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一光一种子,一墨一心脏

来源 :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_lipp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振濂 号颐斋,原籍浙江鄞县,1956年2月生于上海。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师承沙孟海、陆维钊、诸乐三大师。1993年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调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艺术学系主任、艺术学院院长、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书画艺术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在中国美院书法系与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同时招收博士研究生。
  陈振濂同时以创作、理论、教育三方面的开创性成果享誉当代。
  现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
  2007年被评为年度书画十大影响力人物,2010年荣获2009年度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艺术家大奖。
  先生在他的办公室,把新写的《兰亭序》给我,另有一跋:“耘文弟嘱书兰亭,口诵其文,心追其书,以此去浊俗二气,妙法也。壬辰初夏,陈振濂再记”。
  心中怀着一种特别的暖意,告辞出来,按计划前去浙江美术馆,看先生即将举行的大展的预展。
  先生工作非常繁忙,时间都是以分计算。先生的工作,包括浙大和中国美院校务、西泠印社社务、杭州人大政务,及个人的创作、学术,先生还在中国书协、浙江文联都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因此,先生的工作在我们看来眼花缭乱、跨度甚大,每一项职务工作在常人看来都足够一个人专职完成,而先生总是能应付裕如。在这自如的背后,是先生在飞机上阅读学生论文的眼神,是一下飞机就匆匆赶去学校的背影,更是先生办公室节假日明亮着的灯光……
  还是有人也因此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先生不担任社会工作,他在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层面当能取得更大成就;反之,先生不是一个艺术家,则在从政路上可以走得更为宽敞。
  先生自己在不同场合有过多次精彩的回答,他说,社会事务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来观照书坛。从这个意义上讲,先生的多重社会角色,为他提供了更多宝贵的人生体验,也使得他的艺术创作达到了一个全新境界。
  沿着南山路,我脑子里过着关于先生的电影,一路步行,似乎未几就到了浙江美术馆。周六的下午,参观的人寥寥,倒是能享受一份难得的安宁与从容。
  先生这次大展,开创性地命名为“综合书法群”展,集先生近几年创作、思考、探索之大成,极为壮观。
  之前就知道这次大展有六个展厅,但由于时间不早,我只能先走马观花。转了三个厅,便已日暮,信步上得二楼,却不是先生的展,下楼问保安其他几个厅在哪里?保安答曰在下面一层,又说已到闭馆时间,展厅关门了。我执意要下去看看。下了楼梯,右转,看到门口的展板,知是“大匠之门”主题展厅。
  一曰慈:出大匠之门
  我推了下高大厚重的门,门似乎动了下,没有上锁,再用力,门慢慢开了,展厅内的灯幽幽亮着,空无一人。我一闪进去,里面呈现的是一个恢弘的人文世界,墙上贴着诸多先生的照片,似乎全都盯着我,有带笑意的,有一脸严肃的,我的身体一正,颇似一个懵懂少年,突然到了一个繁花似锦的传奇天地,天地里镶珠嵌玉,一派流丽堂皇。
  站在展厅中央,我不禁自问自己,三十多年后,我能记得先生喜欢吃什么吗?就像先生记得他的恩师沙老喜欢吃鳗鱼一样。
  先生的“大匠之门”展厅,记述了他与五十位前辈艺术大师之间的交往点滴,再现了这些大师的音容笑貌,而最精彩的是先生简炼而华彩之的评。
  先生忆沙老曰:沙翁孟海随侍最久,奉学印学、书法史、金石学、古文字学,获益最多。尤以助编《翰墨生涯》朝夕趋侍、晨昏请益四阅月。尽见大师风范。乃知巨匠泰斗,非学而能,唯天造之者。沙师府中每日餐桌必有鳗,当时视为难得,予日日得尝,迄今每见,必思当年沙府景象。
  1979年,浙江美院受文化部之命,恢复书法教育,成立由陆维钊、沙孟海、诸乐山、刘江、章祖安五位先生组成的领导小组,面向全国招生。第一批研究生五人,为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从此,先生真正走进了大匠之门。
  翌年,陆维钊先生为中国书法教育事业鞠躬尽瘁,逝世之前,他将第一批研究生的教育重任托付给沙孟海先生,为华墨重彩书写“一枝五叶”的书坛佳话添上了重要的一笔。那一年,沙翁也已经是八十岁的耄耋老人了。
