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在中学新诗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fei74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诗的朦胧、多义性成为中学生解读的一大障碍,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语言的言外之意,運用其理论指导新诗教学,揭开诗歌神秘面纱,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新诗教学;课例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话语就其静态与动态层面划分,有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也叫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语言意义,即表层意义,较好理解,因此,新诗教学主要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解读诗歌深层意义中的应用,即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诗语用意义的解读。
  一、品读诗歌色彩和音韵意义
  色彩词在诗歌作品中具有独特的语用效应,可以增强语义特征,更好地描摹出事物的色彩特点。修辞上就有一种手法叫“设色”,即色彩在语句中的精心设置表达。这里的色彩词指颜色上和感情上的色彩,比如诗歌中一些冷暖色调的词语。在教学新诗时便需要关注这些色彩词,品读词语的言外之意,帮助解读诗歌。
  顾城诗歌中颜色词较多,其中的一首《感觉》:“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顾城被冠以童话诗人,大多数诗歌短小,难以理解,耐人寻味。教材中曾选取的《远和近》也是他的经典诗歌。教学这首《感觉》很自然地把目光聚焦在三个颜色词:灰色、鲜红和淡绿。引导学生说一说对三个颜色词语的感性认识,灰色是压抑的、灰暗的,诗中的天、路、楼,甚至雨都是灰色的,鲜红与淡绿是明艳的,而且走来的是两个孩子,学生便会联想到希望、生命、有活力。某位教师在教学《我用残损的手掌》时,先是请学生感知两组色彩鲜明的画面,祖国被侵略前后画面的对比,整体感知画面后,带领学生总结两组词语,让男生找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女生找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新生,辽远,温暖,明朗……学生通过对比,很容易感觉到诗人的爱与憎,感受到诗人的爱国之情。这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画面与色彩,探析诗的情景与色调,进而深入解读诗歌情感。
  新诗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但也有所变化,已不遵从“异音相从”,“同声相应”也大都在句尾。诗歌的音韵和谐不仅为诗歌增添优美的旋律,而且在表情达意方面也别有深意。教学戴望舒《雨巷》便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诗的韵脚。诗中“悠长、雨巷、丁香、姑娘、芬芳、彷徨、一样、惆怅、眼光、迷茫、女郎、篱墙”等,诗歌采用的是一韵到底,押“ang”韵 ,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每行相隔不远押一次韵,像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产生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舌根鼻音“ang”的反复出现,产生一种忧郁缠绵的节奏,而且此韵不止出现在行末韵脚,诗中也反复出现,并大都附着在诗的主体意象上,如雨巷、丁香、姑娘,给人一种在整首诗中流动,贯穿全诗的感觉。学生体会整首诗的韵律和节奏,便很容易感受到诗歌舒缓沉重、飘忽蕴藉的情感。因而,品读新诗的色彩意义和音韵意义,有助于感知诗歌的深层意义,从而全面解读诗歌。
  二、探析诗歌语言的言外之意
  品读新诗总会有种意犹未尽之感,意象丰富,意境深远,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诗教学中引领学生对诗歌言外之意的探究与学习。
  比如洪镇涛老师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有位学生提问:“第4节‘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先用了‘我想’,又用了‘定然’,这是不是有矛盾?”这名学生认为明明是想象,为何又那么肯定。学生通过探讨,得出表面看这里写的是牛郎织女在天街闲游,天上人们生活的幸福,实则言外之意是对人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求,想象中的肯定更坚定了诗人追求理想的信念。
  三、把握诗歌内容的主题意义
  新诗通过象征、隐喻、暗示等艺术手法表现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艺术效果隐藏在似懂非懂、可解不易解的矛盾中,师生需在不断地解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诗情。艺术手法的特性和诗人情感的隐含性,决定了诗歌解读的多义性。新诗教学并不是以往正确答案的灌输,并不强调解读的唯一性,但每一种解读都应是有迹可循、有据可依的。郭初阳老师教学的《祖国啊,我亲爱的》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针对舒婷25年后面对自己写的这首诗直呼“受不了”,与学生做探讨,其中有一段交流,学生认为此诗很空虚,写得很长,但又好像没有意义,还有学生插话祖国没有什么好讴歌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由于学生对诗人表达语言的不喜欢,直接否定了整首诗的主题意义,甚至有同学还出现语用失误现象。郭老师在后面的环节中及时引导,使学生很快找到解读方向。诗人后来的“受不了”的确与25年前的诗歌大环境、诗人的表达有关,学生的确也可以用批判的眼光解读诗歌,但应该有理有据,而不是简单地否定诗歌的意义与价值。教师与学生探析诗歌的主题意义时,线始终要握在教师手中。比如教师教学牛汉的《华南虎》,有学生解读为保护动物的主题,学生由于缺乏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而做出误读,教师需及时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解读,切不可认为是学生的创新解读。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教学新诗,带领学生品诗歌色彩、音韵意义,析诗歌语言的言外之意,把握诗歌内容的主题意义,更好地感诗情、品诗味、诵诗韵、作新诗,丰富新诗课堂。
  参考文献
  [1]顾城.顾城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洪镇涛.《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05(7).
  附 注
  本文为2017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语用学视野下的现代诗歌教学实践探索;项目编号:SJCX17_0691)。
  作者简介:王亚宁,女,1990年生,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与淮阴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苏州市吴江区北厍中学教师。
  (编辑:张晓婧)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如今却处于尴尬的地位。部分学校认为生物是“副科”,对于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不高,教学质量随之下降。如何使高中生物改变目前的困境,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多元化能力,已经成为生物教学工作者的一大挑战。  【关键字】生物;教学质量;教学模式;多元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  一、课题的提出
【摘要】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对小学低段学生书写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小学生的书写做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就如何改变小学低段学生的书写谈谈自己的几点见解,主要体现在写字姿势、书写规范、书写整洁这三个方面,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望同人多多批评指正。  【关键词】写字教学;写字姿势;规范整洁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低段学生的书写现状分析  每当打开学生的作业本,
摘要本文以某市A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重点为例,详细研究该学段教师对于数学难点的把握与学生主观认为的难点契合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现象提出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重点;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把握好新课标下的教学重点是这一时期的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系统性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