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瞬间的见证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to0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智刚是山东威海市的一名公安干警,公安干警和摄影人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经历更为惊心动魄。本来他讲述了三个生死瞬间的故事,这次先截选一篇,但这已经足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一手持相机与一手握枪的英雄形象。
  
  我是警察,又是摄影人。双重身份使我手中的相机在20余年的警营生涯中,见证了无数次死亡场景:抢险、救灾、追捕、枪战、行刑。但迄今为止只有一次例外,无以见证,因为当时我正面临死亡的瞬间。
  那是1990年4月25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我奉命随警作战,追捕5名重犯。我所在的小组5个人都装备了微冲和64式手枪各一支,我还多几公斤照材。临近傍晚时,212吉普车在沙窝里再也拱不动了,同时,发现了新现场。5名重犯窜入一个牧羊点,兽性大作:阴暗的地窖口,年逾半百的老俩口奄奄一息,角落里13岁的小女孩惨遭强暴!弃车,追!我们5人几乎全是低声咆哮着冲出了地窖。我当时只觉得太阳穴在剧烈跳动,什么拍照不拍照的,唯一的念头就是立刻找到这帮畜生,用枪打蜂窝!
  一口气追进了茂密的原始胡杨林。天色漆黑,千奇百怪的胡杨树在星空下形同魑魅。种种迹象表明5个恶魔就在周围游动,但我们绝不能冒然行动,一棍子过来,就可能下了你的枪还要你的命,而任何一次射击都可能误伤自己人。摸到了一片林间空地,我们5人面朝外围成圈,不停地跳,因为稍息片刻,“草瘪子”(一种寄生虫)就会嵌入肉中,极易传染森林脑炎。我精疲力尽地苦笑:平时总想捞机会进胡杨林拍片,今天突然闯进林子,竟是这般情境!
  4月26日凌晨3点,我们快跳昏了的时候,指挥部派出的拖拉机循踪找到了我们。这时候才知道,我们已经从牧羊点追出了15公里。于是,“铁牛55”驮着我们沿着一条拉柴车辙长驱直入胡杨林,一路鸣枪,闪光灯频频放电,实施“打草惊蛇”战略。(事后得知,5名罪犯误以为大部队拉网搜捕,又回到牧羊点,相继被击毙或生擒,无一漏网。)
  可是我们却不知不觉进入到了沙漠腹地。8点多,黄风大作,流沙滚滚。“铁牛”象一只疯狂的山羊,在沙丘和鳞状碱地上蹦跳,不一会儿,驾驶室里的人头破血流,车斗上的人遍体鳞伤……
  风渐弱。迷路了、断水了、没粮了、“铁牛”抛锚了!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抓蜥蜴、刨树根、吃点根茎、嗅点潮气……
  中午12点,远处突然显现出人家,象是一幅喷绘“巨照”:白房子、蓝窗棂、红辣椒,绿色小杨树,混黄的渠水,愈加清晰可辨。我们欢呼着扑过去。跑着跑着,“照片”模糊成水粉画,时隐时现,蒸腾……海市蜃楼!
  我不后悔没拍下这难得的奇观,因为它消耗了我们极为有限的体液。有人背过身去,我也背过身,用手心掬了些尿,强忍着倒入嘴中,咽喉感到火上浇油似地刺灼。
  下午3点,我们走到一座古烽火台下,只见到处散落着一些不完整的骨骼和陶片。这是平时想找、想拍都难寻的地方。走不动了,大家在背荫处躺倒。我下意识爬到台顶,把红色摄影背心和包枪的红绸子展开压好,指望空中救援……仰望天空,俯瞰大漠,真是个绝佳的拍摄角度啊,可惜……
  4月27日上午10点多,太阳再次把我们撩醒。我和一名武警拉扯着又爬到台顶……我真贱!还想用第三只眼最后留恋一下这个世界……
  300mm长焦,无限远。突然,我竟然真切地瞄见了横向前行的两部驴车!我相信第三只眼不会虚幻,绝不是海蜃!就声嘶力竭地喊起来……
  醒来时是4月29日,医生说我体温吓人,连着两天40.5度,说嘴里掏出两大块脓血球,还说如果刮风时不在车上,如果不上烽火台,如果不带望远镜(长焦头)……
  虽然在这次经历中,我放弃了很多次绝好的拍摄机会,可是,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在生与死的面前,摄影已经显得不是很重要了。所有的这些经历只能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也算是面对死亡的一种见证吧!
