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教育的问题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每个家庭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是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心想事成。大家都知道植物和动物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人的成长同样如此,只有在尊重人的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真正的教育才有可能开始。花开有时,过早催熟的花朵经不起风吹日晒,只会昙花一现。
孩子的成长规律是怎样的呢?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呢?我们来看看孩子成长三个阶段的教育重点。

第一个阶段:从怀孕到婴儿时期
在孩子孕育出生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要尽量做好要孩子的身心准备。很多人在结婚后,没有准备好要孩子时,却怀孕了。从很多心理学派理论里可以看到,父母没有准备好欢迎这个小生命进入人世间时,这种心态会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这会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当中有很大的无力感。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
在怀孕期间,母亲良好的情绪和科学的饮食保养也很重要。很多证据表明,母亲在怀孕期间的情绪对孩子是很有影响的。所以母亲在怀孕期间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生产方式上,没有特殊的情况一定要顺产,因为顺产时孩子通过产道的挤压可以让自己很多的神经反射消失,而这些反射在今后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极大障碍。现在很多年轻母亲怕疼、图省事而采取剖腹产,后果就是孩子本该自然消失的神经反射没有消失,结果很多孩子出现多动症、界限不清等问题。这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孩子出生后要尽量用母乳喂养,除了母乳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好的免疫力之外,母乳里有可以影响孩子情绪的神秘力量。
第二个阶段:幼儿时期
孩子可以动时,要尽量让孩子靠自己的力量翻身、坐、爬和站立。过多的帮助会损害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幼儿时期,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环保的环境,给孩子的玩具尽量是天然材质的半成品,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和发展他们的感官。同时,半成品的玩具可以让孩子发展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在孩子玩耍时,父母不要去过多地评判孩子。
幼儿时期是人生成长最重要的时期,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的成就基本在三岁的时候就能定出来。幼儿期教育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能滋养孩子的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孩子能感受到爱,如此一来,孩子的善的品质就可以在这个阶段自然内化形成。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像一个器官,他通过对环境的模仿来学习,成人的行为对孩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道理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什么作用。
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孩子在这个阶段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自由地玩耍。自由地玩耍可以让孩子的意志自由发展,创造力与自由意志有很大关联。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大多不足,主要原因是在幼儿阶段接受了太多固化的游戏和太多固化的知识,孩子的自由意志受到了破坏。
在幼儿阶段,自然的环境、自然的教具和丰富的活动对孩子的感官发展是很有好处的。现在很多城市的幼儿园都在楼房里,不自然的色彩、大量塑料玩具、机械的学校环境对孩子的感官发展十分不利。感官发展不好就极大地阻碍了孩子未来对世界认识的能力。特别需要提醒的是7岁前的儿童严禁看电视或其他的电子影像设备,这些东西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它们对孩子大脑的发展有影响,同时容易让孩子上瘾,失去探索世界的兴趣。
总之,对幼儿阶段的孩子,父母和老师要给他们无条件的爱;同时,在孩子眼里,父母和老师是道德典范的化身,孩子可以在模仿中成长。孩子在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发展感官,通过自由地玩耍来发展身体,发展自由意志。在这个阶段进行头脑知识的教育是不合适的。
第三个阶段:学习时期
孩子何时可以上小学,主要的判断依据是——孩子换牙,通常是7岁左右。孩子上学不是越早越好,如果孩子的身体没有发展好,就进入小学学习,会对孩子的身体发展有所损害。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对孩子的情感进行培养,通过对孩子进行各种艺术学习来促进孩子发展。
在这个阶段对孩子的教學非常有讲究,知识是属于过去的,直接作用于大脑。如果太多知识的灌注,死记硬背,孩子没有从中体验,知识最终将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孩子的大脑负担过重,会影响大脑和身体的成长;更严重的是当困惑不断积累时,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读书就厌烦、头疼。孩子的身心受到了伤害,有些人中途退学了,即使在学校也是混日子。在学校都是混日子,你还能希望将来他有什么作为?目前中国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是到了要改变的时候了。很多青春期孩子精神失常,主要是家庭的要求和学校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如何教育呢?在家庭中要注意孩子的生活节奏,节奏和韵律对孩子情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按时睡觉,准时起床;分派一些固定的家庭工作,例如:洗碗、拖地等。重复地去做,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现在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把家务做完了,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害的,将来孩子缺乏生活的能力,缺乏承担责任的意识。
