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力量 重点突破 确保农业综合开发上档升级

来源 :南方农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33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巫溪县地处渝东边陲,大巴山东段南麓,与鄂西陕南接壤,境内山大坡陡,九山微水一分田,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近些年来,县委县府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头戏,强力推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今年5月,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明确,要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转变农业综合开发方式,促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巫溪农业综合开发要实现上档升级,尚需客观分析,精心谋划,创新突破。
  一、认真总结,客观评价,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功不可没
   1992年,巫溪县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20多年来,巫溪县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27474万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16528万元,群众自筹6348万元,银行贷款965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技术的投入,对巫溪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中低产田改造和生态综合治理,有效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
   20多年来,巫溪县着力中低产田改造和生态综合治理,共投入资金19951万元,改造30.99万亩。建设沟渠465.22公里,机耕道117.85公里,田间耕作道103.71公里,人行便道632.59公里,新修整修蓄水池及山平塘67口,营造经果林、防护林5.13万亩,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5.35万亩。通过水利、农业、林业等措施的运用,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障碍性因素,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土地产出率,确保了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致富的协调共生,从而达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二)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扶大扶强了一批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巫溪县在搞好土地治理的同时,紧紧围绕全县的四大支柱五大特色产业,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民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功能,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基地的模式,逐步形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体系的运行机制。20多年来,巫溪县对马铃薯、生猪、山羊、中药材、食用菌、核桃、蔬菜等产业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980万元,有力的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的发展进程。薯光、红池腊鲜、文鑫农牧、人川、天贵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组建成立专业合作社近400余家。至2013年底,全年出栏生猪70多万头,山羊70万只,生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4000万粒,原种1.2万吨,良种10万吨,商品薯56万吨,在地中药材基地达到10余万亩。全县呈现出主导、特色产业规模增,产业效益、农民收入增的良好态势。
   (三)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成为农業增效、农民增收的催化剂
   近些年来,巫溪县紧紧依靠三峡农科院、重庆市农科院、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措施费和集中科技推广费的撬动作用,大力开展优良品种和与之相配套的种养技术的研发、引进、推广和运用,在马铃薯种薯的培育,水稻、玉米、红薯、茶叶等新品种的引进,水稻病虫害、马铃薯晚疫病、生猪山羊疫病防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项目的实施为项目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种养积极性,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催化剂。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农业综合开发大有可为
  (一)因地制宜,切实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科学布局
  巫溪县委县府按照市委确定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确立了“一城两带两区”的空间布局,即生态旅游城市、城镇发展带、生态旅游发展带和生态保护发展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区。其中,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区分布在中山旱作粮食主产区和中低山水稻主产区。这些地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主要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有效供给,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划定的重点开发区范筹。生态旅游发展带分布在中高山旅游风景区(带)。通过适度开发,加强生态综合治理,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出能力,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既能达到生态平衡,又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划定的保护性开发区范筹。生态保护发展区分布在高山林区和大于25°的退耕还林区域。这些区域主要以恢复生态保护生态为主,可适度种植药材、经果林及速生丰产林等,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划定的限制性开发区范筹。根据市发改委和市农综办关于高标准农田规划的相关要求,初步规划到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8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12万亩。
  (二)重点突破,确保农业综合开发上档升级
  要确保农业综合开发的上档升级,必须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具体说来就是治理为本,产业为魂,管理为要。
  1、规模开发。作为地处大巴山区的巫溪县,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亟待改善,一方面境内山大坡陡,耕地以峰丛槽地、坡地为主,集中连片成规模的平坝有限。如何布局土地治理项目,既满足农民的迫切愿望,又符合农业综合开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投入、规模开发”的原则,达到项目建设规模,“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点上开发不降标准,一线串珠连成整体,多线建设形成规模”不失为一个思路。即点:3-5亩一个田块,50-100个田块一个点,每个点的面积300-500亩。线:一线串5-10珠,一条线1500-3000亩。面:3-5条线形成一个面,达到5000-10000亩,面的范围控制在2-3个村,由此既可保证项目建设规模,又符合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实际。
