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基层当小学校长多年,遇到的“问题”学生有很多,几乎每周都有班主任把管不了的学生送到笔者这里来,请求“管教”或帮助。每每遇到这种问题,笔者都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处理,方法很简单,但很奏效。
耐心听学生说出“理由”
每次笔者都是请“问题”学生坐在笔者的对面,给他一个平等的、充分表述的机会,不管他说的真实与否,也不管态度好不好,笔者只是静静地听着,微笑着注视着他。奇怪的是,在这个“诉”与“听”的过程中,本来气呼呼、急巴巴的学生,逐渐变得心平气和了,有的自觉理亏起来,还有的不好意思地做起了自我检讨,表示“痛改前非”。其实,整个过程笔者几乎一句话都没说,问题就轻松解决了。这就是倾听的魅力!
尽量把班主任的话反过来说
送来的学生多半都是纪律差、学习差的“老大难”学生,班主任来了都会把学生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这时笔者总是先问教师:“他有没有优点?在某某方面有没有进步,哪怕都是微不足道的?”当笔者和学生谈话时,学生多半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显出一副如临大难的样子。而笔者往往是用欣赏的口吻说:“班主任来找我了,说你在某某方面表现积极,在某某方面有哪些进步,想让我在晨会上表扬一下,你看怎样?”学生常常是惊诧之余,又莫名其妙,然后又喜形于色。笔者抓准时机,随即又说:“其实我感觉你在某某方面还能做得更好,到那时再表扬,可以吗?”学生欣然接受。以后的日子里,学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班主任也充满了感激之情。问题解决了,还使师生关系合谐,一举两得。这就是善意的谎言!
永远给学生保留“改过”的机会
小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阶段,绝非不可救药,只是教师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没有把握好教育时机或者没有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最终错过了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所以,无论来的学生如何屡教不改,如何冥顽不化,笔者总会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基础上,永远给每个学生保留一个改过的机会,并且坚定地说:“我相信你,你不会让我失望的。”相信学生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他会做得更好。这就是自信的力量!
努力给“问题生”展示的机会
小学阶段“问题生”的形成,固然有其自身的、家庭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教师。教师通常是按学习好坏、听不听话等因素人为地把学生分成几类,打上标签。其实,“问题生”不一定是智商的问题,多半是习惯的问题。只要改变坏习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问题生”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即使智商有问题,但他们的情商不一定也有问题,而且很多“问题生”是情商较高的孩子,甚至在音乐、体育、美术、动手操作等方面有很高的天赋。只要教师细心观察、潜心研究,善于发现其特长,并给他展示的机会,相信他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惊喜。这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可以给他“亮相出丑”的机会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味地说服教育,宽容包容,并不适合所有的“问题生”。对待以上方式仍解决不了的“问题生”,必须告诫他:有过失就要承担责任,有过失就要付出代价!让他明白做人就要负责任、有担当,做人就要守规矩、讲秩序!所以,必要时就要行使校长特有的权力,让他在学生会上“亮相”。比如:让他谈一谈如何做一个讲文明、会学习、乐助人的小学生等。让他表决心,把他置于全体师生的监督和帮助之下,用外力强制他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事实上,很多好习惯多是从强制开始的。
“问题生”的转化还有很多方式方法,只要教师潜心研究、认真思考,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的最佳方案。其实,校长绝不比班主任高明,班主任最了解自己的学生,有时只是缺乏耐心,或者疲劳了,或者学生有“抗药性”了。笔者只是换了个角度,换了种方式,或者发挥了校长的独特优势,仅此而已!“问题生”的转化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比较棘手的问题,要想恰当地解决“问题生”的问题,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耐心和智慧。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原县工业职工子弟学校 )
耐心听学生说出“理由”
每次笔者都是请“问题”学生坐在笔者的对面,给他一个平等的、充分表述的机会,不管他说的真实与否,也不管态度好不好,笔者只是静静地听着,微笑着注视着他。奇怪的是,在这个“诉”与“听”的过程中,本来气呼呼、急巴巴的学生,逐渐变得心平气和了,有的自觉理亏起来,还有的不好意思地做起了自我检讨,表示“痛改前非”。其实,整个过程笔者几乎一句话都没说,问题就轻松解决了。这就是倾听的魅力!
尽量把班主任的话反过来说
送来的学生多半都是纪律差、学习差的“老大难”学生,班主任来了都会把学生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这时笔者总是先问教师:“他有没有优点?在某某方面有没有进步,哪怕都是微不足道的?”当笔者和学生谈话时,学生多半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显出一副如临大难的样子。而笔者往往是用欣赏的口吻说:“班主任来找我了,说你在某某方面表现积极,在某某方面有哪些进步,想让我在晨会上表扬一下,你看怎样?”学生常常是惊诧之余,又莫名其妙,然后又喜形于色。笔者抓准时机,随即又说:“其实我感觉你在某某方面还能做得更好,到那时再表扬,可以吗?”学生欣然接受。以后的日子里,学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班主任也充满了感激之情。问题解决了,还使师生关系合谐,一举两得。这就是善意的谎言!
永远给学生保留“改过”的机会
小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阶段,绝非不可救药,只是教师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没有把握好教育时机或者没有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最终错过了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所以,无论来的学生如何屡教不改,如何冥顽不化,笔者总会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基础上,永远给每个学生保留一个改过的机会,并且坚定地说:“我相信你,你不会让我失望的。”相信学生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他会做得更好。这就是自信的力量!
努力给“问题生”展示的机会
小学阶段“问题生”的形成,固然有其自身的、家庭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教师。教师通常是按学习好坏、听不听话等因素人为地把学生分成几类,打上标签。其实,“问题生”不一定是智商的问题,多半是习惯的问题。只要改变坏习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问题生”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即使智商有问题,但他们的情商不一定也有问题,而且很多“问题生”是情商较高的孩子,甚至在音乐、体育、美术、动手操作等方面有很高的天赋。只要教师细心观察、潜心研究,善于发现其特长,并给他展示的机会,相信他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惊喜。这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可以给他“亮相出丑”的机会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味地说服教育,宽容包容,并不适合所有的“问题生”。对待以上方式仍解决不了的“问题生”,必须告诫他:有过失就要承担责任,有过失就要付出代价!让他明白做人就要负责任、有担当,做人就要守规矩、讲秩序!所以,必要时就要行使校长特有的权力,让他在学生会上“亮相”。比如:让他谈一谈如何做一个讲文明、会学习、乐助人的小学生等。让他表决心,把他置于全体师生的监督和帮助之下,用外力强制他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事实上,很多好习惯多是从强制开始的。
“问题生”的转化还有很多方式方法,只要教师潜心研究、认真思考,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的最佳方案。其实,校长绝不比班主任高明,班主任最了解自己的学生,有时只是缺乏耐心,或者疲劳了,或者学生有“抗药性”了。笔者只是换了个角度,换了种方式,或者发挥了校长的独特优势,仅此而已!“问题生”的转化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比较棘手的问题,要想恰当地解决“问题生”的问题,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耐心和智慧。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原县工业职工子弟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