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康:80后财富新贵代表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mm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志康,生于1981年,黑龙江人。2000年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2001年创业,2004年成为百万富翁,2006年身家已逾千万。他执掌的康盛创想(Comsenz)入围美国著名风险投资杂志《Red Herrinq》评选的“2006亚洲百强鹊营企业”。
  
  【迷恋编程的电脑少年】
  
  戴志康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的一个高知家庭,外公是石油业的老专家,父亲是博导。1992年,父亲因工作需要,在家中配备了一台286电脑,小学五年级的戴志康因此比同龄人更早接触到电脑,坐在家里,用程序代码就能实现自己的创意,这让戴志康一开始就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6年,他接触到了在中国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从此沉湎于那个神奇的世界难以自拔。
  戴志康小学时学习成绩非常好,初中开始他全力以赴地投入电脑编程中,成绩直线下滑,老师摇着头说:“这个孩子堕落了,没前途了。”所幸,戴志康的父母很开明,任由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支持他自学电脑,只要不用电脑做坏事或是沉迷于游戏。1996年他连续发表了15篇文章,每篇论文都可以解决一个计算机问题,几千块钱稿费是他的第一笔收入。
  中考前,父亲带他去了一所重点中学,学校里有一个很大的电脑教室,里面全都是586电脑,而戴志康家当时的电脑只是386。如果能在这样的学校里,随着奔腾电脑一起奔腾,这世界该有多么美好!于是戴志康下决心要考进这个学校。当时距离考试还有20多天,他把自己关在家里没日没夜地学习,结果,他以比分数线高一分的成绩进入了那所重点高中。
  2000年,戴志康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通信专业。因为沉迷于电脑编程,他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研究电脑程序上,甚至旷课、不参加考试,学校老师对他很不满。结果可想而知,整个大学4年,他被记3次纪律处分,15门考试没过。处在白眼与非议中的他压力也很大,但他实在放不下手里的电脑程序。2004年,他还是依靠开发的那套“Discuz!”软件打动了老师,勉强获得大学毕业证书。
  
  【研发软件赚得人生第一笔30万】
  
  大二时,戴志康就搬出了学校,在外面找到一间月租300元的房子,每天工作15个小时,开始了3年独居陋室、潜心钻研网络社区的日子。房子破旧,生活拮据,他却一点都感觉不到,像潜心研究的科学家般宁静和充实。没有发财的想法,只是想凭借勤奋,开发出一款优秀的软件,在不久的将来藉此找一份好工作。3年里,他平均每月开销为800元——300元房租、200元吃饭,剩下的是上网和打电话,这是他开创事业的全部资本。
  互联网成了他当时与外界连接的重要通道。在大大小小的网上社区里,戴志康结识了遍及全国各地的同行朋友。他对把陌生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社区极有兴趣。于是,开发了一套能自动生成社区的软件,让不懂技术的人也能管理,让网友们可以“傻瓜式”地建立论坛。他将这套软件命名为“Discuz!”,取自英文单词Discuss(讨论),然后挂在网上,免费给网友们使用,英文名字后面的惊叹号表示他惊异于网络产业的巨大前景。
  事实上,戴志康并没有专业的软件知识,他的知识全部来自网络。网上的资料丰富详实,并且可以跟众高手及时交流,他发现写程序其实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很多东西都能迎刃而解。他之所以做Discuz!这个论坛软件,是因为一个用户安装了这款软件后,它下面又可以有十万,甚至几十万用户。很快就有三十万直接使用他的软件的用户,若它有一千个人的访问量,这个用户数就在三个亿了,庞大的用户是日后事业发展的资源和宝藏。
  对于自己开发的Discuz!戴志康起初没有想到要赚钱,他把软件挂在网上,免费给网友使用。因为是免费的午餐,他很快就有了800多位用户,这些用户不断地给戴志康提出软件的问题,他也不厌其烦地解答,甚至修改程序。
  后来他觉得他的产品在一些关键性的指标上,比如速度、安全、负载能力和人性化方面确实远远超过了同类产品,别人的产品可以收费,他为什么不可以?开始时他定价500元,卖了将近半年,一个客户都没有,他很沮丧。
  吃惯了网络免费午餐的人们,对于收费都有点不乐意,有人开始攻击他的软件,甚至还有人指责他是盗版的。这些打击让他几乎不敢上网,他固执地认为自己开发的软件有价值,还将价格提升到2000元。
  没想到,没过多久一个香港客户在试用“Discuz!”后,觉得这个软件使用方便,但需要进一步定制以符合其要求。本来那个客户找了香港一家公司做,说好付5000元,在一个月内做出来,结果做到一半,那公司的人跑了,于是他们找到了戴志康。戴志康告诉客户,他一周就能做完,而且只收2000元。实际上,他在第五天就交货了,最后香港客户付给他3000元。技术转变成了货币,第一单生意让他信心大增。
  为了升级Discuz!,戴志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钻研,他思考了很久,又请教了一些网友,决定实行软件的授权和服务。2003年2月起,他把Discuz!的升级版本挂到网上,为客户提供相关服务。
  当大家的消费观念逐渐改变之后,对他的诋毁也就逐渐减少了,很多以前的免费用户也开始成为他的收费用户。
  随着口耳相传,Discuz!的收费用户不断增加。戴志康的收入也迅速增长,到2003年年底,他已赚到了30万。而这时,他大学还没有毕业。
  
