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康市博物馆珍藏文伯子的书法四条屏(图1—1、1—2),纸本,隶书,每条纵170厘米,横31厘米。分别书《三公山碑》、《武荣碑》、《西狭碑》。其书法被称为“民国北碑宗师”。文伯子(1879—1926),字成郁,四川酉阳州秀山县人。擅词章,精书法,前清以孝廉方正幕食四方,负才喜游。民国二年(1913)宦游秦中,与上官不合,遂弃官在陕南汉中设馆授教,有生徒数百人,而陕南文化乃大为之一变。著有《书法辑要》。
还藏有一本民国时期出版的《书法秘诀》,版式装潢精美,现拿出来以飨藏友。此书尺寸为:长29.2厘米,宽18厘米,厚1.2厘米。四眼双丝线绳装订,封面为三合一夹青防潮纸,正文用又白又细的上等白宣纸。双色套印。94个半叶,其中红印有16个半叶。纸质匀洁,墨色清润,印刷异常皓朗,用墨恰到好处。装订配页为每两单页背两张同样尺寸的细厚土黄连史纸相夹作护页。序跋用1号宋体字,为红墨,每半叶竖排10行,每行23字。正文用3号宋体字,为黑墨,每半叶竖排12行,每行30字,版框高18.3厘米,宽12.5厘米,粗黑口,单框,无鱼尾,只有二条单细横线,上印书名(4号宋体字),下印页码数。用铜活字排好版后,打出清样,再行影印。所以文字笔画均匀、清晰、无墨污。正文前面吴稚晖、叶尔恺、陈树人、郑沅、杨天骥等名家的亲笔题词为铜版制版印出,各名家落款下的私章,都是朱泥现钤。从这一点可看出这本书的印数不多,弥足珍贵(图2—图6)。
据史料记载:吴敬恒(1866—1953),江苏无锡人,字稚晖,同盟会员,参加《苏报》。《苏报》被封后,赴法国任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后归国从政,仍不废艺事,工书法,尤擅小篆,古劲有致,神态秀发。曾寓沪卖字为生。叶尔恺(1864—1937),字悌君,又字伯高、柏皋,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今杭州市)人,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第二甲第四十三名赐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清末曾主甘肃云南学政。民国后,迁居上海,家居学佛,书法家。北洋政府聘叶尔恺修《清史》,不赴任。郑沅(1866—1943),湖南长沙人,字叔进,号习叟,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探花,以翰林侍讲入值南斋,1903年出任四川学政,辛亥后曾为总统府秘书,袁世凯称帝乃以疾力辞,袁克定百计挽之不起,客上海爱俪园。精鉴赏,擅书法,工籀、篆、章草,洗尽馆阁体习气。杨天骥(1880—1958),号千里,江苏吴江同里镇人。家学渊源,精习楷法。又工治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入上海南洋公学,曾从师吴昌硕治印。先后参与编辑《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国初年,任教育、司法、外交等部参事、秘书等职。民国二十年后,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代秘书长。民国二十五年(1936),脱离政界,沉湎书画金石。抗日战争期间,在香港参加抗日活动。陈树人(1884—1948),广东番禺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历任广州民政厅长、代理省主席、国民政府秘书长等。1945年脱离政界,专心绘画,亦擅书,逸宕出尘,写字如画竹,别具一格,与高剑父同门。
