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其职业素养有着特殊的要求,即职业行为突出政治导向性、职业技能强调科学创新性、职业意识加强实践应用性、职业道德展现奉献性。当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素养亟待提高,必须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敬业、忠诚和创新等职业意识,通过严格准入制度、建设考评体系和拓宽培训体系等规范职业行为,加强专业技能培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 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赵永进(1973-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河南 郑州 450052)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4-0049-02
在当前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环境下,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政治观,不仅取决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面灌输,而且还取决于是否有一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虽然各高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还存在着诸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数量不足、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等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全面实施,教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显得尤为迫切。”①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提高其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指在其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知能、心理等层面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体现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普通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例如敬业、热爱学生、掌握多种教与学的模式、与其他同事合作等。同时由于思想教育自身特殊的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思想政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其他学科,这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素养体现出更为特殊的标准和要求。
1.职业意识突出政治导向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职业意识的形成必须与认识、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崇高价值联系在一起,而教师自身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所持的坚定态度,则是获得这一认识以及培养职业意识必不可少的依托。对工作的热爱,对党的路线方针的真心拥护,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追求,对真理的无限探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职业意识的根本体现。
2.职业技能强调科学创新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懂得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教学方法。大学生正是通过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外化而来的师德风范来评价教师所讲授理论的可信度的。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在实际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律己做人,身教重于言教,让学生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信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接班人,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更要懂得思想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教师授课中必须着重从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论出发,使学生崇尚真理,并自愿为真理献身。
3.职业行为体现实践应用性。思政课必须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注重改变人的内心世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性,是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又落实于人的发展需求的满足和实现,是一种真正以人为起点和终点的、“为人”的应用性。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具有实践性的教育意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解决其实际问题,稳定学生思想,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进一步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念。同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该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把课程教学的“第一课堂”与学生课外教育活动的“第二课堂”、思政课教学课堂与现实的社会课堂、思政课教学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结合起来。
4.职业道德展现社会奉献性。思政课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改变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既是教育人、引导人的教学活动,又是关心人、帮助人的奉献行为。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计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无私奉献,对学生的大爱无垠和良苦用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也会感染和感动学生。思政课教师在学生中一旦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风范树立起“师长”形象,就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全球化浪潮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下,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偏离了其职业素养的要求。主要表现为:
1.对自己的职业要求认识不清。石书臣指出,受多元化的影响和冲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出现中性化、边缘化和迎合化的倾向。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淡化意识形态的教育,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了纯粹知识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了哲学大讲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变成了历史学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变成了社会学概论和法学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现概论”变成了中国制度史。这就导致学生只是记住了知识性的结论,而缺乏政治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而一个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恰恰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二者缺一不可。
2.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感严重。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它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的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这种知觉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非显著性使得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表现为缺乏事业心和理想追求,无长远目标,对学生不负责任,对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对于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反应冷漠,容易疲劳,情绪烦躁、易怒,无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3.职业观念的创新意识不够,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授课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常常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内容成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翻版。部分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教材内容的再现和重复,没有体现出与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社会实际内容,课堂教学沦为了空洞的说教。还有的教师只是将自己的政治理论知识不加处理地传授给学生,使自己潜力受到限制,无法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4.职业技能即教学方法上的改革自主性不强。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思政课教师必须在教学体系的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必须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探索各种教学方法。例如,随着高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都使用了多媒体设备。这使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远程教学者的角色,教师看不到学生的反应,学生也看不到教师的肢体语言。甚至有些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变成了“放映厅”,在教学中一味迁就取悦学生,在课堂上轮流播放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央视栏目视频。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素养的养成途径
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地位。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职业地位、职业成就和职业收入上来看,仍然属于高校中的较低阶层。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把某些学生信仰危机、品行不端等问题,一味归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不到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教师缺乏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在受到公众信任和支持的氛围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会产生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一个有前途的专业、职业和事业来经营。这就要求国家要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的职业荣誉,在社会上宣传该职业的重要性,从精神和物质层面上充分重视和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的有关政策。要赋予思政课教师真正的职业内容,让思政课教师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既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渠道,同时也是管理学生和教育学生的中坚力量。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专职的思政课教师都要兼任大学生的宿舍导师,这是一种引导教师主动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有效措施。蒋占峰指出,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宜界定在思想理论教育层面。同时,与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学生所在院系、党政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
2.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意识。思政课教师对其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因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有直接影响,也决定着其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所以提高职业素养必须强化职业意识。一是提高敬业意识,通过敬业精神的培育,使思政课教师产生自我效能感,增强对思政课教师职业的忠诚度和认可度;二是培养忠诚意识,强化思政课教师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三是提倡创新意识,提高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和科学性。
3.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行为。首先,严格准入和淘汰制度。从严格选拔教师入手,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其次,规范考核制度。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常出现的课时数、中班教学、经费投入、教师待遇、考核评估、职务评聘、表彰奖励等事项,要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特别需要建立教育教学测评体系。最后,拓宽培训机制。建立和完善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大力开展继续教育,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课学习考察活动,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
4.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与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是紧密相关的,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专业学习和教学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背景,接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再加上他们往往处在实践的第一线,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因此,要利用这些优势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主动、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促使其不断自我反思,并且不断地去吸收和研究与教学相关的知识。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Z]. 2008-09-23.