  去北京艰苦创业
  
  大三的时候,有一个不错的软件公司开出年薪30万的价码,邀请戴志康入行,他舍不得放弃自己一手养大的“软件孩子”,拒绝了公司老总的好意。
  2004年互联网开始回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普通人在家中安享团圆的元宵节时,23岁的戴志康怀揣网上赚得的第一桶金,选择了去北京创业。在喧嚣的火车站,他孤身一人提了4个包,这是他所有的财产:电脑、衣物、日常用品。面对未知的前程,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寂和茫然。
  在北京,他完全陌生,坐公交车会坐反方向;中介冒充房东收取租金,而真房东一回来,就将他轰了出去:租的房子不能上网,去电话局问,人家要身份证说“要你们老板来”,创业初期,没有人因为他的理想和热情对他露出微笑。
  戴志康开始疯狂地查询注册公司的信息,天天跑工商、税务、科委等部门。因为很多事情赶得急,到北京的第一个月,光打车他就花了2000多元。北京城太大了,对于初来乍到的东北孩子,戴志康透支着自己的精力,还没来得及适应就不得不连续奔忙和劳碌。
  在填写了20多份表格,盖了50多个章后,戴志康终于领到了“北京康盛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注册资金50万。公司成立了,但更艰巨的挑战还在后面。刚开始,开发、市场、营销、财务都是他一个人承担。因为打车太不划算,他买了辆富康,每日在北京这个庞大的城市里奔波。   庞杂的事务让戴志康很快开始招聘员工。公司租在一个很破的普通民宅里,来应聘的人中,很多觉得这个公司可能是假的,另一部分人认为这个事业看起来挺好,但很可能做不下去。戴志康有着愈挫愈勇的性格,由于他的软件产品是开放源代码的,很多网友自愿体验,也自愿成为了爱好者,做了很多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包括插件、周边的产品等。这些人成了使用他产品的“专家”。于是,他就跑过去跟他们谈:要不我们一块做吧。就这样戴志康拉到了首批人马。
  戴志康提出:“如果说其它产品能支持600人同时在线的话,我们的产品要能支撑1200人同时在线。”这一技术推出后,很快被一些大的门户网站认可,对方觉得花2000元或3000元钱买这样一套软件,省下了一两万元服务器硬件的投入,很值。从此,Discuz!在国内软件销售的渠道也被打开,2004年至2005年间,每个月公司营业额都实现了30%到50%的增长。
  