在学校,老师的挑战在于:如何把固化的知识分解开来,通过孩子身体去参与体验,建立情感,形成思考。老师不是一个知识专家,他更像一个艺术家,把理性的知识艺术化地表现出来。每天的课程也要有节奏,努力达到呼吸的平衡,例如:上午可以从体操和舞蹈开始,然后进行学习;下午,可以有音乐、艺术或户外的活动,适当少量的思考。孩子在这种有节奏、艺术化的学习中就会茁壮成长,他们在节奏中也会让自己更加平衡。所以这个阶段教育核心是美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最后形成孩子平等的内在精神特质。
小学和初中都应当遵循以上原则来进行教育,十四五岁之后,孩子进入高中阶段,这个阶段是孩子自我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孩子比较强调“我”,不再像小学、初中阶段时,呈现出敬畏权威的状态。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挑战权威,他们比较容易走极端,在认识上容易出现非黑即白的状态。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这种状态很不舒服,如果强烈地压制孩子,孩子的自我没有形成好,会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会没有力量,他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自我,直到自我建立为止。
这个阶段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阶段,是孩子追求真理的阶段,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探索世界的能力。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一定自由的空间,可以把孩子当成一个成人来看待,与他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可以讨论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问题;同时,在这个阶段,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实践,在挫折中成长。
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与探索的能力,使其逐步形成安身立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国内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过于追求结果,倒果为因,把成年人的想法过早地灌注给孩子。这样,即使孩子考上大学,是个知识的巨人,但他的心灵也是匮乏和脆弱的,人生很难有持续的幸福感。
所以,为了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国学、哲学和心理学都是高中阶段孩子很好的营养,要引导孩子多接触;另外,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多鼓励孩子自学,老师只用给予适当的引导。
总之,我们应该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培养他的自由意志、想象力和善良的品质;在小学、初中阶段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感、平衡和美的能力;而高中阶段主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求真博爱的能力。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教育重点,不能本末倒置。如果这几方面都能依次获得很好的发展,进了大学之后,孩子就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足够意志力去探索真理。孩子进入社会后,自然就会承载上天的使命,让自己的一生花开绚丽,硕果累累。

孩子的成长规律是怎样的呢?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呢?我们来看看孩子成长三个阶段的教育重点。

第一个阶段:从怀孕到婴儿时期
在孩子孕育出生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要尽量做好要孩子的身心准备。很多人在结婚后,没有准备好要孩子时,却怀孕了。从很多心理学派理论里可以看到,父母没有准备好欢迎这个小生命进入人世间时,这种心态会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这会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当中有很大的无力感。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
在怀孕期间,母亲良好的情绪和科学的饮食保养也很重要。很多证据表明,母亲在怀孕期间的情绪对孩子是很有影响的。所以母亲在怀孕期间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生产方式上,没有特殊的情况一定要顺产,因为顺产时孩子通过产道的挤压可以让自己很多的神经反射消失,而这些反射在今后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极大障碍。现在很多年轻母亲怕疼、图省事而采取剖腹产,后果就是孩子本该自然消失的神经反射没有消失,结果很多孩子出现多动症、界限不清等问题。这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孩子出生后要尽量用母乳喂养,除了母乳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好的免疫力之外,母乳里有可以影响孩子情绪的神秘力量。
第二个阶段:幼儿时期
孩子可以动时,要尽量让孩子靠自己的力量翻身、坐、爬和站立。过多的帮助会损害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幼儿时期,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环保的环境,给孩子的玩具尽量是天然材质的半成品,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和发展他们的感官。同时,半成品的玩具可以让孩子发展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在孩子玩耍时,父母不要去过多地评判孩子。
幼儿时期是人生成长最重要的时期,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的成就基本在三岁的时候就能定出来。幼儿期教育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能滋养孩子的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孩子能感受到爱,如此一来,孩子的善的品质就可以在这个阶段自然内化形成。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像一个器官,他通过对环境的模仿来学习,成人的行为对孩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道理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什么作用。
