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飞行》一个典型的美式谜语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wz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单的身体,华丽的外衣
  
  《绝密飞行》绝对是一段适合在影院里奢侈的时光。仅从执导过《速度与激情》、《极限特工》的惊险动作鬼才罗伯·科恩担任本片的导演,或者仅从哥伦比亚公司在它身上血拼1.3亿美元,你仍然无法窥测这部影片的“声色炫力”。该片热映的档期里,人们从京城各大院线的宣传海报和销售策略中提前感受或幻想那种激动人心的刺激:诸如向最先观影的16万观众每人派发一粒薄荷糖,以防被影片的超强动感搞得“晕机”;诸如在影院里大摆航模阵;诸如影帝杰米·福克斯(尽管演该片时他还不是影帝)、帅哥乔什·卢卡斯以及性感美女杰茜卡·贝尔在橱窗里的大幅靓照……一切,都在告诉你,好莱坞大片,来了。
  果然,进入影院的人们看到,这部号称是好莱坞近10年第一次完成的空战题材影片,如何在一如既往俗套而流畅的情节中一展空中飞行格斗的电玩特效。老一些的观众,脑子里也许会不时飘出20年前阿汤哥(汤姆·克鲁斯)的成名作《壮志凌云》,这样,心情便会平静多了,至少会觉得奢侈一把也值。在近2个小时的奢侈时光里,影迷们会看到具有世界上最先进气动外形、隐身系统、武器火控系统的酷而炫的战斗机,如何在制作者们采用的“地根”、“万向升降器”等特效技术下,逼真可信地在空中玩转那些华丽旋转的极速动作。
  当然,在一部以动作为纲领的影片中,情节更像是一种导游式的随意穿插,因为似曾相识而俗套,因为熟练流畅而弱智。三位出色的飞行员(分别是班上尉、卜上尉、韦上尉)受命训练一架装备智能计算机系统、具有超强学习能力的无人战机“埃迪”(EDI)。不想在一次返航中,“埃迪”被雷电击中,里面的智能神经“任督二脉”被打通,从而拥有自主写程序——也就是“人类智能”的能力,一部完美的空中“杀人机器”诞生了。于是,那3个“超级飞行员”便开始担负起了控制“埃迪”、避免人类遭受灾难的“伟大任务”,最后,“埃迪”不仅听人劝,而且为掩护战友而“壮烈牺牲”,成为好莱坞塑造的又一个美式英雄……
  当然,里面少不了极具诱惑力的军人业余生活、男女主人公欲言又止的爱情等变奏甜点。我们看到,政客、权斗、阴谋、美女、高科技、人工智能、战争、人性、反恐等多重线索在影片中再一次哲学而混乱地揉在一起,酷似所有好莱坞大片通用的桥段。好莱坞导演编剧们的“美式谜语”的谜面一向如同“霰弹枪”,扳机一扣,霰弹中总有一粒能击中你思想的神经。当然,那些关于迫降、航母生活、导弹发射、高空逃生等细部的纪录片式的写实风格,又总是有血有肉稳稳地托着那些非常傻的情节和非常炫的动作。简单的身体,华丽的外衣——好莱坞大片通常都是这样,关键是,巨资打造的究竟是怎样的梦想和灵魂。
  
  “埃迪”或“鹰爪”:一个梦想的双重奏
  
  据说,《绝密飞行》在拍摄时得到了美国军方的大力支持。美国海军不仅把“林肯”号航母借给摄制组,还抽调专家组成“海军智囊团”为影片把关。这部影片为何吸引了五角大楼?好莱坞设计的未来战机附身的又是怎样的梦想?
  在影片里首先亮相的未来战机是“鹰爪”,它和F-15“鹰”、F/A-22“猛禽”一样,是美国战斗机家族里的嫡亲兄弟。这架好莱坞花费1.3亿美元打造的未来“鹰爪”长着一个鸭子模样的脑袋,与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设计的未来隐身轰炸机似乎颇有渊源。诺·格公司是美国制造轰炸机的翘楚。新世纪之初,它给五角大楼提供了好几种未来隐身轰炸机的设计方案,“鸭脑袋”就是其中之一。据说这个“鸭脑袋”和曾被炒得火热的“未来高超声速打击轰炸机”(FSA)一样,能以最高14倍声速在大气层外飞行,在3个小时内抵达全球任何地点……《简氏防务周刊》还专门刊发了“鸭脑袋”的电脑合成照片,好莱坞的“鹰爪”长得和它一模一样。
  


