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学术界对财政支农支出是促进还是抑制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存在很大的争议,一种可能的原因是财政支农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品质的影响是不一致的,另一种可能的原因在于没有限定条件.因此,基于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在内的习惯形成探讨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机理就显得十分必要.文章分别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品质三个层面分析财政支农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动态效应和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考虑城乡收入差距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品质升级的影响不存在门槛效应,而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结构升级却存在
【机 构】
: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广西师范大学西南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4;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学术界对财政支农支出是促进还是抑制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存在很大的争议,一种可能的原因是财政支农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品质的影响是不一致的,另一种可能的原因在于没有限定条件.因此,基于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在内的习惯形成探讨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机理就显得十分必要.文章分别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品质三个层面分析财政支农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动态效应和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考虑城乡收入差距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品质升级的影响不存在门槛效应,而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结构升级却存在门槛效应,具体来说,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呈分段式非线性关系,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呈“U”型非线性关系.因此,各地区应重视城乡收入差异问题,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相关财政支农政策;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引导农村居民改变消费观念,促进消费升级.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VECM模型从中美贸易摩擦视角研究在岸与离岸人民币汇率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发现:“8·11”汇改后,在岸与离岸人民币汇率总体走势大致一样且两个市场的整体波动也较为相似;在岸人民币与离岸人民币均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且贸易摩擦只对短期造成一定冲击;离岸人民币的“锚”作用愈来愈明显,两个市场的联动关系有进一步的提升.据此,本文提出完善人民币防风险机制,同时完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引导香港加强离岸市场建设,如加强离岸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境外人民币结算效率、创新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稳定在岸市场的主导
文章指出城商行数字化转型面临着思维观念转换慢、体制机制不健全、数字化基础能力薄弱及人才队伍短缺的困难和挑战,并基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行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支撑、客户行为与偏好改变、金融科技技术的成熟应用、政策支持等数字化转型机遇,指明了城商行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即深挖本地场景、强化差异化竞争、开放合作,提出可通过加强数字化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建设、数字化能力建设、渠道建设、数字化人才建设等政策建议,进一步促进城商行数字化转型发展.
文章采用1999—201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县域动态面板数据,构造包含金融、财政因素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方法,实证考察县域金融、财政与农民纯收入增长的非线性关系,检验县域金融中介与财政支出协同效应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县域金融、财政的协同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县域金融中介与财政支出进入非协同区制,其中结构协同失衡最为严重.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中,县域金融与财政协同效应在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方面差异不太明显,主要归结于我国县域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