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年轻同事前不久走了,走得很突然,从出现症状到抢救无效,前后一个多小时,就为三十多岁的人生画上了生命的休止符。很多人都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白天还好好的,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办公室的座椅上,似乎仍然留有逝者的余温,没有喝完的茶水还在杯中,静静地放在桌上,工作记录本上的文字墨迹还很清新,一切都在不真实中真实地存在着。
一个人就这样没有任何征兆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而消失的不仅仅是外在的生命形态,也是所有的喜怒哀乐、恩怨是非。对于每一个活着的人来说,仅有悲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由此而生发更为深切的人生感悟。
与逝者相比,能够平静地从睡梦中醒来,看着太阳慢慢升起,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开始新的一天,就是一件值得庆幸和感恩的事情。而看到那些与逝者同样年轻的同事时,更是感到亲切,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福,希望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健康平安,甚至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以前对他们是不是关心得还不够?
忽然想起一个词——宽容。都说宽容是一种美德,但大多时候却很难做到。虽然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人不是很多,但常常会有某些事让人耿耿于心、无法释怀;会对某些人心存芥蒂、难以原谅。即使经历了较大的伤痛之后,不少人仍然不愿意用宽恕和妥协来化解矛盾,仍然深陷于往日的是非恩怨之中不能自拔。
有人说,参加完一场葬礼之后,使人“想开了”的时间一般也就一周左右,之后便会恢复到以前“想不开”的状态。这也说明,人们普遍缺少一种自觉的内省,缺少一种由外而内的参悟,缺少一种不断超越世俗羁绊的执著,因而也就不能使自己的心灵在不断的内省和悲悯中得到净化,再度陷入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的纠结之中也就在所难免。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不宽容、不妥协,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人们习惯于用放大镜来看别人的“毛病”和“不足”,看得见别人身上的细小斑点,却看不到自己脸上的油污;习惯于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以获得某种心理上的平衡,而不愿正视自己的软肋和短板;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利害得失和是非曲直,不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换位思考……也许,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吧。
有位牧师接受过无数人的临终忏悔,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这些人把他们的忏悔提前三十年,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诚哉斯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这样的思想,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也是这个意思。可惜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每天自觉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也就成不了圣人。国人对于传统文化,很多时候都是作为知识来学习和接受的,并没有内化到思想和行为当中,形成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就是那些在学习研究方面有所成就的人,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常为人所诟病。所谓“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在现实中还真不多见。
对每个个体而言,其实不需要拥有多么博大的胸怀,只要能够宽容地对待自己周围的人,就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然而很多时候,一个人或许可以包容很多东西,却无法与身边的人和谐相处。这实在是一个悖论。因为一个人一生当中所能结识和熟悉的人是十分有限的,而身边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恰恰是这个世界上和我们最亲近或最有缘的人,不知道还有什么理由可以相互不宽容、相互不待见?
宽容是金,宽容是福,它可以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温暖,更加平安,更加祥和。
办公室的座椅上,似乎仍然留有逝者的余温,没有喝完的茶水还在杯中,静静地放在桌上,工作记录本上的文字墨迹还很清新,一切都在不真实中真实地存在着。
一个人就这样没有任何征兆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而消失的不仅仅是外在的生命形态,也是所有的喜怒哀乐、恩怨是非。对于每一个活着的人来说,仅有悲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由此而生发更为深切的人生感悟。
与逝者相比,能够平静地从睡梦中醒来,看着太阳慢慢升起,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开始新的一天,就是一件值得庆幸和感恩的事情。而看到那些与逝者同样年轻的同事时,更是感到亲切,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福,希望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健康平安,甚至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以前对他们是不是关心得还不够?
忽然想起一个词——宽容。都说宽容是一种美德,但大多时候却很难做到。虽然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人不是很多,但常常会有某些事让人耿耿于心、无法释怀;会对某些人心存芥蒂、难以原谅。即使经历了较大的伤痛之后,不少人仍然不愿意用宽恕和妥协来化解矛盾,仍然深陷于往日的是非恩怨之中不能自拔。
有人说,参加完一场葬礼之后,使人“想开了”的时间一般也就一周左右,之后便会恢复到以前“想不开”的状态。这也说明,人们普遍缺少一种自觉的内省,缺少一种由外而内的参悟,缺少一种不断超越世俗羁绊的执著,因而也就不能使自己的心灵在不断的内省和悲悯中得到净化,再度陷入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的纠结之中也就在所难免。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不宽容、不妥协,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人们习惯于用放大镜来看别人的“毛病”和“不足”,看得见别人身上的细小斑点,却看不到自己脸上的油污;习惯于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以获得某种心理上的平衡,而不愿正视自己的软肋和短板;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利害得失和是非曲直,不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换位思考……也许,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吧。
有位牧师接受过无数人的临终忏悔,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这些人把他们的忏悔提前三十年,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诚哉斯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这样的思想,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也是这个意思。可惜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每天自觉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也就成不了圣人。国人对于传统文化,很多时候都是作为知识来学习和接受的,并没有内化到思想和行为当中,形成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就是那些在学习研究方面有所成就的人,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常为人所诟病。所谓“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在现实中还真不多见。
对每个个体而言,其实不需要拥有多么博大的胸怀,只要能够宽容地对待自己周围的人,就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然而很多时候,一个人或许可以包容很多东西,却无法与身边的人和谐相处。这实在是一个悖论。因为一个人一生当中所能结识和熟悉的人是十分有限的,而身边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恰恰是这个世界上和我们最亲近或最有缘的人,不知道还有什么理由可以相互不宽容、相互不待见?
宽容是金,宽容是福,它可以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温暖,更加平安,更加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