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平面线形设计方法对比浅思

来源 :房地产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dkja51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它们两者的设计方法、线形要素运用、方法的适应性以及方法的缺陷等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为道路平面线形设计者在实际的工作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道路;平面线形设计;直线型;曲线型;对比
  在我国道路平面线形设计的历史中,前几十年由于科技的落后与认识水平的限制,通常采用直线型设计方法。然而在实际的工程中,采用直线型设计的公路平面显示出诸多的不适应性。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探索出一套能够设计出更科学合理的道路平面。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现在越来越多的使用曲线型设计方法来设计公路和立交的平面线形。曲线型定线是在直线型定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它们本质相似,但是在定线设计方法、视觉效果、适应条件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地方,在具体工程设计中,应当重视它们的差异,合理选择设计方法。下面就直线型与曲线型设计方法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进行对比分析。
  1设计方法
  1.1 直线型设计方法
  我国一直使用直线型设计方法设计公路平面线形。在对公路平面进行布线设计时,需要考虑公路的路线走向、经过的区域、技术要求等因素。
  如果公路所在地区为山岭重丘的地形,则在设计路线时,应当以地形为控制因素,以纵断面线形为主导,然后在对综合平面和横断面进行综合考虑,确定出设计路线。如果公路所在地区是平原微丘区,在设计路线时,平面地物障碍作为控制因素,路线平面为主导,再通过综合考虑横断面和纵断面来安排路线。如果公路穿过某些具有特殊地貌或者是地质条件不良的地区,则应当在设计路线时,其主导思想是路线应避开不良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公路的影响,再结合纵平面和横断面来布设路线。
  在确定了公路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等特征后,就可以在地形图上采用连续的导线来确定公路路线的基本位置和基本走向。在通过导线来确定公路的基本走向和基本位置时,应当坚持注意重点、照顾多数的原则,可以使导线在满足公路等级的几何标准的情况下,可以灵活变动导线的各点。导线确定后,为了保证路线的转弯处能够满足地形要求和适应行车,可以采用曲线或者是曲线组合来完成其合理的过度,最终完成路线平面线形的总体设计。
  1.2 曲线形设计方法
  曲线形有多种具体的设计方法,每一种设计方法都有自己的设计理论和思想。但是它们的总体设计方法大体相同,都可以分为五步进行实施: 第一步是确定控制点,第二步是使用曲线形成线形骨架,第三步为确定线形参数,第四步为计算曲线,最后一步为绘制平面线位图。
  确定控制点的具体内容是根据公路的具体走向、其区域的地形地物以及具体环境的约束和布设线形的具体标准,在图纸上或者现场确定出一系列的线位控制点,从而确定公路的大概的位置。确定大概位置后,可以在图纸上采用曲线或者拟合曲线来确定路线的线位,从而形成公路路线的基本骨架。第三步是根据各曲线线形要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拟定拟合函数的参数值,再根据公路等级的要求和标准,确定出最优的拟合曲线。然后是根据具体的曲线线形设计方法进行曲线计算,审定曲线是否满足总体技术指标,如果不满足,则需通过对曲线进行调整来满足要求。
  2 直线型与曲线型对线形要素的运用对比
  在直线型道路平面线形设计中,设计人员一般考虑的是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之间的几何关系是否细条以及其技术指标是否合适,并不考虑直线对整个设计的作用,所以设计出的平面线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建成后公路的线形质量。而在曲线型道路平面线形设计中, 设计人员在设计时把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这三种要素的重要性提高到一致,缓和曲线的作用不仅是在直线型设计方法中的缓和行车的作用,而是作为主要的线形要素,对其进行灵活运用,可以提高布置路线的自由度、线形的平顺度和视觉的协调性。
  两种平面线形设计方法在线型的构成上,也存在着差别。直线型设计中直线是其主要的线型构成,主导者路线的走向;而曲线型设计方法的主要线型构成则是缓和曲线。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是在设计公路平面线形时,必须考虑到地物和地形的限制,所以两点之间可以有多种路线进行选择。转折点处的线形弯折的角度不能太小,否则不利于行车。为了对转折点处的线形进行平顺,必须插入缓和曲线。两点之间插入曲线时,一般使使用一条大曲线,,而不去使用几条小曲线。因为大曲线连接比小曲线的距离更短。
  3两种设计方法的视觉效果对比
  曲线型设计方法设计出的平面线形以曲线为主,在视觉上更连续、优美、自然流畅,整条曲线更显得均衡,可以很协调的与纵断面进行协调,形成的立体曲线更优美,能更好的诱导实现。而直线型设计中的长直线与纵断面上的长均坡线进行的组合则显得僵硬而不自然,与环境协调性差。
  4 两种设计方法的适应性对比
  直线型设计方法由于将直线和曲线分为两部分,同时在敷设曲线时,又将其组成多个组合类型,从而针对每种组合,研究其每种算法。但是在一些以曲线为主的路线线形设计时,难以确定导线,所以使用直线型设计方法设计和计算具有很高的难度。而且导线是直线型设计的一个限制因素,如果公路穿过的是一些地形复杂的区域,在使用直线型设计方法时,设计者首先考虑的是曲线要素值满足规范,而难以考虑其设计是否与地形环境协调;若对于无约束路段,如果线形要素值过大,则可能大大增加工程造价、破坏自然环境。