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孩子在这个阶段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自由地玩耍。自由地玩耍可以让孩子的意志自由发展,创造力与自由意志有很大关联。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大多不足,主要原因是在幼儿阶段接受了太多固化的游戏和太多固化的知识,孩子的自由意志受到了破坏。
在幼儿阶段,自然的环境、自然的教具和丰富的活动对孩子的感官发展是很有好处的。现在很多城市的幼儿园都在楼房里,不自然的色彩、大量塑料玩具、机械的学校环境对孩子的感官发展十分不利。感官发展不好就极大地阻碍了孩子未来对世界认识的能力。特别需要提醒的是7岁前的儿童严禁看电视或其他的电子影像设备,这些东西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它们对孩子大脑的发展有影响,同时容易让孩子上瘾,失去探索世界的兴趣。
总之,对幼儿阶段的孩子,父母和老师要给他们无条件的爱;同时,在孩子眼里,父母和老师是道德典范的化身,孩子可以在模仿中成长。孩子在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发展感官,通过自由地玩耍来发展身体,发展自由意志。在这个阶段进行头脑知识的教育是不合适的。
第三个阶段:学习时期
孩子何时可以上小学,主要的判断依据是——孩子换牙,通常是7岁左右。孩子上学不是越早越好,如果孩子的身体没有发展好,就进入小学学习,会对孩子的身体发展有所损害。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对孩子的情感进行培养,通过对孩子进行各种艺术学习来促进孩子发展。
在这个阶段对孩子的教學非常有讲究,知识是属于过去的,直接作用于大脑。如果太多知识的灌注,死记硬背,孩子没有从中体验,知识最终将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孩子的大脑负担过重,会影响大脑和身体的成长;更严重的是当困惑不断积累时,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读书就厌烦、头疼。孩子的身心受到了伤害,有些人中途退学了,即使在学校也是混日子。在学校都是混日子,你还能希望将来他有什么作为?目前中国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是到了要改变的时候了。很多青春期孩子精神失常,主要是家庭的要求和学校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如何教育呢?在家庭中要注意孩子的生活节奏,节奏和韵律对孩子情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按时睡觉,准时起床;分派一些固定的家庭工作,例如:洗碗、拖地等。重复地去做,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现在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把家务做完了,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害的,将来孩子缺乏生活的能力,缺乏承担责任的意识。
在学校,老师的挑战在于:如何把固化的知识分解开来,通过孩子身体去参与体验,建立情感,形成思考。老师不是一个知识专家,他更像一个艺术家,把理性的知识艺术化地表现出来。每天的课程也要有节奏,努力达到呼吸的平衡,例如:上午可以从体操和舞蹈开始,然后进行学习;下午,可以有音乐、艺术或户外的活动,适当少量的思考。孩子在这种有节奏、艺术化的学习中就会茁壮成长,他们在节奏中也会让自己更加平衡。所以这个阶段教育核心是美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最后形成孩子平等的内在精神特质。
小学和初中都应当遵循以上原则来进行教育,十四五岁之后,孩子进入高中阶段,这个阶段是孩子自我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孩子比较强调“我”,不再像小学、初中阶段时,呈现出敬畏权威的状态。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挑战权威,他们比较容易走极端,在认识上容易出现非黑即白的状态。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这种状态很不舒服,如果强烈地压制孩子,孩子的自我没有形成好,会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会没有力量,他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自我,直到自我建立为止。
这个阶段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阶段,是孩子追求真理的阶段,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探索世界的能力。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一定自由的空间,可以把孩子当成一个成人来看待,与他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可以讨论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问题;同时,在这个阶段,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实践,在挫折中成长。
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与探索的能力,使其逐步形成安身立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国内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过于追求结果,倒果为因,把成年人的想法过早地灌注给孩子。这样,即使孩子考上大学,是个知识的巨人,但他的心灵也是匮乏和脆弱的,人生很难有持续的幸福感。
所以,为了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国学、哲学和心理学都是高中阶段孩子很好的营养,要引导孩子多接触;另外,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多鼓励孩子自学,老师只用给予适当的引导。
总之,我们应该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培养他的自由意志、想象力和善良的品质;在小学、初中阶段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感、平衡和美的能力;而高中阶段主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求真博爱的能力。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教育重点,不能本末倒置。如果这几方面都能依次获得很好的发展,进了大学之后,孩子就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足够意志力去探索真理。孩子进入社会后,自然就会承载上天的使命,让自己的一生花开绚丽,硕果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