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对于中国电信业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电信业可以借助国家拉动内需之机加快网络建设,尽快实现3G网络商用,甚至及早尝试全业务运营、发展创新业务,为未来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重组后的资源整合费时费力,一些运营商还面临着严重的客户流失,经济危机对国内的影响可能会陆续在用户增长、利润等方面体现出来,对电信企业的管理和应对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2008年之前,美国、日本、韩国以及亚非地区的CDMA运营商多有宣布转向GSM、WCDMA以及LTE,2008年印度两大CDMA运营商Reliance和Tata开始将旗下CDMA用户大规模转入GSM网,获得CDMA网络的中国电信也在不久前表示会考虑向LTE演进。中国移动在建的TD-SCDMA网已经明确表示会沿着HSPA、TD-LTE的路线发展。而全球主要GSM/WCDMA运营商已经承诺,下一步会采用LTE升级网络。
诸多迹象表明,从技术研发到实际应用,LTE都将成为3G网络统一的演进方向,从而最终实现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2009年电信业仍然会继续建设不同制式的3G网络,但面向LTE的平滑演进能力将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二、全业务运营加快融合步伐
中国的电信重组造就了三家全业务运营商,未来会有力地推动国内电信领域业务融合、网络融合和能力融合的发展,进而丰富整个电信生态系统,这是国内市场现有的竞争格局决定的。
(一)业务融合推动组合营销
国内三大运营商开展全业务运营,首先考虑的是业务融合,将不同种类的业务打包和捆绑销售,就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业务融合,不过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比如用一个号码将手机、固话、宽带帐号、电子邮箱、即时通讯等服务捆绑在一起,给与消费者一定的优惠。
研究表明,通过业务的捆绑能够有效地增加用户的使用量和支出。但是我们也发现,同时提供业务捆绑和独立业务两种方式能取得更好效果,其中涉及到了用户心理方面的因素,这表明业务融合远比人们想像的要复杂。比如向手机用户收费提供一定的数据流量,消费者可能比较慎重;如果允许用户免费浏览网页,但下载歌曲或畅销电子书,需要向内容提供商付费,用户顾虑就会很小,尽管费用里面已经包含了网络流量费。在这种复杂的条件下,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购买意愿、心理价位,以及业务内容和应用偏好等,这是实现高层次业务融合的唯一办法,也是构建全业务运营能力的关键。
(二)网络融合支撑全业务竞争
随着竞争向深入发展,简单的业务融合将很难树立全业务竞争优势,必须考虑络融合。
网络层面的融合是全业务运营的物质基础。目前全业务宽带方案已经能够随时随地无缝地向用户提供高速的电话、电视和互联网等业务接入,而且使用任何设备都能够轻松访问相同内容和服务,是业务融合最便捷的接入方式。IMS则是业务融合创新和提供的平台,能够帮助运营商跨越不同网络之间的障碍,在现有业务基础上推出操作便捷、性能可靠且能够创造利润的具有吸引力的多媒体业务。融合计费是运营商通过提供融和业务取得收入的最佳保障,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用户满意度,改善与业务伙伴的合作。
目前,国内运营商尚未启动全业务宽带的建设,正处于方案设计阶段,尝试将固网、移动网络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测试。IMS则已经被部分运营商接受,实现了固定业务跟互联网应用的融合,或者移动业务与互联网增值业务的的融合。如果运营商决定开展全业务运营,可以在前期完成的平台基础上迅速形成真正的全业务网络,帮助运营商更快推出新业务,同时尽可能节省开支。
(三)产业链融合寻求合作共赢
但鉴于通信产业本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其对GDP做出的贡献相比,已达到极低的水平,2009年在断续深化自身减排的同时,创新的通信应用对整个社会节能降耗的积极影响将引起更高的重视。固定宽带进一步普及和移动宽带的飞快发展,将为诸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虚拟化社会沟通手段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更加有效地减少人们出行次数的增长。
(四)超级互联排解城市发展难题
北京在举办奥运会之后,并没有完全取消车辆的限行办法,引起了国内对城市化发展的忧虑。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最伟大的进程之一,每年有将近2000万的城市化新增人口,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城市化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交通堵塞和城市贫困等等。如果建立起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络,形成一个超级互联城市,让信息流像水、电一样通过高速通道传递到每一个人身边,人们不用再聚集在一起处理事务,那么许多交通、旅行费用和资源都可以节省下来,大大的缓解城市快速发展之后的诸多难题。超级互联城市不会一蹴而就,但是运营商会遵循这个思路逐步完善网络和业务体系,从中挖掘商机,同时也为现代社会长期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2009年对于中国电信业,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电信业可以借助国家拉动内需之机加快网络建设,尽快实现3G网络商用,甚至及早尝试全业务运营、发展创新业务,为未来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重组之后的资源整合费时费力,一些运营商还面临着严重的客户流失,经济危机对国内的影响可能会陆续在用户增长、利润等方面体现出来,对电信企业管理和应对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些都需要在2009年去认真面对。(本刊资料组提供)

