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今识古”的底线在哪里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3202004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的事能否被后人所知,“居今”能否“识古”?如何“识古”?即历史能否被认知?又以怎样的方式去认知?这是个十分重要的史学命题。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关注过这个问题。不过,答案千差万别,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史学派别。
  后世之所以能了解前人的历史,是因为前人留下了丰富而真实的历史著述。“求真”是古希腊历史学的一个基本底色,也由此开启了西方史学的求真传统,留下了丰富而可资借鉴的史籍。正因为真实的历史被记载,居今识古,就根本不是问题。中国古代史学中有几乎同样的思想,古史完全可以通过丰富而真实的史籍去感知。中国古代对于史籍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史籍正是“居今”得以“识古”的媒介。孔子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孔子的这段话充分说明,可以通过丰富的“文献”,以获知古人之礼仪文物制度,没有文献,就无法获知。司马迁认为《诗》《书》《春秋》等书,皆有“述往事,思来者”的作用,故而他能“通古今之变”。班固特别指出:“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洋洋五十二万言“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就是依凭这许许多多的史籍。刘勰更直接指出:“居今识古,其载籍乎?”因此,丰富的史籍,载录古人真实的历史,给后人探求古史,提供了途径。
  居今识古,意欲何为?“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世间俗语,将古今关系予以明确的说明。杜佑强调历史撰述的主要目的是“详古今之要,酌时宜可行”,尽管可以“识古”“探古”“志古”,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切合时宜,为当下服务。唐太宗指出“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以为鉴戒。王夫之解释《资治通鉴》时,非常明确地点出“识古”的目的,乃明“君道”,习“国是”、察“民情”、知“边防”、识“臣节”等。这也是古代中国史学家强调的史学须经世致用,为当下服务。
  西方史家从另一角度对于这个问题也给予了关注,他们认为史家关注历史,实际与当下密不可分。英国史学家弗里曼说过,“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很鲜明地揭示现实政治与古代历史的辩证关系。英国历史学家卡尔亦言:“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相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历史学家因为现实问题,回眸历史,从中找寻着所研究的问题。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更明白地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历史研究是基于当前生活的兴趣和利益,是史家为了解决当时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历史的当代性,不是某一类历史的特征,而是一切历史的内在特征。
  当今后现代史学关照之下,对这个问题竟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回答。在后现代史学家看来,所谓的历史研究,只是文本的研究与建构,即如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所说:“文本之外,空无一物。”英国后现代史家凯斯·詹京斯说:“历史可说是一种语言的虚构物,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在这种话语体系之下,“居今”自然无法“识古”,因为其切断了文本与历史的内在联系,看不到史籍与历史之间互为依存的逻辑关系。史籍成了文本的建构,历史变得虚无缥缈,无从认知。
  后现代主义史学发生了几个转向。语言学转向将研究的对象放在历史文献的载体,即语言文字之上,揭示语言表述与修辞手法对于历史书写的影响;文本的转向将历史研究变成为文本的研究与建构,可是文本本身的特点与局限成为阻碍认知历史的障碍;符号学的转向使得某些特定的符号成为关注的对象,成为历史研究的“捷径”。这几个转向,或许可以拓宽历史研究的某些层面,但是在几度“转向”之后,历史学却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基本的认知,丢掉了历史研究的主旨。后现代史学关照之下,“居今”岂能“识古”?
  历史学是门开放的学问,常做常新,所以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思潮对它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它之所以能屹立不倒、不断壮大的根本,则是始终坚持对真实历史的探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借鉴后现代史学的视野,拓展历史研究的范畴,但始终应坚信“居今识古”的基本底线,方能把握住主流方向。
  (作者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今,“90后”大学生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研究“90后”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深远的意义。文章阐述了“90后”大学生的特点,初步探索加强“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内容及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90后”大学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
【摘要】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最终是由具体的人来完成的,而领导干部则是中枢与关键力量。领导干部必须切实提升战略思维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决策布署能力、法治反思能力、学习实践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  【关键词】国家治理 领导干部 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领导干部是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没有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提升,就不会有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应坚定不移地遵循城乡互动开放之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国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走阶梯式道路,发达农村地区率先进行试点改革,然后逐步小范围直至全国范围推广,全面实现农村改革成功。  【关键词】城乡互动开放 农村改革 制度突破口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三十多年来的农村改革,逐步打破了城市对农村的“闭合状态”,形成了城市对农村开放的格局
目前SNS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影响有利有弊。文章分析了校园SNS网站的特征.并对依托SNS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运用SNS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知识管理的理论与相关的信息系统逐渐在高校图书馆得到应用。图书馆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组织,实施知识管理,进入知识经济的分工体系,已是大势所趋。文章在分析图书馆知识资产管理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图书馆知识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设计    目前,知识管理的理论与相关的信息系统正在被各种行业广泛开发和使用,关于知识管理的精确概念尚存在部分争议,但是各类科研机构、图
随着教育部26号令规定的过渡期的临近,随着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独立学院的发展进入到关键时期。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独立学院迫切需要建设一支
现代医学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医学科学体系奠基于人文、科学、哲学的基础之上,更加尊重“人”,尊重生命,尊重人的需要。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现代医学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要重建
现代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计算速度快,除了具有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大容量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及强大的通信能力(简称测、控合-装置)。目前在上海110kV及以下中、低压系统中已全面
摘要: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随着新建高职院校的不断增加,在校生数量的不断扩展,社会宏观环境日趋复杂,学生思想特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