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深化国企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来源 :大科技·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245940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如此一来,使得国企改革进程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关键点。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夙愿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全面贯彻及深化到国企改革发展战略当中,致力于打造出适合当前经济模式的发展内容,并构建出适合国企深化改革发展的纲领与目标。本文就此提出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深化国企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内容,旨在优化国企内部结构体系,夯实国企改革进程。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国有企业;改革模式;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6-0050-02
  前 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地为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指明方向,并明确设定国企改革市场化的发展目标,以及構建混合所有制市场模式。可以说,国有企业随着经济新常态的不断发展,只有突破与进步,而并没有终结,生产实践永无止境。且作为国民经济顶梁柱的国有企业,是有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必须迎合市场经济以及改革开放的相关要求,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结构与体系,达到优化与升级的目的,为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再次掀起国企再改革浪潮奠定基础。
  1 经济新常态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备的主要条件
  1.1 明确国有企业改革方向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新阶段,经济建设效率较为迟缓,各项机制与体系尚未得到明确构建,建设内容方面也尚未得到全面优化。最重要的是,各个产业框架得到全新修正,这对于改革活动的有效落实而言,无疑是加大了难度。面对此种情况,若想实现经济新常态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我们必须明确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为改革进程的全面推进保驾护航[1]。在国企正式实行改革之前,中央部门已经对改革机制进行了重点构建,如构建改革推进机制等。为了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我国在原有改革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充分落实了现代化管理标准,进一步指明国企改革方向。
  1.2 确保改革方式的合理性
  实行国企改革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在正式改革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应该致力于满足领导团队的基础需求和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尽量地评估改革进程中的可能存在的隐患问题,并结合具体的问题找出最佳解决的办法予以解决。并在此基础上,将调查结果作为实际的规划依据,并适当借鉴改革之前的经验及成果,明确国企改革的主体方向,最终采取最为适宜的改革方式作为国企实现深化改革的主要保障。
  1.3 改革进程依序依法进行
  国有企业在正式改革的进程中,具有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等特征。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改革团队的正确引领下,大体上明确改革方向与改革目标,实现统筹融合,基本上达到预期的改革目的。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立足于改革发展的实际方向,针对较容易攻克的改革位置,应进行优先处理,针对改革难度系数较大的位置,应经过全面分析及判定后才能予以处理。另外,国有企业自身应该明确改革意义,先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再实现全面改革[2]。
  2 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法人地位尚未明确
  改革初期,相关部门提出应用政企分离机制模式,让企业作为经济主体,以便于增加企业自由权,实现自主运营与自负盈亏。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基本上仍旧沿袭以往的管理模式,如听取上级部门的直接指令进行决策,基层员工无权选择领导及相关负责人。换句话说,国企在正式运营的过程中,仍旧听从上级领导意见与指挥,实现“以人为本”基本上还是存在于口头上,并未落实到实处。由于政企不分,使得企业法人地位尚未明确。
  2.2 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不合理
  目前,国企对于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并未做到明确区分与处理,使得企业在正式运营与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隐患问题。如国有资金流失严重,企业资产负债持续增加。最重要的是,企业国有资本多以空壳状态存在。如此一来,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缺乏合理性,不利于国有经济的稳定发展。针对于这一情况,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且予以重点处理,确保国企深化改革的合理性与科学性[3]。
  2.3 实际改革缺乏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匮乏是当前制约国企深化改革的关键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企业若想实现有效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就必须对本企业内部的结构体系进行创新与升级。根据以往的调查显示,在申请专利方面,国有企业占据36%,而私有企业占据64%;在技术创新方面,国有企业占据25%,而私有企业占据75%。这一组数据明确说明国有企业在创新方面缺乏行动力,远不如私企。
  3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实现深化改革的相关对策
  3.1 稳定推进改革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若想全面实现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我们必须立足于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在注重生产效率的同时,还需要注重企业生产质量监管水平,稳定推进改革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企业内部经济构造最好实行适当的改进措施,目的在于制造全新的经济增长点,致力于为国有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注入全新的活力,以最快的速度将国有企业从原本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方向中转移出来,促进国企慢慢走进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针对现阶段国有企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转变原有的生产思想,尽可能地进行大胆创新,推进国企深化改革进程[4]。
  3.2 持续加快资本市场改革速度,提高行业竞争能力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必须意识到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如市场功能的重要性、股票、基金以及股权等形式的重要性等。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本合理分配,从根本上持续加快资本市场改革速度,提高行业竞争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资本市场深入调整国有企业内部体系,构建合理的企业法人体系,实现国企融资上市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国企在正式改革的进程中,需要明确重新组合与合并的关联性,根据本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提升行业竞争能力。
  3.3 明确政府企业职能共同推进的重要性,确保改革合理性
  政企与政资需要进行充分融合,给国企深化改革提供保障,挣脱以往相关政府干预决策的束缚,真正实现当家做主。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要求国家必须明确政府企业职能共同推进的重要性,确保改革合理性,尽量朝向经济化、公开化的方向推进,适当结合当地经济趋势,达到国企资产证券化目的[5]。
  4 结 论
  总而言之,我国若想实现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促进我国国企的长远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当前的发展形势,明确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有企业内部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会严重制约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进程,影响最终的改革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基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根据国企内部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对应的改革对策。尽量通过采取稳定推进改革的相关方式,加快国企深化改革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政府与企业共同推进改革进程的重要性,规范市场秩序,进而达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晓云.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深化国企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世界有色金属,2015(01):54~58.
  [2]许雅丽.浅析新常态下国企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向[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07):197.
  [3]张启泉.新常态背景下国企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7):216.
  [4]石 磊.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稳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N].成都日报,2015-09-16(006).
  [5]丛培模.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实国企改革发展这篇大文章[N].中国产经新闻,2017-03-23(006).
  收稿日期:2018-7-13
  作者简介:黄美丽(1977-),女,经济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改革改制等工作。
其他文献
前概念既顽固又广泛,它包括错误的概念,对教育教学会产生极大的阻碍,影响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只要掌握了有效且科学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实现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针
在整个施工活动中现场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建筑现场管理尤为重要,但施工现场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问题是现场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建材管理不到位,现场存
政府机构改革作为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和关键内容之一,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不断改革发展过程中,引领着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着经济转型升级的飞速发展,维护着
如今,城市中的建筑数量越来越多,对其主体结构施工技术与质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建筑行业在不断进步,但由于出现许多工程问题,让建筑工程质量也备受社会关注.建筑工程主
学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均寿命的日益延长,越来越多的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们国家也不例外。截止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6.70%,65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