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格局下地方党报时评的几个转型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csyangc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是舆论引导的主力军。即使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强势来袭的“新传播”时代,新闻评论所具备的优势和所承担的责任一样不可小觑。新闻同质化的洪流中,时评作为新闻评论的主要体裁之一,因其鲜活的话题选择、活泼的语言风格、犀利的观点辩驳、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欢迎,其水平的高下也成为决定媒体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大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作为一个地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地方党报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可比的权威、深度和地缘接近性等优势,因而地方党报时评的出现不仅让党报能满足读者希望获知“是什么”,也填补了读者希望获知“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认知空白。时评可以就某一新闻事件提供更理性、更深入、更专业的解读。特别是新常态下,发展去模式化、城市社会化、市民公民化,甚而是价值观念的理性化,都是每一个地区蜕变为现代化城市的善治之举。而这一切需要党报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向“新常态”并轨,不仅反映在经济运行状态的变化上,更是伴随着思想认识、意识形态的全面转型。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传播格局的新业态都对党报的时评写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地方党报的时评写作必须在议题设置、内容选择、传播形式等方面实现转型,从而调动起各个层面、各个方面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积蓄潜力、释放活力。
  一、要树正气
  纵观我国新闻史,新闻评论作为报纸的“旗帜”和“喉舌”,在社会发展的跌宕起伏中,总能凝识凝心、聚信聚力,引导大众构建统一有序的社会秩序。
  党报首先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其刊发的时评,只有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准确地作出理性分析并传递正能量的思想,方能真正起到“上通下达”的桥梁作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才能体现出其公信力与权威性。在微传播和泛媒体异军突起的时代,海量信息泥沙俱下常常让受众六神无主、无从选择,党报的时评既要回应期待、服务读者、方便阅读,还要始终秉持传递党心民意、建构理性思想、凝聚社会共识的文化气场,为社会树正气。诚信建设、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都少不了这一“精神引擎”。
  因此,以时评的转型为突破口,既可以全面增强纸媒的传播效应,也可以重塑党报舆论引导力的权威地位。特别是经济社会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面对一些实践藩篱和思想壁垒,时评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及时发声,对当前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进行分析解读,对一些影响社会稳定大局的热点问题进行评论监督。例如,《鄂尔多斯日报》汉文报针对新常态、从严治党、苏木乡镇干部如何开展基层工作等热点内容,刊发了《观念·实践》《担当·担责》《受权必担责 担责当有为》等多个系列时评,充分发挥亮剑、举旗作用,帮助干部群众认清是非界限、厘清模糊观念,化正气为力量,不断增强地方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化新常态为结构的“新优态”、发展的“好状态”、利民的“大富态”,开创地方转型发展的新局面。
  二、要接地气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全面开展,不少传统媒体改变了“面孔”,调整了“文风”的基调,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合老百姓的“口味”。一些党报在时评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创新,比如《鄂尔多斯日报》开设了“鄂尔多斯时评”专栏,一大批有见解、有新意的时评文章亮相,这些力作既叫好又叫座。
  时评要接地气,就是要结合地区实际,实现内容和形式“本土化”和“平民化”。其实,平民视角与关注中心工作并不矛盾。从一个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乃至党的建设领域,总能找到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的碰撞点。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通过时评的解疑释惑、析事明理,为广大干部群众指明方向,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增强改革发展的自觉性、坚定性。同时,也要发挥舆论监督职能框架下针砭时弊、除恶扬善的正能量,要以理性辩证的态度对一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现象展开有的放矢的抨击,并进行合理引导,切不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相比于网络评论的灵动活泼,阳春白雪式的党报时评往往表现得语言枯燥、格式死板,传播效果差,这些短板在“分众化”时代表现的尤为明显,成为时评与大众话语建立传播通道的一大屏障。因此,新传播特征下的党报时评,要注重选题呈现和表达形式上贴近百姓的生产生活、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但接地气不等同于媚俗或庸俗,现在有一些时评的目的是为了“完任务”,缺少了文字的美感,缺少了文体的变化,成了“新八股”。党报时评要掐好一个“度”,选题的重心必须区别于都市类报纸,既要追求话题的新鲜感,又不能陷于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猎奇,特别是不能哗众取宠地采用一些“标题党”的写作手段。以观点取胜的硬性要求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减语言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样的观点以美的语言呈现出来,不仅能让受众“悦读”,更能有效进入受众的头脑,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比如,在鄂尔多斯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过程中,《鄂尔多斯日报》刊发了《文明要从“家”开始》《文明不能是个“名儿”》等一系列时评文章,用活泼的语言、多样的形式、新颖的标题引导每个市民都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弘扬“文明惠及你我他,创建文明靠大家”的奉献精神,变“要我创建”为“我要创建”,为之后文明城市的成功创建夯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三、要聚人气