  社区领域软件的NO.1
  
  2005年底,Discuz!成为社区软件领域的老大。危机感强烈的戴志康决定将每个月能带来几十万元收入的这款产品实行免费,转而从为客户提供服务当中获取收入。他盘算着,卖软件赚的钱总是有限的,卖一个就用很长时间,而为之提供服务的收入则是无穷无尽的。
  2006年初,戴志康的“产品全免费”的决定令业界、包括公司内部员工都大吃一惊。公司会议上,几乎所有人都投了反对票。可是他的决定却为公司赢得了红杉基金的数百万美元。红杉曾经在美国投资过Google、雅虎、思科、甲骨文这样的国际巨头,所投资的公司在纳斯达克市场市值超过10%。他们对戴志康说:“我们对你很有信心。”
  戴志康并没有将自己定位在技术开发的角色。当技术这块敲门砖完成了使命后,他第一步想做的,是做一个相当于微软百分之一大小的公司。
  戴志康就读的大学盛情邀请他回去给大学生们做演讲,虽然他心里很激动,但最终还是拒绝了,因为自己在大学并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自己的成才之路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人。
  大学时期读书不够认真并不意味着戴志康不喜欢学习,他很清楚,“一个企业管理者不学习就完蛋了”。只不过,他的学习方法很现实很直接——到别的公司去,看别人处理问题,自己就琢磨很多个为什么,然后用别人的结果来修正思路;或者,遇到不能解决的细节司题时,就去翻书或者上网寻求答案。
  在戴志康眼中,中国最好的互联网公司应该是盛大、腾讯那种模式,它们能极强地黏合用户,“在互联网,谁有眼球便有一切”,戴志康想要的就是能有一天,军身沾满了“眼球”。戴志康说:“在年轻并为事业倾注全部热情的时候,赚到足够多的钱;在事业有所建树步入中年后,能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去享受生活;在老到什么都干不了的时候,有足够多的经历用来回忆。”
  (责编/方堃)E-marl:fangkun212@sina.com
其他文献
谁也别否认,这是个包容单身、流行单身、并且我们身边有很多单身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适婚男女早已厌烦了相亲、约会、结婚、生小孩的固定流程,而是把婚姻当作自己人生的选做题,不碰到合适得一塌糊涂的人选,绝不踏入这片鲜花和地雷共存的地带。但你得注意,不结婚并不意味着不恋爱。拒婚男女,就是这样一群只选爱情、不选婚姻的人,而不以结婚为初衷的他们在一起谈情说爱,有时却能产生负负得正的化学反应。    同是天涯“拒婚
期刊
三年前,姐姐晓姗离我而去,走得很平静,睡梦中嘴角还挂着淡淡的笑容,医生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引发的猝死。  在我们姐妹很小时父母就去世了,我一直和姐姐相依为命,心脏病是娘胎里带来的,我知道有一天我也会像姐姐一样安静地睡去,而且这天越来越近了。  那天我静静地收拾着姐姐的遗物,她抽屉里有很多信,整齐地捆扎在一起,信封上的字体从稚嫩到成熟,我好奇地打开它们,原来姐姐一直资助一个云南纳西族的男孩上学,从小学
期刊
芜湖迷茫男发表于:2007-11-7 13:22:03  我下周就要结婚了。我和我的未婚妻认识两年了,我32岁,她23岁,是从安师大毕业的。然而,我还有一个女朋友,她是我大学的同学,我们都是学新闻的,她在班里成绩是最好的。那时侯刚上大学,都很单纯,社会经验不足。她家里很穷,为了能让家里减轻负担,她平时靠打工赚生活费。当时我家情况还不错,我自己也尽量节省,能帮她的就帮她,但她都记在笔记本里,说以后要
期刊
英放行“人兽胚胎”  经过一年多慎重考虑,英国人工授精与胚胎学管理局17日正式批准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纽卡斯尔大学提交的申请,准予他们在今后一年内培育“人兽混合胚胎”,在一定条件下开展相关研究。这是英国首次批准敏感的“人兽混合胚胎”实验。科学界认为,英国生物学及医学研究将因此迈出重要一步。  所谓“人兽混合胚胎”实验,过程主要包括将人类遗传物质植入动物卵子中,进而克隆出人类胚胎。这种胚胎99%以
期刊
同是修卷帘门的打工仔,几年后,当年的伙伴还在街头从事着老行当,而他却靠修卷帘门修出了两辆豪华轿车和四处房产。他不但把事业的触角伸到了天津、上海、重庆等地,还乘飞机为世界500强企业修卷帘门。这个叫汪兵的只读过6年书的28岁青年,被称为“中国卷帘门大王”。    初次创业困难重重    1996年3月,在成都打工的汪兵利用周末去市区玩,那时成都老城改造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街道两边一夜之间店铺林立。可仔
期刊
日本“逃离工科”现象的启示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日本以金融、证券、房地产为代表的泡沫经济的发展和从业人员收入的迅速提高,日本出现了“逃离工科”的现象:与泡沫经济相关的财经类文科专业报考迅速升温,而对工科报考热情则急剧下降。日本最优秀的学生不再把工科专业作为首选对象。与此同时,商学院的金融、证券、房产等热门文科专业的报考人数却在同期由谷底连年蹿升,与当年火暴的房市、股市遥相呼应。  “考生
期刊
小时候,我们都相信灰姑娘会穿上水晶鞋,然后和英俊而富有的王子走进爱情童话;可是长大以后,我们看到的却是灰姑娘嫁入豪门后惨遭背叛、悲惨收场,而无数平凡的有情人却在艰难生活中牵手一生。我们因此不再相信“王子”的爱情,而认为有钱人都是花心的代名词,只有共贫贱共患难的人才堪做伴侣。可事实果真如此绝对吗?    为爱走天涯,那个骄傲的男孩令我如此痴迷     6年前,我在老家湖南省怀化市读高三。那时,班上有
期刊
奥运“换客”  2008年奥运会的比赛除北京以外,还涉及青岛、上海、沈阳、天津、香港等城市,如果选择到另一座城市观看比赛,除吃饭和交通费外,住宿费恐怕也将是一大笔支出。于是“换客”一族在网上悄然流行:在两座奥运城市间,把想到另一座城市看比赛的两个家庭联系起来,通过签订协议,届时免费住进对方的家中,既观赏了奥运比赛,又不必额外支付高昂的房租。   目前热衷于换房旅游的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年龄在2
期刊
他们喜欢QQ,不喜欢MSN ,讨厌父母把自己和别人比较,视周杰伦为偶像。他们是1990年开始出生的一代人——“90后”!他们与“80后”的叛逆相仿,出生成长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时间段,却比“80后”更自我、更出位。    “火星文”在“90后”中间颇为流行,你可以不用全认识这些由一些符号、英文、日文等组成的文字,但最起码要认识几个最简单常用的,比如“3Q得orz”的意思就是“感谢得五体投地”。 
期刊
包裹莫非装着炸弹    2006年9月12日下午5时许,深圳市富士康集团培训部里涌动着一股下班前的喜悦暗流,陈华民却和大家不同,他安静地坐在办公桌前,打点着自己的博客。工作之余,陈华民爱上了写作,他喜欢用文字梳理过去的岁月,打点多愁善感的心绪。这些性情文字,不少都见诸报刊杂志,陈华民因此成了同事们公认的“文学家”。  就在这时,办公室里走进一个绿衣蓝帽的快递员,小伙子抱着一个包裹盒,礼貌地问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