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形同义通音异字的规范问题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de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着陆、着手、着眼、着手成春”等词语中的“着”(以下称为“着1”)与“着凉、着迷、着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等词语中的“着” (以下称为“着2”)的读音是不同的。《现代汉语词典》上规定:“着1”念zhuó,“着2”念zháo。然而,我们只要稍微留意周围说普通话的人对“着1” 和“着2”的发音,就会发现多数人把它们念作同一个音:zháo,即便是节目主持人这种情况也大量存在。是不是大家都不遵守读音规范呢?不是的。这两个读音的合并是符合语言内在规律的。理由如下:
  第一,“着1”的基本意义 与“着2”的一个基本义项相一致。《现代汉语词典》对“着1”的解释是:
  ①穿(衣)。
  ②接触;挨上。
  ③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着在别的物体上。
  ④着落。
  对“着2”的解释是:
  ①接触;挨上。
  ②感受;受到。
  ③燃烧,也指灯发光。
  ④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着1”虽然有四个义项,但基本意义只有一个,就是[+附着]:②和③两义项含有典型的“附着”意义,①和④也含有较明显的“附着”意义。这一基本意义正好与“着2”的义项①相一致。这样,表示“附着”意义的“着2”读音为zháo,那么根据语言中的类推原则,表示“附着”意义的“着1”也应该读作zháo。区分读音是为了区别意义,既然意义一致,也就没有必要分为两个读音了。
  第二,“着1” 和“着2”在用法上不对立。这里所谓“对立”是指两个同形异音字能出现在同一语言环境,但是会造成意义上的不同。例如:“公差 (chā)”和“公差(chāi)”,两个不同读音的“差”都可以和同一个“公”组合成词,但组合后的两个词意义不同,我们说这两个“差”用法对立,它们的读音不能合并为一个,因为这对同形词就靠“差”的不同读音来加以区别。所谓“不对立”是指:(1)两个同形异音字不会出现在同一语言环境;(2)即使出现在同一语言环境也不会造成意义上的不同。“着1” 和“着2”的用法正是这种情况:按照《现代汉语词典》所标示的读音,“着陆、着手、着眼、着手成春”等词语中的“着”是“着1”(zhuó),“着凉、着迷、着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等词语中的“着”是“着2”(zh o),二者不会混用,也即出现“着1”的地方不会出现“着2”,反之亦然。然而在日常使用中,“着1”一般都念成了zháo(“着2”);虽然如此,但并未造成意义上的不同。例如“着(zhuó)手”说成“着(zháo)手”,并不会改变“着手”这个词的词义。既然用法上不对立,“着1” 和“着2” 也同样没有必要分为两个读音了。
  第三,语言中经济规律的作用。人们在做事的时候总会想到用什么方法最省力,这一规律在语言中同样存在。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使用最简洁的表达方式;只要不影响意义的表达,能省略的都会被省去。“着1”的基本意义和“着2”的一个基本义项相一致,且在用法上不对立,把它们归并为一个读音,这正是语言中经济规律作用的具体表现。
  由此可见,意义相同相近而读音不同的词在使用中容易合流。我们想到在学生减负、信息爆炸的今天,《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者能否考虑上述情况,根据言语交际中的实际发音把像“着1”和“着2”这样意义上有联系、用法上不对立的两个同形异音字的读音在词典里归并为其中的一个读音,或者至少承认像“着1”这样的字有两种读音(这种标注两种读音的做法在英文词典中大量存在):可读作zháo或zhuó。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反复地死记那些“着陆”的“着”念zhuó、“着地”的“着”念zháo,“薄田”的“薄”念báo、“薄地”的“薄”念bó等“多音字”;某些命题专家也因此无法用此类“多音字”来难倒学生。已走向工作的人们可免去因怕记错、念错这些“多音字”而时常查词典的负担。这样,人们就可以腾出时间从事更有意义的信息记忆。
  (钱书新,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师能教研室)
其他文献
古人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界定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而易见,“交际工具”是就其手段功能属性而言,人文性是就其意义内容属性而言。工具作为载体,是表现方式和承传的基本途径;人文作为灵魂和内容,是工具的蕴涵物。工具作为“表”的成分,是基础和凭借;人文作为“里”的成分,是精髓和生命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以,尽管当前语文教
期刊
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家,王安忆并不满足于对人物的单纯描写,而是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高度,思考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状况和文化传统,《小鲍庄》包含了她对“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的严肃思考”,“所追求的是沉眠于我们土地上的凝固着的民族心理”。在《小鲍庄》里所呈现的是一抹古老而又悲凉的风情,把民族素质中的劳苦、顺从、守旧、善良、愚昧的因素展现得淋漓劲致,刻画了一个民族的沉睡状态,展现了这个民族的生存悲