  不能不承认,“鸭脑袋”体现了一种鲜活大胆的想象力,也为未来战机的发展描绘了一个技术发展方向。只可惜“鸭脑袋”在设计上遇到了自相矛盾的难题——想飞得快就要牺牲隐身性能,最隐 身的设计也是最慢的。到目前为止,诺·格公司还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因此也没能拿到五角大楼的拨款。“鸭脑袋”只在设计师的电脑里做了个飞翔的梦,就被卖给好莱坞赚钱去了。
  《绝密飞行》中有一个精彩的片段:在与俄罗斯“苏-37”战机格斗时,“鹰爪”突出怪招,利用前掠翼超强的机动性能,一个高难度的侧翻闪过“苏-37”,随后一串炮弹猛扑上去,把对手打得凌空开花……事实上,细心的影迷很快发现,“鹰爪”在飞行时,两个机翼的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当“鹰爪”高速前进时,机翼向后,与“鸭脑袋”后的鸭翼并拢成三角形,样子很像F-14;空中格斗时,“鹰爪”的机翼又变成前掠翼形,摇身一变成了“苏-47”“金雕”;当“鹰爪”低空突防、准备用精确制导武器打击地面目标时,机翼变得与机身垂直,以保持飞机的低速稳定性,样子又变成了F-111。可惜的是,善变的“鹰爪”也只是好莱坞的幻想。美国的军机设计师曾经尝试过把它变成现实,但没能成功。
  


  如果说怪模怪样的“鹰爪”是由失败的梦想拼凑起来的“杂拌儿”,那么影片中的无人驾驶战斗机“埃迪”就是最有前途的未来战机“明星”。有趣的是,被影片中的人类飞行员戏称为“整个是一包芯片”的“埃迪”居然赢得了观众的宠爱。影片设计了不少细节来突出“埃迪”的超人性能。在执行“恐怖之夏”计划、袭击恐怖分子藏身的大楼时,人类飞行员都认为导弹威力不够,不能穿透40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大楼。但“埃迪”却指出,若以3倍音速垂直俯冲投弹,导弹就能借助俯冲的力量穿透大楼。如果让人类飞行员来完成这个动作,拉起时的大过载会使飞行员眼球出血、陷入昏厥,导致战机失控,因此美国在设计F-16操纵程序时,干脆禁止电脑执行飞行员的这种危险动作。所谓影片中韦上尉的主动请缨,纯属老美的一贯自恋。除此之外,“埃迪”的大脑里装的是量子级的计算机,计算速度要比现在的超级计算机快一万倍以上。而且,影片还赋予了它人类的智慧。“埃迪”失控后,军方关闭了空中加油站的输油阀门,不给它加油。但“埃迪”思考片刻,竟然用机炮打断输油管,而后将自己的受油口对接上去!
  还有呢,影片中“埃迪”配合“鹰爪”夜袭恐怖分子的场景让人不由得想起阿富汗的战例:美军“捕食者”无人机从4000米高的夜空拍下地面行人的体型轮廓,通过卫星传回美国,经过甄别,判断可能是“塔利班”高级官员。而后在F-15战斗机火力攻击和无人机自带激光制导导弹补射下,“塔利班”高官阿提夫当场毙命。这一战例震惊世界。而影片里的“埃迪”比现实中的“捕食者”强大许多。它能在8000米的高空看清人的面孔,拍下照片进行甄别,甚至还 能监听到目标说话,进行声音、视网膜、指纹比对……影片似乎在提醒人们:几乎无所不能的无人战斗机已经走进了战场。而这样的广告效应或许正是《绝密飞行》吸引五角大楼不惜血本给予大力支持的原因所在。不仅如此,虚拟的空中加油站,4马赫的飞行速度……毋宁说是美国武力的另一种完美展示、炫耀和威慑。
  于是,当观众们津津有味地欣赏影片、感叹美国未来战斗机的威力并大呼过瘾,并和影片中的女上尉一起问“未来是‘埃迪’的时代?”时,经由这个“埃迪”,一部由好莱坞和五角大楼共同演奏的未来战机梦想曲,在全世界的影院里袅袅回响。然而,只要稍稍读一些美国大兵在伊拉克的遭遇和他们的所作所为,就会知道,这仅仅是梦想而已。
  
  感性的机器,理性的人
  
  《机械公敌》中桑尼纯净、智慧的面庞还未消逝,“埃迪”就带着天真和稚气占据了人们的视野。与桑尼相比,“埃迪”其貌不扬,初一登场看着还挺恐怖——两盏航灯撕开海面的暗夜,像幽灵的双眼。这与它的职业挺相符,毕竟它是一台杀人机器,它的美丽就在于它冷酷的杀气。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埃迪”的口吻、语调、音质被导演特意处理成那种懵懂的童音,于是,一旦它懂得后悔、学会友爱后,观众们便彻底原谅了它,仿佛它从没有引爆核弹伤害过那么多无辜的百姓,而只是一个聪明而调皮的孩子。甚至“埃迪”最后义无反顾的一声“Goodbye”,都让那么多观众热泪盈眶。就这样,就像以前的007,“埃迪”这个完美而感性的智能机器彻底俘获了人们的心。
  