  2、精准投入。精准投入要求将有限的资金精确的投入到核心项目和核心群体。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投入主要立足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农村面貌的改变和农民的持续增收。因此,须以产业为导向,市场为依托,产出率为核心,将有限的投入最精准地命中三农天地,并由此实现农业投入效应的最大化,这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宗旨所在。如何精准投入?首先要明确投入的理念,投入的目的,投入的路径和投入的措施。要围绕主导产业链抓项目,抓投入,抓建设,以投入促进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其次要把握投入的关键环节。要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可研的可行性,把握设计的精确度,实施的完整度。要对上述四个环节层层设防,严格把关,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精准投入。   3、有效结合。一是将土地治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相结合。即土地治理项目规划以产业为重,措施因产业而异,标准据产业而别。要本着“围绕产业搞治理,搞好治理促产业”的思路,坚持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相互支撑、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机制,实行集中投入和连续扶持,把土地治理项目区建设成为龙头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把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发挥带动基地的作用,加快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通过项目互动,资金整合,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生产,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在规划时搞好事前结合。巫溪县在中山旱作粮食主产区规划小流域治理项目,充分考虑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以机耕道、耕作道、人行便道等农业措施为主;在中低山水稻主产区则以排灌沟渠等水利措施为主;在生态保护发展区,紧紧围绕山羊为主的草食牲畜产业以草业措施为主。在项目建设时搞好事中结合。要将两类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共同提升产业基地档次,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切实解决农民在基础设施改善后没什么可种和想种高效作物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问题,实现两类项目效益的叠加。在项目竣工后搞好事后结合。将建成的土地治理工程交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村合作组织管理使用,明晰产权,保证配套设施的管护使用,实现“以用促管”。二是与打造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示范群相结合。在土地治理项目完成后,通过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功能、生态资源涵养和优势特色种植功能、标准化规模养殖功能、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功能、农业科技“育繁推一体化”等功能,并通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以形成具有现代化农业特征的示范群,实现规划一片,建成一片,见效一片,致富一方的目标,确保建成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与当前开展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相结合。可将土地治理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投入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中央及地方财政资金作为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清理登记,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准确评估界定其适合量化的经营性资产、可转化为经营利用的非经营性资产份额,将适合量化确股的资产,按照评估价值和股份数量量化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颁发股权证,明确股份权重、股权继承和转让等事项,以此确保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农业综合开发红利,切实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拓展农民致富增收的新路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精细管理。所谓精细管理,就是运用现代管理模式与手段,对管理对象实施精细、准确、快捷的规范与控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基础、重过程、重细节、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精、准、细、严。精是做精、做好,精益求精;准是准确,信息与决策准确无误;细是操作细化、管理细化,重视细节;严是严格执行法规、规定、制度标准和程序规定,严格控制偏差。其突破口为完善制度与规范流程,使岗位责任、流程、制度执行到位。基本方法为细化、量化、实证化、流程化、标准化。把精细管理运用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个过程,以“精细化的规划,精细化的分析,精细化的控制,精细化的核算”,实现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从经验型到科学型、从定性到量化、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精细化内容包括项目前期精细化,重点是选准项目、编好计划、严格执行。生产要素精细化,重点是人员培训、原材料质量的把关和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的管理。施工组织精细化,重点在施工组织设计、保证体系、质量责任制、过程管理。监理组织精细化,重点在于落实监理合同,保证所承诺的监理人员、设备按时到位、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工程验收精细化,重点是工程质量、数量,对照工程计划、施工要求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
  三、整合资源,聚合力量,放大农业综合开发效应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许多项目存在点多面广,重复安排,资金量少,使用分散,各自为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涉农项目资金使用的聚合效应,有时甚至造成了很多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资金。因此如何科学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有效地整合涉农项目,合理确定项目资金的使用方向,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搞好顶层设计,明确统筹开发的思路
  农业综合开发虽以综合为其特点,但由于受资金额度的限制,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尚显势单力薄。要获得更大规模的综合效应,必须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源,合力开发建设。其基本思路就是“政府搭台(而非农发搭台),部门唱戏”。即由政府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将各类涉农建设项目打捆,以打造现代农业示范群为载体,各炒一道菜,同办一桌席。国家及省市级层面要搞好顶层政策设计,要制定出台涉农项目整合意见,明确规定涉农项目整合的原则、范围、平台、方式和保障措施,着力构建涉农项目整合长效机制,提高涉农资金使用绩效,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从规划入手,以规划统领部门项目
  按照“政府领导、规划引领、任务明确、项目集中”的原则,整合农牧、林业、水利、扶贫移民、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等农业基础建设以及发改、科技、国土、烟草、交通、教育、卫生、文体、环保等部门的涉农项目,从中央到地方都要从规划入手,制订整体综合治理开发规划,明确一个时期内农业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以及重大举措。各单位、各部门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集群整体规划,将同类型或互?型涉农项目规划布局在同一区域或相邻区域,定方向、立项目、作可研,逐步形成按规划统筹项目、按项目安排资金的投资管理新格局。要逐片规划,逐点建设,逐线成型,措施统筹,产业配套,分年度按步骤实施。要围绕国家现代农业和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农田水利、防灾减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加快推进新农村、乡村旅游、农村扶贫开发、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生态、村社道路、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围绕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能力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围绕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成果转化。
  (三)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类项目顺利实施