相传《书法秘诀》是清早期梁谳所著,后传到文伯子之手,文伯子又编有《书法辑要》,由文伯子的学生杜锡五校订为一册出版。从史料中知道,梁谳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安徽亳州(今亳县)人,官四川巴东知县。书学李邕,润泽而骨内停匀,与梁同书、梁国治有“三梁”之称,又与孔继涑称“南梁北孔”。曾著《评书帖》、《论书笔记》等。文伯子是四川秀山人,秀山与巴东很近。怎么传到文伯子手中,是否是梁谳所著,都无法考证。杜锡五在序中只提到,文伯子在汉中执教书艺十三年,书法名震陕南。其师文伯子于民国十五年(1926)“反蜀以此书授余”,未提其师获得此书的情况。杜锡五只是在付印的《书法秘诀》开头题写“清人原著,琴鹤轩主校定”(图7)。《书法秘诀》对董其昌推崇备至,且多董氏观点。《书法辑要》是一种摘录性的著作,它标志着文伯子艺术取向。辑要的最后一节是文伯子自己的文章,名曰:《书法之变迁》。
从书后附录的《文伯子事略》(其弟文成邠作)中还知道,文伯子生于光绪己卯年(1879),卒于民国十五年(1926),文伯子去世后,他的学生杜锡五将此书“影印”时,当时江南书界名流朱古微、谭祖安、曾农髯、沈淇泉、马相伯、章太炎、于右任、胡展堂、吴稚晖、蔡孑民、张溥泉、吴待秋、谢无量等题跋者四十余人,足见书界对此书的重视,也可见当时习书练字为时尚(图8)。上个世纪80年代,西安书法家刘自椟感叹地说:“清末民初,陕西的书法艺术是由南向北排列的。陕南以汉中为中心,出现了王世镗、文成郁(即文伯子)和陈晓耘三位名家。王世镗以章草著称,陈晓耘以行书见长,文成郁则大力提倡汉魏风骨,他们终身致力于书法艺术,修养高,造诣深,声望大”。“虎虎有生气,嚣嚣远俗尘;何须讳摹仿,特性自成新。”这是蔡元培先生〔(1868—1940),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为《秀山文伯子先生遗墨》所作的题识。《遗墨》一书不见出版,可能被其弟子杜锡五带往台湾了。文伯子在汉中十三年,主要以传授书艺为业,设馆课徒,身体力行。前后有生徒数百人,并造就了杜锡五、高道天、魏俊初、王匡九、李重甫等一大批很有影响的书法家,成为民国时期陕南书风的主流。
此书在最后版权一页上印有出版时间,为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印刷者为“无锡锡成印刷公司”。历史记载,明代弘治、嘉靖中,无锡华燧、安国先后创行铜活字版。从此可知无锡印刷业历史悠久。无锡锡成印刷公司印出这等精美、珍贵的《书法秘诀》,就不足为奇了。
还藏有一本民国时期出版的《书法秘诀》,版式装潢精美,现拿出来以飨藏友。此书尺寸为:长29.2厘米,宽18厘米,厚1.2厘米。四眼双丝线绳装订,封面为三合一夹青防潮纸,正文用又白又细的上等白宣纸。双色套印。94个半叶,其中红印有16个半叶。纸质匀洁,墨色清润,印刷异常皓朗,用墨恰到好处。装订配页为每两单页背两张同样尺寸的细厚土黄连史纸相夹作护页。序跋用1号宋体字,为红墨,每半叶竖排10行,每行23字。正文用3号宋体字,为黑墨,每半叶竖排12行,每行30字,版框高18.3厘米,宽12.5厘米,粗黑口,单框,无鱼尾,只有二条单细横线,上印书名(4号宋体字),下印页码数。用铜活字排好版后,打出清样,再行影印。所以文字笔画均匀、清晰、无墨污。正文前面吴稚晖、叶尔恺、陈树人、郑沅、杨天骥等名家的亲笔题词为铜版制版印出,各名家落款下的私章,都是朱泥现钤。从这一点可看出这本书的印数不多,弥足珍贵(图2—图6)。
据史料记载:吴敬恒(1866—1953),江苏无锡人,字稚晖,同盟会员,参加《苏报》。《苏报》被封后,赴法国任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后归国从政,仍不废艺事,工书法,尤擅小篆,古劲有致,神态秀发。曾寓沪卖字为生。叶尔恺(1864—1937),字悌君,又字伯高、柏皋,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今杭州市)人,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第二甲第四十三名赐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清末曾主甘肃云南学政。民国后,迁居上海,家居学佛,书法家。北洋政府聘叶尔恺修《清史》,不赴任。