  相反,无论是有点小幽默,动辄喜欢拿质数说事,疯吧、泡妞、连做功课都把篮球玩得帅帅的黑人卜上尉,还是那个屁股在椅子上随着音乐节奏揉动的女上尉,抑或是喜欢冒险和臭屁、喜欢说“战争不是电玩游戏”之类警语的班上尉,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训练有素的理性的化身。只需看看亨利与“埃迪”在绚丽的追击中展开的那段空中谈心,或者亨利对于美女韦上尉前途的分析和价值判断,再或者韦上尉高空逃生时的情况处理,便会知道,人类远比机器更容易被操纵,或者是创造性地服从,哪怕是盲从式的迷失。不错,人类比机器有感情和欲望,所以人类便永远比机器多了一个被控制的按钮。人类有自主智慧,所以,人类比机器更懂得世界上男人们乐此不疲的政治、权斗、冒险、阴谋等乏味的理性游戏。
  片中那段休假情节,固然是导演为了展示美丽的泰国风光,但是否通过“埃迪”的不在场、战斗机的不在场,借机映射人与机器不同的一面?或者表达军人原本就有机器和人的两面子意味深长的是,最后,飞行队长班上尉用理性驯服了感性的“埃迪”,人与机器合而为一,最终感性的埃迪和别人同归于尽,两位理性而彼此相爱的男女平安归来,继续说着关于质数的谜语;而另一些罪恶的神话却在这些炫目的声光中被那些观影的感性目光所忽视。
  
  别人领空上的英雄神话
  
  “我的字典里没有‘作弊’两个字。”一心想成功的康上校说。康是一个典型的美国镜像,这句话毋宁说是美国的独白。尽管康上校最后用自杀的枪声企图证明军人和政客的不同,但枪声恰恰证明了他宁可死也不愿意承认自己作弊的无赖心态。所谓军人和政客之不同,纯粹是一个典型美式谜语的花样谜面。它的目的就是要把人们的视线局限在政客和军人身上,把一切都指向权力和阴谋,美国式的价值观再一次在掩护中得以撇清。
  