  1、統一思想,提高认识。整合涉农项目是集中项目、聚合力量、全方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产业,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民同步实现小康的重要举措。因此,要摒弃部门利益,着眼大局,立足长远,以打造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示范群为平台,早规划,早立项,早建设,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涉农项目整合的最大效益。
  2、加强领导,聚合力量。涉农项目整合工作涉及部门多,政策性强,协调难度大,应该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领导。由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担任“涉农项目整合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包括组织部、政府办、财政局、发改委、农委、林业局、水务局、国土资源局、交通局、审计局、监察局、环保局、人事局、项目区所在乡镇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直接对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负责。每一个部门的工程成立指挥部,由部门主要领导挂帅。同时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沟通协调。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农业综合开发合力,放大农业综合开发效应。
  3、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涉农项目整合不是简单的调整和归并,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管理系统,对项目整合的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管,使政府的决策意图、政策导向和管理思路在项目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在资金监管上,实行县级报帐制,并有效发挥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职责,加强整合资金的审计、监督、检查,从而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涉农资金整合项目考核考评体系。把对项目工程效益的动态跟踪调查和分析监测评价工作,贯穿到项目前期准备、中期建设、后期效果和最终效益评价的全过程中,保证项目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其他文献
2、制定科学有效的纳税信用制度  根据纳税人缴纳税款的记录情况、涉税事项、所处的行业类型、自身规模以及影响其发展的经济环境等因素,税务部门对纳税人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进而明确和规范其纳税的能力所得出的信用等级,这就是信用评估制度。  (1)关于纳税的信用评估对象确定以及信用度的等级划分。企业法人或扣缴义务人是纳税度的信用等级的评估对象。纳税人是否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做到诚信纳税,都将通过信用度的
期刊
当下,农民合作社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最新资料统计,到今年2月底,全国范围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已达133万家。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下,合作社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寻求农民增收新突破、促进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中担当的角色越来越明显。但不容忽略的是,合作社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制约了合作社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农民合作社,主体是农民,合作社是载体。农民加入合作社,便与合作社结成利益共同体,
期刊
农村已发生深刻变化,农业面临经营规模小、方式粗放、劳动力老龄化、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经营效益低等困难,导致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耕地摞荒、怠耕、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突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巴南区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现状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现状  截止20
期刊
农业风险不仅影响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农业保险作为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得到不断推进,农业保险体系初步建立,在巩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中,尽管农业保险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在面临巨灾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保障农业保险的持续经营能力,让农业保险
期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人的最高理想,家国一体,治家也成为治国的一部分。为了治家,中国古代产生了一系列的家训,其中最为有名、流传最广的,则是北齐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  颜之推祖籍山东琅琊临沂,其九世祖在西晋末南渡,迁居建康。颜之推祖父时,举家迁往江陵,颜之推约在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1年)出生在江陵。颜氏家风家教严密,颜之推后来记载,他幼时与兄长一起接受家教:"晓夕温情,规行矩步,安辞
期刊
2015年4月,中央公布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中,对理想信念的强调引人注目:着力解决理想信念动摇、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宗旨意识淡薄、忽视群众利益、漠视群众疾苦,党性修养缺失、不讲党的原则等问题。对照中央的强调,按照“三严三实”教育要求,我们在认真反省、认真检查的同时,必须高举理想的旗帜,鼓起信仰的风帆,在践行“三严三实”中做一个有理想的追梦人。  高扬理想之帆,追逐时代梦想,必须深刻理解“三严
期刊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二是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第一个转换已接近完成,从金融危机前2007年14.2%的高速增长转换到2014年7.4%的中高速增长区间。第二个转换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仍明显滞后于第一个转换。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与第二个转换明显滞后是分不开的。因此,今后一个时
期刊
2015年11月2日,新华社公布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如果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制了土地制度的“改革蓝图”,那么这一《实施方案》就是落实改革目标的“改革路线顶层设计图”。执行和落实好这个《实施方案》,中国农村改革和农村的发展将掀开新的一页。  农村改革的“牛鼻子”   在笔者看来,这个《实施方案》最大的亮点体现在以下两个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近年来,重庆市江津区把“农业、农村、农民”与“生产、生态、生活”有机统筹起来推进,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2014年,全区成功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4亿元,其中增加值69.5亿元,居全市第一,初步彰显了农业生产之强、农村生态之美、农民生活之富。  一、抓农业生产致力于“强”  根据中国科
期刊
续三  30.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政策  2015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6亿元转移支付资金,采取“先建后补”方式,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标准实行全国统一定额补助,扶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烘干房等三大类18种规格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实施区域为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福建、河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