  “一枝五叶”为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先生首提,“一枝”是指中国美院的书法教育,从陆维钊、沙孟海到刘江、章祖安老师传承有序,“五叶”便是指先生等五人。正是陆维钊、沙孟海等大匠为枝干,才有可能培养出如此杰出的“五叶”,而反过来,也只有陈先生、王先生等五大同门,才配得上大匠之枝。
  1981年,先生美院毕业,留校任教,走出了他的大匠之门,而走上了自己的大匠之路。
  老子《道德经》有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是先生大匠之路的起点。因为“慈”,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陆俨少、陆抑非等前辈大师对先生慈爱有加,耳提面命,并把一种精神深深植入先生心中。故先生在美院从教三十余年,除创作、理论上成就独到,在教育上亦是不凡,有开宗立派之功。
  早在1993年,从教美院十二年之际,先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艺术构想: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新模式横空出世,自然褒贬之声群起,先生独立潮头,不为所动,终究培养出了一批名家名师。2008年12月25日,“水墨玉峰”——“十年之约”中国美院学院派书法助教班书法展在江苏昆山书画院举行,先生率学院派书法诸位教师和当年学员共聚一堂,重温十几年前全班探索“学院派”书法创作的岁月。先生说:尽管后来工作岗位不断调动,工作内容不断增加,但十几年前专心探索“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那一段岁月,已经在人生旅途中刻下了一道深深的痕迹。
  2012年2月6日壬辰元宵,庚辰书会同门弟子例行为先生祝寿并雅集。庚辰书会为私人工作室性质的民间书法雅集,由一群书法爱好者自愿组成,秉承先生的学术理念和艺术思想,十二年坚持不辍,践行了多个学术创新理念,比如“魏碑艺术化运动”、“草圣追踪”、“新帖学”等等,由于其巨大的学术含量,饱受外界关注。   我追随先生,正是始自魏碑艺术化运动,获益良多。而如今站在“大匠之门”展厅,最为感慨的是,先生出自大匠之门,走上大匠之路,复又建起了新的大匠之门,正是功德无量。
  二曰俭:守望西泠者
  当我出了“大匠之门”展厅,浙江美术馆的保安就过来把门锁上了。我上楼,出来,都没有碰到什么人,心里又冒出了一个古怪的念头,如果保安来锁门时,我还没有出来,保安也没有进来巡查,直接把门锁了,我被关在展厅,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这将是怎样的景象。而我也想知道,哪些墙上的字,在夜晚,他们将会干些什么?
  6月12日下午,我又到了浙江美术馆,先生这次综合群展即将正式开幕。以先生在学界、书界、政界的地位,以及所取得的创作成就,堂上自是冠盖云集。我拿着相机记录这难忘的一幕,在镜头中发现,有好一会,先生坐在台上的一侧,在人声鼎沸中,显得平静、严肃,似乎在想着下一个创新。
  和先生在一起,最多的是在教室,其次是在他的办公室,先生随和、从容,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出现就能使得所在的空间充满鼓荡之气,而他无疑是人群的中心。在2009年之前,先生有十几年没举办个人展览。最近几年先生展事不绝,从“心游万物”、“线条之舞”,到中国美术馆六个展厅的大展——“意义追寻”,从“大匠之门”到“守望西泠”,再到今天的“社会责任”综合群展,一次又一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的从台下看台上的角度,这也许也是解读先生的另一种方式。
  开幕式一结束,我若有所思地离开了热闹的中心,一个人又到了楼下展厅,继续我的参观之旅,是的,参观先生的展览,确实像一次美妙而丰富的精神之旅。
  在“守望西泠”展厅门口,我驻足,看到展板上开篇写着:“作为在西泠印社任职的资深成员,陈振濂教授对于百年西泠先贤名士的风范、气骨和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有着很深的熏染和感受”。
  先生自2002年被推选为百年名社——西泠印社的副社长兼秘书长,实际运作西泠印社社务。至今凡10年,而在10年间西泠印社的大手笔不断,百年社庆,105年社庆等等。2005年前任社长启功先生驾鹤而去,直至去年年底迎来饶宗颐先生,中间数年均是先生任劳任怨、任誉任谤而一力支撑,中间甘苦自不足为外人道。
  “守望西泠”,无疑可以看作是先生十年的内心写照,其中的核心,当是“俭”:简单,朴实,实事求是,一心为社,故而内心坦荡。
  展厅里108件作品,从“数峰阁”开篇,到“煌煌百年·西泠之光”结束,百年西泠在先生的笔墨间娓娓而来,鲜活地出现在了眼前。
  在开篇之作《数峰阁》中,我们首次知道西泠印社真正的发创之地“数峰阁”,如今早已湮灭,现在仅留一石碑。先生在撰写的作品中感慨:“今数峰阁在孤山堪称寂寥。惜哉!”而更颇有些鲜为人知的爆料:如考证1962年傅抱石先生任西泠印社副社长时,有没有来过西泠印社;1927年吴昌硕去世之后,马衡何时成为社长等等。