在2008年之前,美国、日本、韩国以及亚非地区的CDMA运营商多有宣布转向GSM、WCDMA以及LTE,2008年印度两大CDMA运营商Reliance和Tata开始将旗下CDMA用户大规模转入GSM网,获得CDMA网络的中国电信也在不久前表示会考虑向LTE演进。中国移动在建的TD-SCDMA网已经明确表示会沿着HSPA、TD-LTE的路线发展。而全球主要GSM/WCDMA运营商已经承诺,下一步会采用LTE升级网络。
诸多迹象表明,从技术研发到实际应用,LTE都将成为3G网络统一的演进方向,从而最终实现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2009年电信业仍然会继续建设不同制式的3G网络,但面向LTE的平滑演进能力将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二、全业务运营加快融合步伐
中国的电信重组造就了三家全业务运营商,未来会有力地推动国内电信领域业务融合、网络融合和能力融合的发展,进而丰富整个电信生态系统,这是国内市场现有的竞争格局决定的。
(一)业务融合推动组合营销
国内三大运营商开展全业务运营,首先考虑的是业务融合,将不同种类的业务打包和捆绑销售,就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业务融合,不过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比如用一个号码将手机、固话、宽带帐号、电子邮箱、即时通讯等服务捆绑在一起,给与消费者一定的优惠。
研究表明,通过业务的捆绑能够有效地增加用户的使用量和支出。但是我们也发现,同时提供业务捆绑和独立业务两种方式能取得更好效果,其中涉及到了用户心理方面的因素,这表明业务融合远比人们想像的要复杂。比如向手机用户收费提供一定的数据流量,消费者可能比较慎重;如果允许用户免费浏览网页,但下载歌曲或畅销电子书,需要向内容提供商付费,用户顾虑就会很小,尽管费用里面已经包含了网络流量费。在这种复杂的条件下,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购买意愿、心理价位,以及业务内容和应用偏好等,这是实现高层次业务融合的唯一办法,也是构建全业务运营能力的关键。
(二)网络融合支撑全业务竞争
随着竞争向深入发展,简单的业务融合将很难树立全业务竞争优势,必须考虑络融合。
网络层面的融合是全业务运营的物质基础。目前全业务宽带方案已经能够随时随地无缝地向用户提供高速的电话、电视和互联网等业务接入,而且使用任何设备都能够轻松访问相同内容和服务,是业务融合最便捷的接入方式。IMS则是业务融合创新和提供的平台,能够帮助运营商跨越不同网络之间的障碍,在现有业务基础上推出操作便捷、性能可靠且能够创造利润的具有吸引力的多媒体业务。融合计费是运营商通过提供融和业务取得收入的最佳保障,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用户满意度,改善与业务伙伴的合作。
目前,国内运营商尚未启动全业务宽带的建设,正处于方案设计阶段,尝试将固网、移动网络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测试。IMS则已经被部分运营商接受,实现了固定业务跟互联网应用的融合,或者移动业务与互联网增值业务的的融合。如果运营商决定开展全业务运营,可以在前期完成的平台基础上迅速形成真正的全业务网络,帮助运营商更快推出新业务,同时尽可能节省开支。
(三)产业链融合寻求合作共赢

但鉴于通信产业本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其对GDP做出的贡献相比,已达到极低的水平,2009年在断续深化自身减排的同时,创新的通信应用对整个社会节能降耗的积极影响将引起更高的重视。固定宽带进一步普及和移动宽带的飞快发展,将为诸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虚拟化社会沟通手段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更加有效地减少人们出行次数的增长。
(四)超级互联排解城市发展难题
北京在举办奥运会之后,并没有完全取消车辆的限行办法,引起了国内对城市化发展的忧虑。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最伟大的进程之一,每年有将近2000万的城市化新增人口,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城市化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交通堵塞和城市贫困等等。如果建立起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络,形成一个超级互联城市,让信息流像水、电一样通过高速通道传递到每一个人身边,人们不用再聚集在一起处理事务,那么许多交通、旅行费用和资源都可以节省下来,大大的缓解城市快速发展之后的诸多难题。超级互联城市不会一蹴而就,但是运营商会遵循这个思路逐步完善网络和业务体系,从中挖掘商机,同时也为现代社会长期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2009年对于中国电信业,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电信业可以借助国家拉动内需之机加快网络建设,尽快实现3G网络商用,甚至及早尝试全业务运营、发展创新业务,为未来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重组之后的资源整合费时费力,一些运营商还面临着严重的客户流失,经济危机对国内的影响可能会陆续在用户增长、利润等方面体现出来,对电信企业管理和应对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些都需要在2009年去认真面对。(本刊资料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