[参考文献]
[1]石书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四种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2009(1).
[2]蒋占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 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赵永进(1973-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河南 郑州 450052)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4-0049-02
在当前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环境下,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政治观,不仅取决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面灌输,而且还取决于是否有一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虽然各高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还存在着诸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数量不足、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等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全面实施,教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显得尤为迫切。”①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提高其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指在其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知能、心理等层面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体现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普通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例如敬业、热爱学生、掌握多种教与学的模式、与其他同事合作等。同时由于思想教育自身特殊的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思想政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其他学科,这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素养体现出更为特殊的标准和要求。
1.职业意识突出政治导向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职业意识的形成必须与认识、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崇高价值联系在一起,而教师自身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所持的坚定态度,则是获得这一认识以及培养职业意识必不可少的依托。对工作的热爱,对党的路线方针的真心拥护,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追求,对真理的无限探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职业意识的根本体现。
2.职业技能强调科学创新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懂得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教学方法。大学生正是通过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外化而来的师德风范来评价教师所讲授理论的可信度的。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在实际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律己做人,身教重于言教,让学生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信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接班人,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更要懂得思想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教师授课中必须着重从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论出发,使学生崇尚真理,并自愿为真理献身。
3.职业行为体现实践应用性。思政课必须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注重改变人的内心世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性,是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又落实于人的发展需求的满足和实现,是一种真正以人为起点和终点的、“为人”的应用性。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具有实践性的教育意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解决其实际问题,稳定学生思想,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进一步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念。同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该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把课程教学的“第一课堂”与学生课外教育活动的“第二课堂”、思政课教学课堂与现实的社会课堂、思政课教学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结合起来。
4.职业道德展现社会奉献性。思政课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改变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既是教育人、引导人的教学活动,又是关心人、帮助人的奉献行为。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计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无私奉献,对学生的大爱无垠和良苦用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也会感染和感动学生。思政课教师在学生中一旦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风范树立起“师长”形象,就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全球化浪潮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下,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偏离了其职业素养的要求。主要表现为:
1.对自己的职业要求认识不清。石书臣指出,受多元化的影响和冲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出现中性化、边缘化和迎合化的倾向。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淡化意识形态的教育,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了纯粹知识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了哲学大讲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变成了历史学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变成了社会学概论和法学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现概论”变成了中国制度史。这就导致学生只是记住了知识性的结论,而缺乏政治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而一个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恰恰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二者缺一不可。
2.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感严重。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它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的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这种知觉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非显著性使得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表现为缺乏事业心和理想追求,无长远目标,对学生不负责任,对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对于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反应冷漠,容易疲劳,情绪烦躁、易怒,无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3.职业观念的创新意识不够,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授课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常常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内容成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翻版。部分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教材内容的再现和重复,没有体现出与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社会实际内容,课堂教学沦为了空洞的说教。还有的教师只是将自己的政治理论知识不加处理地传授给学生,使自己潜力受到限制,无法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4.职业技能即教学方法上的改革自主性不强。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思政课教师必须在教学体系的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必须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探索各种教学方法。例如,随着高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都使用了多媒体设备。这使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远程教学者的角色,教师看不到学生的反应,学生也看不到教师的肢体语言。甚至有些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变成了“放映厅”,在教学中一味迁就取悦学生,在课堂上轮流播放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央视栏目视频。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素养的养成途径
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地位。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职业地位、职业成就和职业收入上来看,仍然属于高校中的较低阶层。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把某些学生信仰危机、品行不端等问题,一味归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不到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教师缺乏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在受到公众信任和支持的氛围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会产生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一个有前途的专业、职业和事业来经营。这就要求国家要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的职业荣誉,在社会上宣传该职业的重要性,从精神和物质层面上充分重视和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的有关政策。要赋予思政课教师真正的职业内容,让思政课教师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既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渠道,同时也是管理学生和教育学生的中坚力量。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专职的思政课教师都要兼任大学生的宿舍导师,这是一种引导教师主动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有效措施。蒋占峰指出,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宜界定在思想理论教育层面。同时,与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学生所在院系、党政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
2.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意识。思政课教师对其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因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有直接影响,也决定着其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所以提高职业素养必须强化职业意识。一是提高敬业意识,通过敬业精神的培育,使思政课教师产生自我效能感,增强对思政课教师职业的忠诚度和认可度;二是培养忠诚意识,强化思政课教师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三是提倡创新意识,提高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和科学性。
3.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行为。首先,严格准入和淘汰制度。从严格选拔教师入手,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其次,规范考核制度。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常出现的课时数、中班教学、经费投入、教师待遇、考核评估、职务评聘、表彰奖励等事项,要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特别需要建立教育教学测评体系。最后,拓宽培训机制。建立和完善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大力开展继续教育,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课学习考察活动,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
4.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与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是紧密相关的,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专业学习和教学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背景,接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再加上他们往往处在实践的第一线,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因此,要利用这些优势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主动、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促使其不断自我反思,并且不断地去吸收和研究与教学相关的知识。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Z]. 2008-09-23.
[参考文献]
[1]石书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四种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2009(1).
[2]蒋占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