  在新媒体一路狂飙的当下,新闻业的竞争已进入以观点取胜的“微众”时代,时评已然成为拉升传统媒体竞争要素的先锋队。但在党报时评受出版周期掣肘不变的同时,而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网络评论正利用快速度、大容量、平民化、交互性的优势对报纸时评形成强烈的冲击。党报时评在某些方面使用“拿来主义”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发挥报纸时评权威性的优势,以品牌聚人气。
  在社会思潮复杂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今天,从媒体的社会责任角度讲,为社会的良性发展助一臂之力,是党报时评的本职。但要让读者在众多的媒体中成为党报时评的忠实粉丝,并不能一蹴而就。首先,党报时评要对照中央要求、对应群众期盼,在话题选择、价值判断、分析角度等多个维度形成自己的评判方法和标准。有了精准的取向定位,方能变传统传播方式上的“大漫灌”为新型的“小滴灌”,通过独特视角、独立思考、独到见解来引导大众建立正能量的价值体系,这是为党报时评树立品牌的必经之道。
  同时,作为地方报纸,地方党报的时评要更多地关注本地话题,对当地读者形成一个强大磁场。此外,还要善于将外地新闻本土化,在外地新闻事件与本地实际之间找到契合点,在一系列的对比反思与自省中展开评述,用“1+1>2”的叠加效应来提升观点的针对性和影响力。
  需要注意的是,党报时评要聚人气、树品牌,决不能丢失了党性原则,绝不可以为了提高关注度,随意吹毛求疵或一哄而上,抡起批评的大棒。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频发,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在某些不明真相的新媒体的炒作下,被快速传播,形成社会的“负气场”。这时,地方党报的时评要发挥“减压阀”的作用,及时说明真相,反映群众意见、呼声,引导百姓寻找合理诉求的渠道,缓解群众不满、稳定公众情绪。因为,党报时评的最终落脚点是解决问题,主基调应该是积极有为、理性、建设性的。在监督相关方面,使其不回避、不懈怠、不畏难,真正看出问题、找到短板、寻找对策,为地方的和谐发展孕育新势能、释放新动能。
  “新传播”格局是一把双刃剑,地方党报时评如何避开新媒体的同质化、娱乐化倾向,汲取其平民化视角、对等化交流等优点,在媒体群和读者群中都能重新“抢滩登陆”,是一个相当大的课题,还需媒体人思索、开拓。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日报社)
  编辑:邰山虎
其他文献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是基于对英语小说《被抹去的男孩》(Boy Erased)第二部分第4—7章节英翻汉实践而完成的。Boy Erased是《纽约时报》最畅销的回忆录,由加拉德·康利(Gardner
本文以兰州地铁不同站点的黄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室内动三轴试验、扫描电镜试验、直剪试验及颗粒流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兰州地铁不同站点黄土的动力特性和微观特征,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原理计算了黄土微观结构参数与动力特性参数之间的关联度值;通过颗粒流数值软件PFC建立数值直剪试验模型,从细观层面揭示了黄土体的宏观动力特性机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针对兰州地铁黄土力学性能的复杂性,通过选取8个站点的
巧妙糅合竹编、染纸、版画、剪纸、彩绘诸般手法制作的“七娘妈亭”,足以代表台湾民间俗信“七夕”必备的纸糊彩亭,成为极富地方特色的民艺杰作。昔年店肆百家争鸣,司阜推陈出新
面对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自媒体的快速传播,民间、网络舆论快速登场,给主流舆论场造成很大冲击。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 把握形势、适应变化,充分巩固广播电视媒体主流传播优势,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提高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抓好主流舆论,要突出主线,提升媒体传播力  深化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十八届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正】谣言一:距今2400多年的雅典瘟疫,最初只是小范围内爆发,有人散布谣言说"城邦的宿敌在蓄水池投药’’,于是人们四处巡游抓间谍,使得病菌扩散。最初谈不上规模、范围极其
互联网的诞生与普及,对传统的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新媒体带来的传播方式日新月异,向社会大众扑面而来,让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由此催生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新媒体会是传统媒体的终结者吗?对传统媒体来讲,现在可谓是“前有追兵、后有虎狼”,如何在这二者围追堵截之中找到突围之路,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依据传媒理论分析,目前的社会是处在分众化与碎片化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正在悄然改变,传统
气象信息的报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一档新闻当中,有关气象的报道总是排在收视率的前列,因此气象报道也就成为各家媒体共同关注、争抢的选题。那么,怎样的气象报道才更适合于人们的了解和接受呢?  一、可视性是电视媒体气象报道成功的关键  虽然现在网络媒体非常发达,但是可视性依然是电视媒体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我们也注意到一个现象,电视媒体比纸媒更加注重对天气变化的报道,主要原因就在于可视性。如何增强天气报
艺术家刘韡的最新一次展览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顺利完成。吸引观众的是这位艺术家对于不同艺术媒介的独特观察、反思、运用和重组构造。艺术家在艺术的领域内,运用跨界的智
北京地铁7号线湾子站一达官营站区间采用矿山法施工,并通过注浆加固措施成功实现暗挖隧道下穿人行天桥。文章简要介绍工程中注浆支护方案选择、后退式深孔灌注双液浆施工方法
建筑采暖和制冷约占我国总能耗的10%以上,且现阶段使用的能源以化石燃料为主,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浅层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可替代大量化石燃料在建筑采暖和制冷中的使用,而摩擦型能源桩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浅层地热能利用形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许多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桩-土界面的温度变化会对能源桩承载特性造成影响。因此,明晰温度作用对能源桩桩-土界面摩擦性状的影响对其推广与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