其他文献
兰州“新奇摄影沙龙”是一群活跃在西部大地上的摄影发烧友群体。这个群体没有组织形式,不需要申请批准,只要你怀着满腔的摄影热情,融入“沙龙”之中,你就会有收获。  四年前几位影友不经意的小聚,到今天已有近百人参与。从年长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到十几岁的小弟弟,周末自发聚会观摩、交流、畅谈创作体会。“沙龙”得到兰州新奇贸易商行的支持,并得到热情影友鼎立相助,“沙龙”日益充满了活力,影友的作品受到社会各界和众多
期刊
编辑手记  在中国,曾有人生四大幸事的说法: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金榜题名”的“榜”说的是从秀才到举人、进士,从探花到榜眼,再到状元,标志着一个人取得的成就和名誉地位的高低。  中国摄影界的“金榜”,可谓名目繁多。各种级别与形式的摄影比赛,是中国摄影界一道独特的风景。她对促进摄影繁荣,活跃摄影创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决定着某摄影个体的命运。  但世界如此之大,
期刊
我对在摄影比赛里获奖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我不知道得到这些奖干什么用,也不知道这些奖意味着什么。不仅是摄影,我从小对得奖状这类事都不太关心。  我对摄影比赛不是从未想过。几年前,“人像摄影十杰”评选的时候,组织者找到我,劝说我参加。其实,作为人不可能一点虚荣心没有,既然碰到这样的事了,我还是认真地考虑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拒绝人家有心高气傲的因素。另外,我也觉得,任何荣誉只是对你某段时期的认可,不能
期刊
张扬的作品中有许多让人琢磨的飘忽的情绪。这些情绪游离在艺术和商业之间,介乎平面和立体之间,静态与动态之间。而他本人也像一个游离子,带着自己的精神在人群中高速穿梭。  张扬从人体艺术摄影转型到时装摄影已经两年。他为自己的转型总结了三个理由:懒,受不得起早贪黑的奔波之苦;色,看到美色就无法把眼睛移开,所以一定要去拍美女;贪,贪图享乐,不能忍受生活中丝毫的艰难困苦。由此我看到了艺术的脆弱,如同所有美好的
期刊
编者:张小林的作品总给人以神秘感,让人惊奇,让人想象。不过,许多人会对其不以为然。尤其在电脑普及的今天,只要鼠标一动,什么样神奇的画面都很容易地“跃然屏上”。其实,张小林从来都是“真打实干”,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在摄影棚里把真实的道具按想象摆放出来,再进行拍摄的。所以,有时一张作品会用去他一个月的时间来拍摄。    个人风格也是征服评委的手段  我开始摸索那些超现实主义作品时,只是为了寻求一种新的创作
期刊
很早以前,我已经铁了心不参加摄影比赛了,因为摄影比赛大多倾向于沙龙摄影,而我的努力方向是职业摄影。许多爱好者或者发烧友认为在摄影比赛中获了奖就成为了“专业摄影师”,或者“摄影家”了。但我认为职业摄影师才是真正专业的,而且我们也不会称自己为“摄影家”。我们评判照片的标准是有没有市场,而不是获奖。  我不参加摄影比赛有几个原因。很多摄影比赛为了体现其公正性,评委的构成总是要包括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像新
期刊
女人都喜欢留下青春倩影,用“摄影”去泡女孩子的办法恐怕要追溯到摄影术诞生之初,至今也是屡试不爽,所以,张新学的“手段”不很“新”。倒霉的是他竟然赶上了“文革”,幸运的是这次遭遇让他这辈子“爱屋及乌”,成了个专业的人像摄影师。  那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一段刻骨铭心、不堪回首,但又令人啼笑皆非的往事……  1972年3月,经过两年半黑土地的洗礼,我带着北大荒的风尘返回北京到某高校读书。  经过
期刊
虽然数码相机的发展可以用飞速来形容,但很多人对照片的欣赏,还是习惯于那种放在相框里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因此,数字照片的输出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数码照片的输出有很多种方式,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数码彩扩是最佳选择,无论是输出质量还是输出成本,在各种输出方式中都是最好的。但对于郊区或者比较偏远城市的人来说,冲扩就比较麻烦,这时候家用打印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诚研公司推出过多款小型的热升
期刊
摄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初都是很轻松的,而且它很容易给摄影人带来愉快和满足。可是,一旦走上了摄影之路,有时却真的找不准方向,那种迷惘的心境很是痛苦。看看郑培君是怎么从迷惘中走出来的。    业余摄影创作近二十年来,其中的欢乐与艰辛,自不必多说,只感到最大的难点,莫过于对拍摄题材的选择和把握。我曾为此而深深地陷入到苦恼之中。而让我真正摆脱这种苦恼的,却是在经历了一场场越刮越凶的沙尘暴之后。  我曾经
期刊
我说的商场可不是形如战场一般的概念,而是我所在的百货商场。我负责的“战位”是数码相机,重要的任务是给前来采购的顾客当好参谋。大多数的顾客没有使用数码相机的经验,而我每天又会遇到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无论对我,还是顾客,这商场真的如课堂。  买一台数码相机对于现在大多数的人来说还都是一件挺大的事情,拿着几千上万元的人民币,当然要把最最可心的数码相机给搬回家了,可是我见到的多数顾客朋友又都希望向我这样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