  所谓要不要摧毁核目标的争论,纯粹是好莱坞导演惯设的一个道德局。看啊,当“埃迪”,一个机器擅自发射武器、引发核爆、伤及平民后,三个美国飞行员旋即也投入了战斗——他们的理由是对“埃迪”所谓的营救,全然忘记了他们刚才还信誓旦旦说一些什么大义凛然的话,更忘记了这是在别人的领空。这时候,他们嘴里的道德和价值观占了上风,但并不妨碍他们继续动用武力。终于,一切道德的诘难被聪明的美国人煞费苦心地巧妙推给了一个操着孩子口吻的机器。反正核目标摧毁了,所谓普世价值观的态也表了——既赢得喝彩,又达到了目的——这样,美国的价值观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了。
  之后,在俄国领空的打斗,也成为合情合理地制止不听话的“埃迪”,以免引发世界战争的必然过程。但一个以避免战争为理由的打斗,并不妨碍他们在别国的领空上击毁别人的战机。于是在自己心满意足的同时,还让全球的观众们喊着过瘾。多好的谜语啊。
  更有意思的是“埃迪”被闪电击中后,具有了人类的智能,却绝对“政治正确”;虽然有些小毛病(007比他多多了),但绝不出卖自己国家利益,受伤了也不让高科技落到别人手里。多么爱国。难怪有影友称这个“埃迪”是一架全心全意为老美服务的飞机。还有,在影片中朝鲜的国土上,无论是帅哥、美女,还是埃迪,无一不打完最后一发子弹,把所谓英雄本色显尽。特别是最后“埃迪”的一声Goodbye,把人心赢得的同时,也让人们忘记这是在别人的领土上。
  值得关注的是,影片中版图以地图形式的多次出现,隐含了美国对世界秩序的定义和认定。色调的冷暖处理也无一不与老美的价值观相熨贴。就这样,在震撼、流泪或者欢笑中,我们的感官跟着美国飞行员来了一次潇洒的无国界飞行。最后,当人家的牧师在甲板上为牺牲的亨利上尉祷告,愿他“安详地沐浴在上帝的圣光中……”时,人们好像早已忘记那些在别国领空、领土上发生的战争故事和消失的生命。
  当然,我们会记得,那个懂一点质数的亨利上尉,边和美女走在美丽的原野上边说的那番话:“在地上和在空中看东西真不一样。”美国看世界向来有地上和天上的两种感觉。这是美式谜语的非常罪。多么煽情的恶。
其他文献
从J—7、J—7M、“佩刀Ⅱ”到Super—7(“超7”)、JF—17/FC—1(“枭龙”),这些名字的更替,不仅是留在我国军机发展岁月里的故事,更反映了我国军贸事业营销观念上的转变。从“机头”进气道到“蚌”式进气道、从“传统的三片式风挡”到“玻璃座舱”,这些不仅是我国应用航空先进技术的见证,更促进了我国武器研制者在武器设计观念上的转变。
期刊
在穆斯林世界,巴基斯坦空军被赞誉为“不可战胜的神鹰”,赫赫战功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近年来,空军又成为巴基斯坦国防建设的重点,频繁曝出重大采购项目,就让我们关注一下身边的这支空中劲旅。
期刊
1956年10月8日,在聂荣臻副总理的组织下,我国研制导弹的专门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担任院长,领导开展导弹研究工作。1957年10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联在火箭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新技术协定。根据这一协定,我国争取到苏联的有限援助,从集中力量仿制苏制P-2近程地地导弹(代号1059)、C-75地空导弹(代号543)C-2飞航导弹(代号542)(后改为
期刊
在“枭龙”战机身上,是一连串中国“第一”:第一架以市场和用户需求为牵引,自筹资金进行研发的先进战机;第一架提出并采用“共同投资、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合作模式进行项目管理的型号飞机;第一架在设计中采用了成本目标控制方法,在研制各阶段、各环节都严格实施成本控制的战斗机第一架全面实施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的飞机……装配完整航电系统的“枭龙”04架的成功首飞,为中国航空工业55年发展历史又立下了一座
期刊
阿赫特尔卡反击战  《朱世巍专栏》从本期开始与大家见面。本专栏内容以军事历史为主。具体选题方面,战例将占大部分比重,兼有相关的人物、事件、军队等专题。但凡人类保存和研究历史,主要目的第一是了解自身的根源来历;第二是总结得失,以资在现实中参考。而在军事斗争领域,任何微小的经验都是以鲜血和生命换取,也更具实用价值。能够在这方面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资讯和意见,正是笔者所争取的目标。
期刊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青山白云,群鸥翩飞……这里不是在描写什么滨海旅游景区,也不是度假山庄的宣传广告,而是海军北海舰队某军港的真实写照。近年来,他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未来信息化海战搞建设,胸怀官兵抓服务,打造出现代化、人性化、正规化的战舰后方基地,有力促进了部队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提升。自2000年以来,军港连年被评为海军优秀军港。      设施完善,一
期刊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当局向美国提出的66架F-16C/D型战斗机采购案获得美国五角大楼同意;台空军也已加速完成了采购计划的制定,并送台当局主管部门核准,同时正式编入明年度台当局防务预算。  如果买卖协议最后落实,这将是美国在2001年同意售台“基德”舰、常规潜艇、反潜机等装备后,台湾最大一笔对美军事采购。  整个项目,连同后勤设施,预算总金额超过新台币1200亿。  如获通过,美国将在2011年开始
期刊
秋末,是一个千穗擎实、万果飘香的时节。刚刚在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一展风采的海军北海舰队舰艇部队,又一次以更多的兵力集结到了黄海某训练区,按惯例进行了年度导弹部队实弹射击考核。参加考核的有导弹驱逐舰、护卫舰、潜艇、导弹快艇和岸防导弹部队等多种兵力。考核中新型导弹驱逐舰112和113姊妹舰首次进行了反舰导弹齐射,从不同方位实施攻击、同时击中了100千米以外的目标,显示了新型主战舰艇的协同打击能力。新型潜
期刊
据韩国《东亚日报》现场报道,2005年10月7日下午16时17分,随着低沉而和缓的轰鸣声,2架F-15K战斗轰炸机平稳地停在汉城京畿城南机场。从这一刻起,韩国空军终于通过“从东京到北京”这种作战半径的“三代半”战机实现了自身角色的跨越。在接机仪式现场,韩国国防部长尹光雄兴奋地说:“在大韩民国开国60周年之际,我们的空军也得到了与自己相称的战鹰。对F-15K的到来,我现在能表达的只有一句——太棒了(
期刊
颜新文 廖启荣/摄影报道  8月流火,东海沿海某地天高云淡,海风轻拂而来,卷起层层雪白的浪花,一派安详。殊不知,一场激烈的旨在检验突击“敌”沿海地面目标作战能力的联合实兵演习正悄悄上演。  这天上午10时许,江南某机场,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员健步走向整齐列阵的国产某新型战机,迅捷地跨入座舱。但见已装挂了一枚枚某型火箭弹的数架战机昂首向天,准备对“敌”某陌生目标实施“地毯式”打击,顿时,“火药味”笼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