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心理协调技巧初探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i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速度和质量与其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而又积极的学习态度、愉快的情绪、师生间的情感,是教与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师除了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环节等方面精心设计和处理外,还应讲究与学生心理协调的艺术,从而创设一个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一、心理协调的概念及其作用。
  
  所谓师生间的心理协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关系上融洽、和谐的程度。教师与学生心理上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当教师与学生心理协调时,师生在心理上的相容性就大,就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与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反之,其心理相容性就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也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作用,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二、引起师生间心理不协调的因素。
  
  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上的不协调有很多种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感距离和在人际知觉上的偏见。情感距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交流上的差距。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距离的原因,一方面是由学生心理定势造成的。有的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不敢与教师接近,而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另一方面是由教师自身造成的。有的教师有意将自己置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时刻保持尊严与威信,过于严肃,不苟言笑,使学生感到难以接近。这种做法,阻碍了两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有的教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理,对学生冷若冰霜,动辄训斥,致使学生心理上与教师疏远,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与学生心理不协调,势必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充分予以重视,讲究与学生心理协调的艺术。
  
  三、师生间心理协调艺术技巧的实践与探索
  
  师生间心理协调艺术与技巧,不是在书本上所能够学好的,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不懈的实践与探索,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技巧,才能够正确地处理好师生间的协调关系。
  
  1 加强师德修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要协调好师生间的心理关系,首先必须从自身做起,为人师范表,再就是用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当学生对教师的才能非常欣赏,并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佩感和信任感时才愿意与教师接近,并乐于接受其教导。教师应做到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集这两种角色为一身的教师就会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 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所产生的不同动机。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达到协调一致。
  3 正确地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诉求。(1)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具有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积极与懈怠等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不成熟的特点。发展与停滞,优点与过错,前进与反复在所难免。(2)必须认识到,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表现不可能划一,但是这种差异不是消极的、有害的,而是可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一种资源。这样才能在认识上和学生取得一致,使教与学达到统一,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教师不应忽略这一点,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切忌轻易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即使答错了,也不要立即打断,要在学生答完后再予以纠正。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绝大多教学生是具有学习的积极性的,心理动机是想学好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动机与效果没有达到一致。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出症结所在,制定解决的办法,使教学与情绪有机地结合起来。
  4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感情色彩的活动,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可以看作是教学移情的结果。教师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充满爱心,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积极的感情投入,发自内心深处地真诚平等地尊重学生,摒弃专制或放任的教育态度,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上接近、相容的民主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工作,这样就能打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心理交往的渠道,形成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课堂的心理气氛。课堂上的这种“美妙的和谐”,将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5 注重师生间的角色互换。师生间在心理上的角色互换也有助于促进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和认识上的交流。教师应经常回味自己做学生时的心态,让学生进行“假如我是教师”的设想。通过这样的心理换位,达到共感认知,协调一致。
  综上所述,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达到协调一致,师生双方产生活泼、愉快的情感交流,教师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气氛包围下成功地进行教学,学生在心理稳定,信心十足的心态下不断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教师与学生心理协调的艺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
其他文献
在《逍遥游》篇,庄子记述的思想家有:宋荣子、列子、许由、接舆和惠子。庄子对许由和接舆这类人物的态度是完全肯定的,赞美他们不愿“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所以能够“物莫之伤”。对宋荣子和列子,庄子一方面赞赏他们对世俗名利的超脱,但是另一方面又觉得他们修养不够,“犹有所待者也”。而对身为魏国国相的惠子,庄子则是完全否定的,讽刺他“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对这些思想家的评判,让我们看到了学术思想间的背景关系和渊
期刊
【摘要】当前“亚健康”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机能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本文从“亚健康”患者心血管系统机能的群体表现、成因以及有氧运动的特点、功能等方面入手,阐述有氧运动对“亚健康”患者心血管系统的良好影响。  【关键词】有氧运动;亚健康患者;心血管系统;影响;监控    1.引言  目前虽说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比以往富裕了,但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却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的
期刊
古代处决犯人时一般都是“秋后问斩”,这有什么说道吗?为什么不在其他的季节执行死刑呢?  古代执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节,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因此执行死刑也是选在肃杀的季节里,认为万物都在这个季节面临死亡,所以处死犯人也是顺应了天意。  到汉朝时,将死刑的执行以及重要的诉讼
期刊
每一片广场都有个性语言,犹如它所在的城市。  广场的存在是先于城市的。草莱初开的人们在这里聚散、汲饮、交易、祭祀,寻求最原始的生存状态,无数双赤脚来来往往,便踩出了一片空地。当人们依照自己的意愿将它拓展或限定,传播风俗,确立标志,并将它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结点时,广场就开始形成独特的形与神。  叩访一片广场,好像叩访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当我站在柏林的纪念教堂广场,默默打量眼前的奇特景象,心里就
期刊
“功能文体学”是“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简称,特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文体学派。它强调文体风格的形式与说话者或作者在使用语言时想要实现的功能有关。    一、引言    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种元功能,分别是概念、人际和谋篇功能。这三种功能组成三种意义资源,讲话者在讲话过程中要根据情景语境从这三种资源的系统中做出选择。将文体研究扩展到概念功能这一领域有利于揭示小说人物生存活动的性质和观察世界的特
期刊
在近代的80余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思想文化的演进而言,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呈现出古今贯通、中西汇聚的历史特色。以洪仁玕、康有为和孙中山为代表的社会福利思想各领风骚。至今人们在探讨社会福利时,仍然使用“仁政”、“大同”等术语。因此,在笔者看来对他们的福利思想进行解读是十分必要的。    一、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    (一)国内依据  所谓社会福利,指政府、社会团体等为
期刊
前不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西宁晚报》发表的一篇介绍青海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敦煌经卷的文章。这篇短文不仅使我又一次认识了此宝的珍贵价值,同时,我所知道的侯国柱先生当年护宝献宝的艰辛经历也再一次浮现在眼前。  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日。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党的方针政策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各种冤假错案开始得到平反昭雪,人们的思想、工作、生
期刊
一是卫生。握手可传播某细菌病毒。握手时双方中如有一方的手沾泥带水,也会给另一方带来不舒服。而中国的作揖,施受双方完全没有身体接触,即便到传染病医院去慰问一大群病人,回家后也无须急匆匆先去卫生间洗手。  二是省时。当代人的交际繁多,假如一个人会见十多位客人,与每位都握一次手,便要握得很耐心。假如十多个人同时会见十多位客人,那更要握上好一阵工夫。既然说时间就是金钱,为何不用作揖这种方式来惜金?一拱手,
期刊
琉璃是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过高温烧焙后而成。因为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原因,琉璃十分珍贵,往往只出现在宫殿、宗庙和寺庙等神圣的场所。琉璃的最主要特征是其美丽的色彩,这些色彩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长期的历史积淀,使得琉璃和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都相暗合。    琉璃概况    中国最早的琉璃是战国时期的铅钡玻璃,距今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这在“西施泪”的传说中可以得到佐证。不过,琉璃一词最早却见于西汉时期桓宽的《
期刊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因为在题材上的相似性,常被研究者用以比较。有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称作是西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当然也有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其实,由于两个文本在诞生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同,渗透在其中的东西文化观念有着极大的差异,尤其是和情节紧密相连的爱情观更具代表性。通过两者异同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    一、热情似火和沉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