  与直线型设计方法相比,曲线型设计方法更能较好的满足约束条件。而利用曲线型设计方法设计立交桥环形通道时,具有更好的效果。首先结合地形等构造出基本的线形骨架,然后在选取合适的曲线进行连接,这样设计出的线形能够更好的满足一些限制条件。
  通过上述,可以发现,曲线型设计方法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对多种地形或者约束条件严格的路段都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适用于山区地形的线形设计。由于山区地形的限制,在道路平面线形设计时,很少用到直线或者直线很难被应用时,可以使用曲线型设计方法,根据地形条件,确定出合适的曲线要素值,可以取得很好的设计效果。
  第二,更适用于地物约束严格的路段。地物约束严格时,线形布设的范围较小,在选择线形要素和线位时,就有比较严格的限制。所以直线在这种条件下就难以灵活的应用,需要反复的测算其几何要素。而使用曲线型设计方法时,可以首先勾画出满足地物约束的线形基本骨架,然后再计算缓和曲线。
  第三,更适合使用于曲线使用较多的公路平面线形设计。比如互通式立交匝道线形的设计,大部分使用曲线,很少用到直线,且它们的组合模式复杂多变。如果应用直线型设计方法,在几何计算和线形布置放面都有很大的难度,并且设计出的线形的效果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曲线型设计方法则可以取得较好的设计效果。
  结语:上文分析了道路平面线形设计中的两种基本方法:直线型设计方法和曲线型设计方法的基本设计方法以及它们分别在线形要素的运用方面、视觉效果的对比以及两种方法的适应性的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可知,直线型设计方法适用面窄,且其效果不太理想。而曲线型设计方法则相对有较大的优点,特别是运用在山区公路的线形设计中,更是突出的表现了其适应性强的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公路线形设计思想也在大幅进步,现在对公路的设计要求不仅仅止步于其行车的安全性及满足相关的规范,更是需要考虑到公路路线的平顺性、联系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行车的舒适性等。
  参考文献:
  [1] 杨相忠.关于山区公路选线设计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1(13).
  [2] 李中宁.浅谈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公路选线设计[J].科技信息.2012(03).
  [3] 吕东明.常见山区公路平面线形布设的方法探析[J].民营科技.2008(05).
其他文献
  上世纪五十年代,针对当时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满堂灌、注入式”的状况,提出了“精讲多练”的口号.这个口号很快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大家认真学习,并联系自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著名草原之一,地位于我国东北西部地区,主体部分位于内蒙古赤峰、哲里木盟境内.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该草原退化、沙化日趋严重,导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谁都会摔几跤,小到成绩不理想,大到父母病故或离异……面对这些挫折和变故,我们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其他学科的教学开展,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已成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
期刊
期刊
本文对现代教育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我国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机遇、总体趋势、前景展望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现代教育管理的问题.
1 简介汤真老师汤真先生(1898—1951)是我国著名的前辈数学家,在几何学及数理逻辑等方面深有造诣.他早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留学德国.回国后曾长期在武汉大学任
摘要:作为公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路基是公路主体工程的基础,路基施工质量的好坏对于公路的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证明,没有一个稳定的路基,就不会有一个稳固和耐用的公路。因此,为了提高公路的整体质量,文章将从二级公路施工过程当中的各个方面阐述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二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  1 施工之前的准备和路基地面的处理  1.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在施工之前应该
我国社会已经迈入转型时期,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同时人才的培养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归
期刊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正在迅速发展。然而,社会热点很少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愿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能走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