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课教学的几点尝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en_00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英语不仅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被世界普遍接受和使用,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国际交往的重要语言,成为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初中生生理上处于青春期阶段,好奇心强,对知识和新事物接受速度快;学习的目的性不太明确,主动性不强。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掌握他们的性格特征,克服他们年龄阶段的弱点,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和动力,这应该是每个初中英语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初中英语课大致分为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
  初一及初二学年上学期的英语基本上是以听说课为主的,而且是以语法教学和语言结构及短语学习为主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些抽象的语法概念及结构,我基本上采取以下两种方式:第一,创设情境。循序渐进地呈现新语言结构,比如,本学期在学习感叹句这一语言结构时,我利用班级的学生、物品进行了大量的感叹句表达。首先,板书两三组,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由what和how引导的感叹句的不同之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后,把感叹句的难点名词短语和主语的区别,自然、清晰地呈现出来,然后加以巩固练习,学生就熟练地掌握了这一语法结构。又如,本学期在学习“表示赞同与不赞同”这一结构时,我上课后利用前一节学过的过去进行时,对学生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里的人物孙悟空进行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对我的看法作答,逐步引领,水到渠成地呈现本课的知识点。就这样学生逐渐地参与课堂活动,并积极交流与讨论,自然而然地运用本课的结构“I agree with you.I don’t think so.”等。第二,以旧带新。本学期在学习“过去进行时”这一语言结构时,我运用现在进行时询问此时此刻大家正在做什么,然后进一步询问昨天的这个时候你在做什么,自然地呈现过去进行时这一语法结构。再如,学习used to这一结构时,我通过介绍我个人的业余爱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当介绍过去的爱好时,自然地呈现used to结构。同时询问学生并与他们交流,继而呈现used to的否定句、疑问句等。
  总之,听说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听、说的交际技能。通过创设语言环境,引起学生交流的动机,让学生有话参与交流,进而达到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最终目的。
  仁爱英语教材的每个话题的SectionC基本上都是阅读训练课。英语的阅读课教学,我侧重的是对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的培养,通过以下三个环节进行阅读教学。第一步略读。即让学生在3分钟或5分钟内快速地阅读语段,找出文章的主旨、中心句和概括主要大意。第二步精读。即让学生带着语段本身设计的问题进行阅读,训练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并注意文章的细节。第三步研读。这一步是在有问题障碍时,再次带着问题对文章的整体或部分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研究,最终确定符合事实的答案。这一题大多出现在每个语段的判断正误题上。通过这两三轮的阅读,学生对语段的把握和理解更准确。本学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所提升。
  下面我说一说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写作的。自从2015年中考作文再次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两篇作文变成了一篇。上学期通过做各区的模拟题发现,现在的材料作文是应用文下的记叙文和说明文两种。如果所给材料体现的是一个活动的时间、地点及要求等相关信息,就指导学生写记叙文。如所给材料体现的是介绍某事、某地等,就指导学生按说明文的体裁进行写作。
  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时,分三步进行。第一,分析材料,判断写作文体(题型分析)。第二,整合信息,构思文章框架(行文思路)。不管是哪种文体,都要求学生写成三段式文章。根据所给信息,我们可以分成三部分,即题干信息,要求信息和开放信息。一般情况下,写说明文时题干信息用来完成第一段,而写记叙文时,在第一段要交代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等。要求信息和开放信息构成第二段,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扩展。最后一段,要求学生针对所描写的活动或介绍的事物进行评价、写感想等。材料中所给的信息往往需要学生在写作时进行重新整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要求学生在动笔之前进行合理安排,才能使文章思路清晰,语意完整。第三,注意过渡,构建高分作文(高分点拨)。一篇好的文章,层与层、段与段之间的过渡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因此,针对不同类的文体,指导好孩子们恰当地运用过渡句、短语及句子是非常必要的。常见的过渡词和短语有but,however,while,on the other hand,in short等。时间状语从句是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的句子,不妨引领学生试着用一用。另外,还要写好一篇更好的文章,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运用一些高级词汇和复杂结构复合句式等。大多数阅卷老师对语言适用评分的依据,是学生文章中是否有这些方面的体现。其实,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这些固定结构时,学生也就学会用英语去思考、去写作,同时减少病句、错词,避免汉语式的英语作文。
  总之,英语学习需要我们日积月累地去练习、沉淀和提升。我认为无论是哪种课型,只要我们本着语言的学习规律引领学生学习,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文不离境,发挥个人特长,有的放矢地灵活运用各种方法,都会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模式。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职商务英语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能听、会说的基本职业素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为商务英语听说教学分忧解难。本文分析了高职学生英语听说现状及原因,阐释了翻转课堂的概念,分析了在商务英语听说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模式的好处,旨在为解决商务英语听说教学问题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 商务英语 翻转课堂 模式  1.翻转课堂起源  翻转课堂(英语:Flipped classroom),又译为翻转教室、颠倒
管理员工的前提是做好沟通,但很多管理者并不善于此道。他们可以跟曾任惠普全球副总裁的孙振耀学一学。  在惠普担任中国区总裁时,孙振耀每个月必干的一件事儿,就是花两个小时和普通员工喝咖啡。有朋友曾问他,为什么找员工喝咖啡,又为什么是两个小时?  孙振耀刚进惠普时,常有上司找他吃饭,而且是一对一模式。第一次被邀时他很紧张,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渐渐的,他明白了,上司是希望通过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增进彼此的
摘 要: 在高中教学的英语老师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成绩比较好,可是上了高中之后就像是遇到了瓶颈,不知道该怎么努力赶上其他同学,以他们的话来说,赶上自己原来的成绩。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初高中英语学习的区别,除他们学习英语的态度方面、方法方面要取得改善之外,还需要在初高中衔接时积极配合老师。本文尝试分析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高中英语 教学衔接  很多初中生在升入高中
摘 要: 翻转课堂是近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育模式,改变了教与学的顺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但其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以仁爱版英语教材为例,分析了翻转课堂的现状,并提出了反思与建议。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初中英语 教学反思  初中是学生重新建立对英语的总体印象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老师上
英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英语课堂,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  一、创设模拟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
小岳所在的部门之前问题不断、业绩堪忧,最近两年在他的带领下竟然成为公司的最优部门。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解决乱子、订立规矩、培养干部。”小岳说,作为一个领导,出现意外时要敢于承担责任,摆平问题。如果连续出现问题,就认真研究订立制度和规矩,这样意外就会越来越少。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培养干部,“只有好干部越来越多,领导才会越来越轻松。”  小岳把干部分为三类:一流干部是想办法,有主观能动性,积极解决问
摘 要: 词汇学习是初中英语学习的重点。为帮助学生克服记忆单词的困难,帮助学生热爱、高效记忆单词,本文以现行的仁爱版七年级下册Unit 8 Topic1 的词汇为例,通过归类记忆策略、绕口令、语音学习、对比记忆策略、词形分析策略、联想策略等各种认知策略进行词汇学习,提倡在初中英语词汇学习中应用认知策略。  关键词: 认知策略 初中英语词汇学习 应用  词汇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英语学习的重点,词汇的
摘 要: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法,不仅能够培养初中生英语整体语言水平,还能够为其未来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合作学习法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影响,它是基于初中英语教学现状而被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立足点是指导学习理论,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探索,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可以说,初中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转折阶段,两极分化逐渐明显,而合作
摘 要: 初中英语教材活动设计注重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及英语观点的培养。本文通过对教材活动的认识及活动特点的阐述,旨在对活动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 英语教材 教材活动 教学策略  教材活动是扩展学生知识、延伸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平台。初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符合国家对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