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生活化方法初探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ia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能够很好地为实际生活而服务。数学知识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入手,真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修改,现在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和实例,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来发现和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中培养积极主动地利用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对一些生活现象的分析,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经验中挖掘出数学素材和归纳整理成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师也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多样化的素材,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实例为切入点,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到数学知识的海洋之中,丰富数学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保证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情趣,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用语需要生活化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过程都需要用语言来完成,数学教育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教育传授相关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在传授着数学语言知识。众所周知,对于同样一节数学知识来说,不同教师进行讲解和传授就会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会截然不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组织及表达水平的不同。尤其是在传授枯燥、乏味、抽象性强的数学知识时,学生在学习这样缺乏“活力”的数学知识时就会比较难以接受和理解,如果教师这时候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天赋和高素质的语言艺术把这些不能够吸引学生眼球,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数学知识通过自己漂亮的描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然后用婉转优美的语言牵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组织和带领下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其中,教师语言应用不能够太专业化和术语化,要用生活化的语言和语调来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才会让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愿意听,能够主动地服从及跟从教师的语言指示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
  例如在学习“折扣”这节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我们学校需要9钢笔,钢笔每支原价是35元,但是文具店有优惠活动,如果购买10支或是10支以上就会给予优惠,其优惠方法时按原价额百分之八十出售。请问学校应该怎么购买呢?请同学们帮助教师寻找到一种合适的购买方案。”教师用这样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描述来吸引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方法肯定会有很多种,教师这时趁着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性还很高就引导学生一起来探索这种打折扣出售的数学计算方法,具体了解一些商家经常运用的打折促销是如何进行正确的数学运算的。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十分高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都能够竞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生充分了解打折这种手段对自己购买东西的益处之后,教师再请学生说说他们生活中见到过的这种促销活动有哪些。这样教师就运用了比较生活化的语言带领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将数学知识学到了手,也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用生活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相接近,便会自觉地接受和理解知识,而且能够较准确地得到记忆。并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瞬时就会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这条研究结论,在进行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生活情境的再现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在生活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犹如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一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主动积极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在教师精心营造的生活氛围中学习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包含知识的丰富性,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强大应用价值,从而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重视生活现象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如“鸡兔同笼”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帮助老奶奶来解决问题。在农村生活中各家各户都会养殖一些家禽,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将家庭养殖氛围营造出来,然后用技术手段制作一些中间看不到的只能看到头和脚的特殊笼子,有一位老奶奶在给这些小动物喂食时突然犯了愁,只能够数出头数和脚数,如何知道具体养了几只兔和几只鸡呢?有爱心的小朋友肯定都特别想帮助老奶奶解决问题。这时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为了帮助奶奶解决问题,学生都迫不及待地主动学习和思考这样问题的解决方法,兴趣就得到了很好的激发,也有了足够的学习动力。这时教师再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得到解决问题切实有效的方法,学生便会很快地接受和理解,并且能够马上进行应用。
  三、以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小学数学知识在教材中呈现的大都比较抽象化和理想化,学生凭借自己较少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和理解教材中比较标准化的数学模型就会显得有些牵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用生活实际例子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知识推动下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大价值,了解生活中不能缺少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也一定来源于生活,从而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视。
  四、利用数学知识更好地为实际生活服务
  数学知识学习及掌握之后最大的价值就是为生活服务。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应用,随时都可以找到生活中的原型。教师在让学生学到所有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之后要教学生将知识在运用到生活之中,能够让学生用数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数学观察物体的角度去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如学过图形面积之后,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测量算出自己房间或是教室的面积;学完对人民币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购物;学完解决问题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和整理出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后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将其解决。
  总之,数学教学即是生活实际,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也要应用实际生活更好地探索数学知识,真正理解数学,掌握和应用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责编 高伟)
其他文献
全能区域非特异性的胚胎干细胞是研究成体不同脑区控制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十分有力的工具。胚胎干细胞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成体脑后可分化为功能性神经元,但是未分化的胚胎干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应用数学于生活中。教师应挖掘教材,适时渗透于生活中,使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强化感知。  关键词:应用数学 实效化 情景化 适时渗透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谈几点
为推进中间业务快速增长.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农行白云支行以三大举措促进中间业务快速发展。取得一定成效,截至11月30日,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961万元,完成计划任务的93.4%,比同期增长865
【正】 李福林烈士,原名公道轸,又名崔东范。1907年5月21日生于朝鲜咸镜北道稳城郡一个贫农家里。七岁入村私塾读书,因家境贫苦,只念四年书。 李福林十一岁时,其家庭因逐年负
岁月的车轮虽然驶过了数十个轮回,可那“羊八井”的枪声却始终难以忘怀。那是我入伍的第二年,我所在的部队驻地——拉萨,离“羊八井”90公里。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更要关注学生的技能与能力,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那么新课标下教师应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这与传统的数学教学又有哪些区别呢?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体现创新性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
本研究通过建立高脂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模型,进行水迷宫实验和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功率谱分析,探讨脑损伤前后大鼠学习记忆的变化及缺血对自主神经的影响。23
摘要:几千年来,我们的教师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指导,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小学教育在传承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一种单向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小就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在课堂上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启发教学,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更高效地完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关
本文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法,观察正常大鼠和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损毁黑质致密部大鼠杏仁基底外侧核(basolateral nucleus,BL)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以及体循
采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研究酮色林对表达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上的野生型和Y652突变型人类ether-a-go-go相关基因(human ether-a-go-go-related gene,HERG)钾通道的阻断效应,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