其他行业更加艰苦,机务人员的实际地位又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少数机务人员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率低下,逐渐的对工作失去了应有责任心,从而导致人为差错的发生。
2)维修人员专业素质偏低制约了机务人员的维修技术水平。很多机务人员维修理论水平不高,知识结构老化,不能适应技术的快速发展。另外,很多机务维修人员外语水平低,对进口机型和设备的学习、掌握受到很大影响,因不熟悉飞机系统而引发的“人为差错”时有发生。
3)长时间、超强度工作降低了很多机务人员的警惕性。长期处在疲劳的情况下最容易造成精神上的麻痹,使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警惕性逐步下降,同时个体的疲劳极易扩展成群体性疲劳,其结果往往是造成维修差错的发生。
4)经验式的维修方法僵化了很多机务人员的思想。由于长期从事单一重复的某项维护工作,一些机务人员的内心已有了一种固定、程序化的认识。具体表现在:一是不按照工作单卡和手册规定,全凭个人的维护经验来实施;二是不严格执行工作流程,不把工作单、卡带到工作现场,不严格执行看一项做一项签一项的工卡制度,盲目施工,结果导致主观行为出错。
5)机务待遇问题影响了部分机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国外,机务待遇仅次于飞行,而在国内却长期处于较低位置。尤其是部分年轻员工,他们往往拥有较高的学历,掌握着一定的维修技术,在薪资待遇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工作态度往往不专一,随意性较大,从而削弱了机务维修的技术力量,加大了出现人为差错的概率。
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人为差错防不胜防的被动局面,仅仅依靠严肃处理、严加惩罚是不够的,只有理顺机制,解决好上述的诸多问题,才能激发机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人为差错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之内。
2.2维修中环境因素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时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并对人的身心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单纯从个人的技术、经验思想和作风角度去分析出现差错的原因,而忽略或淡化环境因素,那得出的结论往往会掩盖真正的原因,不利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杜绝类似问题的再发生。
机务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对机务工作影响加很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制度环境。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制度,关键看的是这个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任何人都不喜欢在一个约束性太强的制度里工作,也不愿意在没有约束的制度里工作。恰当的约束应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有的制度太过苛刻繁杂,对维修人员的束缚超出了实际工作需要,让维修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工作的热情提不上来,工作效率低下,从而导致维修差错的发生。
2)场地制度。机务维修工作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实施的,场地环境对机务维修人员的工作影响最明显。首先,由于工作性质决定,大部分的机务维修工作必须在露天及夜间执行,噪声和照明条件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两大因素。发动机产生的噪音可达120分贝,长时间在这种极强的噪声干扰下,很容易影响维修人员的安全操作。此外,在冬季和夏季由于工作环境的制约,发生维修差错明显多于春秋两季。
3)人文环境。所有的机务人员都生活在一定的机务群体之中,而机务的工作也是以个体分工、群体合作为主。研究机务群体环境中对人有利与不利的影响,有利于减少差错的发生。
3.机务维修系统的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完善措施
维修工作的安全管理要落实以预防为主、规范维修的工作方针,维修单位应将安全防范关口前移,维修人员应自觉遵守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规范并正确的实施维修工作,从而避免维修差错的发生。
3.1抓好优良维护作风的养成
通过安全教育,案例分析讲解,逐步提高维修人员的自身素质,培养维修人员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同时重视规范维修,以及维修人员能力的提高,合理授权适当的工作职责,使维修人员做到干则胜任,干则有据,干则到位,干则完整。
3.2提高技术素质
一是上岗前要进行扎实的专业技术培训,成绩合格者方能上岗;二是上岗后要做好传帮带;三是抓好在职技术培训,定期考核,不满足要求的不能从事维修工作。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做好每项工作开工前的风险评估工作,有效的控制维修差错的发生几率。
3.3加强质量检查和维修管理
要根据维修差错发生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时机和内容。检验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易发生较大维修差错的维修项目进行检验,这是提高防差错工作水平所必需的。要健全维修管理制度,如果没有一套系统、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工作中就容易出现漏洞,易发生差错,这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要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谁违反制度都不能姑息迁就,否则制度就失去了严肃性和权威性。
3.4实行公平合理的薪资分配改善维修手段和工作环境
应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稳步推进公平合理的薪资分配制度,逐步形成“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统一管理化的维修文化。预防维修差错是一项涉及人-机-环境三大要素的系统工程,人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加强工作责任心、培养优良的维护作风、强化安全观念、提高维修技能等是减少维修差错的关键。
3.5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领导干部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所作所为,把企业行为准则渗透到组织中去。倡导一种与维修企业安全标准相适应,有利于防范与控制人为差错的企业文化非常重要。
4.结语
总之,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人们对于民航机务维修系统安全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为保证民航机飞行安全,需要相关维修工作人员找到发生安全风险的真正原因,并各个击破;还要提高飞机的自身质量、加强维修工作人员职业素养以及完善监管体系,尽可能降低民航机务维修系统的安全风险,确保飞机飞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进而保证乘客人身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何千.民航机务维修系统的安全风险监测问题分析[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35(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