郑沅(1866—1943),湖南长沙人,字叔进,号习叟,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探花,以翰林侍讲入值南斋,1903年出任四川学政,辛亥后曾为总统府秘书,袁世凯称帝乃以疾力辞,袁克定百计挽之不起,客上海爱俪园。精鉴赏,擅书法,工籀、篆、章草,洗尽馆阁体习气。杨天骥(1880—1958),号千里,江苏吴江同里镇人。家学渊源,精习楷法。又工治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入上海南洋公学,曾从师吴昌硕治印。先后参与编辑《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国初年,任教育、司法、外交等部参事、秘书等职。民国二十年后,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代秘书长。民国二十五年(1936),脱离政界,沉湎书画金石。抗日战争期间,在香港参加抗日活动。陈树人(1884—1948),广东番禺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历任广州民政厅长、代理省主席、国民政府秘书长等。1945年脱离政界,专心绘画,亦擅书,逸宕出尘,写字如画竹,别具一格,与高剑父同门。
相传《书法秘诀》是清早期梁谳所著,后传到文伯子之手,文伯子又编有《书法辑要》,由文伯子的学生杜锡五校订为一册出版。从史料中知道,梁谳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安徽亳州(今亳县)人,官四川巴东知县。书学李邕,润泽而骨内停匀,与梁同书、梁国治有“三梁”之称,又与孔继涑称“南梁北孔”。曾著《评书帖》、《论书笔记》等。文伯子是四川秀山人,秀山与巴东很近。怎么传到文伯子手中,是否是梁谳所著,都无法考证。杜锡五在序中只提到,文伯子在汉中执教书艺十三年,书法名震陕南。其师文伯子于民国十五年(1926)“反蜀以此书授余”,未提其师获得此书的情况。杜锡五只是在付印的《书法秘诀》开头题写“清人原著,琴鹤轩主校定”(图7)。《书法秘诀》对董其昌推崇备至,且多董氏观点。《书法辑要》是一种摘录性的著作,它标志着文伯子艺术取向。辑要的最后一节是文伯子自己的文章,名曰:《书法之变迁》。
从书后附录的《文伯子事略》(其弟文成邠作)中还知道,文伯子生于光绪己卯年(1879),卒于民国十五年(1926),文伯子去世后,他的学生杜锡五将此书“影印”时,当时江南书界名流朱古微、谭祖安、曾农髯、沈淇泉、马相伯、章太炎、于右任、胡展堂、吴稚晖、蔡孑民、张溥泉、吴待秋、谢无量等题跋者四十余人,足见书界对此书的重视,也可见当时习书练字为时尚(图8)。上个世纪80年代,西安书法家刘自椟感叹地说:“清末民初,陕西的书法艺术是由南向北排列的。陕南以汉中为中心,出现了王世镗、文成郁(即文伯子)和陈晓耘三位名家。王世镗以章草著称,陈晓耘以行书见长,文成郁则大力提倡汉魏风骨,他们终身致力于书法艺术,修养高,造诣深,声望大”。“虎虎有生气,嚣嚣远俗尘;何须讳摹仿,特性自成新。”这是蔡元培先生〔(1868—1940),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为《秀山文伯子先生遗墨》所作的题识。《遗墨》一书不见出版,可能被其弟子杜锡五带往台湾了。文伯子在汉中十三年,主要以传授书艺为业,设馆课徒,身体力行。前后有生徒数百人,并造就了杜锡五、高道天、魏俊初、王匡九、李重甫等一大批很有影响的书法家,成为民国时期陕南书风的主流。
此书在最后版权一页上印有出版时间,为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印刷者为“无锡锡成印刷公司”。历史记载,明代弘治、嘉靖中,无锡华燧、安国先后创行铜活字版。从此可知无锡印刷业历史悠久。无锡锡成印刷公司印出这等精美、珍贵的《书法秘诀》,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