期刊
中国文学在“五四”十年间(1917~1927)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其中固然有社会历史的作用,更是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然而“五四”文学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高潮又与西方文化的推动有着特别的联系,它是近代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撞击的产物,而这一撞击在文学领域的具体矛盾运作及其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研究总结。    一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杂以道家宇宙观的文化体系。其特点在于:它
期刊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在这首现代诗的教学中,我没有按照单元教学的重点“领会诗中的情感”来处理教材,因为这首诗明白易懂,情感鲜明。于是我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教学:“同学们都知道西方文学的源头是《圣经》,而我国文学的源头是《诗经》。那么《雨巷》与《诗经》有没有联系呢?大家好好回忆过去学习的课文,再来回答。”我在黑板上写下“继承与创新”五个大字,要求学生在诵读诗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触体会。 
期刊
每个个体的成长都是从对他人的阅读摹仿开始的。在对他人的学习、摹仿、借鉴中悄悄地形成自我、变化自我,从而使得自我越来越丰满、深邃,同时在不断地对自身个性的扬弃和对普遍性的学习追求中变得更加理性、成熟和智慧,我想,这应该是阅读的最根本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伽达摩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曾把阅读比喻成一次奇遇,一次和他人的奇异的、奇迹般的相遇。在这种相遇中,我们经历体验了一些他人的经历体验,我们的视域在和
期刊
现代物质文明的突飞猛进,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命运和心灵,在这个时代,我们应当敞开襟怀,勇敢地拥抱正在变革中的社会现实,热烈地催促腐朽的旧事物的灭亡和光明的新事物的诞生。但勿庸讳言的是,如何避免以人的异化为代价来换取物质文明的进步;如何在大工业的冲击下,保持人类生活中美好的诗意和诗意的美好;如何在江河奔流亦难免泥沙俱下的历史转变中,使人迅速走出种种精神的误区,无疑也正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课题。  
期刊
历史的长河在不经意之间从我们的指间流过,而中国的教育亦愈来愈陷入困境。面对现状,我们有了更多的反思,有了更大的改革力度。结果发现,众多的改革措施在时间的隧道里与古人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直指当今的教育弊端,值得正处于困惑当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进行深刻的反思。  反溯一:关于孔子的教育心理观 教育者不重视心理研究,心理学研究人员不重视教育实践,在目前国内教育界和心理学界这已是相
期刊
近日,读《现代语文》(2005年第1期)林建楠先生《“鄙远”之“鄙”用法浅探》一文,颇有感触,也想就“鄙”字在“越国以鄙远”一句中的用法,与林先生商榷。  “鄙”字,《说文解字》注:“五酂为鄙,从邑啚声。”“邑”为“鄙”字的意符,“啚”为声符。作意符的“邑”,本意是城郭,当它作为合体字右旁的专用偏旁时,古书中称为“邑”部,现简写为“阝(在右)”,这个部首的字多与城郭、行政区域有关。“五酇为鄙”,一
期刊
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以其独特的视角,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宋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科书进行了大幅度地删选增改,但《西江月》仍被选入各种不同版本的实验教科书之中,足见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代诗歌五首》选录了这首词(教科书第71页至第72页)。可是其注释以及与此配套的
期刊
由于缺乏审美距离,生活在身边的学者们的著作往往被我们低看一眼。但是,读过蔡世连教授新近出版的《祛蔽与返魅》一书之后,我却不由得将这种怠慢的情绪转化为由衷的敬意。浑厚的理论色彩,独特的思辨方式,精细的文本分析,合度的行文章法,圆润的文字风格,饱满的学术激情——当这一切同时呈现于一部洋洋洒洒近三十万言的学术著作的时候,怎能不令人由衷敬佩?  作为“重写文学史”的实绩,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出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