  再从作品的表现形式看,每件作品构图、章法、书体不一,用笔、用纸、用辞不一,同时每一件书法作品还别出心裁地配上了老照片、释文,使之形成一种组群形态,这种立足于书法,又延伸向文字、图像,并形成一种互为印证的形式,在国内书法展中尚属首次。
  这样的展览,在观众看来自然是饶有兴味,流连忘返,甚至可以视作为一个文史和文献展。确实,先生做了大量的考证、考据、提取、诠释的工作,并提供了一个极为独特的角度,带有明显的个人思考和撰述风格。但这又不仅是一个学者,或者一个西泠中人的印社史,更大的意义是先生对其所倡导的“阅读书法”所进行的反复论证,是包裹在美学、形态学、文化史学中的颠覆价值,也就是说,展览的本质还是书法展,只不过展览的中心从“书法家和作品”向观众进行了巧妙的过渡。先生因此笑言,这样的尝试一多,在他是拥有可观的历史积累;在书法界则是多了一些可资考订的文献记载;在作品上说则增加了不少既可读又可赏、形质并胜、艺文双擅的类型,有此三妙,其愿已足,夫复何言?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先生说“其愿已足”,我认为是他作为一个书法创作的勇士达到广大、辽阔的境界之后,对“阅读书法”完成了从点到面的实验后所产生的喜悦,是先生的谦辞。夫当然还有话要说?否则,也就没有民生书法了!否则,从“大匠之门”到“守望西泠”所产生的本质意义也将受到局限。
  三曰敢为天下先:为万民立命
  先生最为世人赏识,也被指是代表了他的最高书法成就的,是他那一手随心所欲、潇洒飘逸的行草书。先生的陈式行草书,极其关注每一笔线条的札实与厚重,以及露锋侧锋的变化与灵动,往往信手拈来,点画丰韵、造型雅致,文化意蕴极为厚重。
  从2006年开始,先生的书法创作又在以下三个方面同时进行大胆实践与推进。
  一是擘窠大书。这是先生的业师沙孟海、陆维钊二老所擅之体。从2006年开始,先生开始挥写大字榜书,尤其是在2008年10月国庆长假期间创作巨幅大幛十三件,雍容大度、气势磅礴、激情四射、吞吐风云。
  二是题跋小札。先生清雅秀美的金石题跋书法数十年受书坛学界的广泛赞誉。先生拈笔作跋,即有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非凡才华。自2006年起,先生集中精力创作了一批具有一定主题的小札,汇成一部煌煌《集古录——陈振濂金石拓片题跋书法集》。
  三是简牍隶书。这是先生在2007年以后一个新的兴趣点。先生说自己努力想把简牍笔法书写丰富化。而最近的一批简牍书临习与创作的实践作品,已充分证明了他的构想的可行性与实践的有效性。
  这些创作成果,尽收“金石拓片提识”、“简牍百态”、“榜书大幛”、“古隶新韵”四大展厅。题跋的精巧,简牍新技法的开拓,榜书的宏大,可谓各擅胜场,亦足可见先生特立独行的探索。
  先生曾多次说:我要不断挑战自己,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要每写一件作品,必须与前一件的风格探索不同,要有明显的差异。用中国的古话说叫“日日有新境”——“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对书法家来说,是最难跨越的藩篱。因为它要大胆挑战的,并不是古典传统,而是自己。   先生儒雅,笑容可掬,是谦谦真君子,书生气充沛,如果他愿意,以他的天赋才华,自能作一个游刃有余的书法大家。但作为一个创作家,先生骨子里却具有十足探险精神,他甚至不惜以身犯险,一次次惊心动魄地把自己逼上绝路,从学院派,到新帖学、新碑学书法艺术运动,逼着自己不断寻找新笔墨、新技法、新构图、新形式、新意境,他认为有一种反击叫绝地反击,有一种生叫做置于死地而后生,这是何等的勇气与毅力啊。
  因此当我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句子作为本文的副标题,以作为先生探索书艺的线索时,录“不敢为天下先”句时,心里颇有犹豫,先生明明应该是敢为天下先的典范,因此果断把“不”字删除了。先生自80年代,著书立说为大学书法教材以来,掀起“陈振濂旋风”后,一路行来,争论之声不绝如缕,先生自是随他不理,凭着一腔不世出的才情与铮铮傲骨,做出了一番又一番的大成就,不仅论证了自己先前的观点,还不断提出了新概念。有很多次,都让我想起了“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昌黎,这个被明人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主张的大文学家,在他所处的时代,因为观念过于超前,很多时候并不被同时代的人所欣赏和热爱。
  今年春节前后,先生又面临了困惑,这个困惑甚至成了影响日常起居,而成百思欲求其解的“心结”。
  能将当今书坛上少有的天才逼到如此绝境,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这个绝境正是来自于“大匠之门”和“守望西泠”。前者,是文人札记式,后者,是学术研究式,先生认为,对于他所倡导的“阅读书法”,是否还有第三种方式,能够放眼全社会,让老百姓都产生兴趣?
  在“壬辰记史”展厅,先生开宗明义:“壬辰正旦,忽悟尚有可拓之域,即以一年一月为期,作社会纪事实录,‘阅读书法’得此三类,鼎足而立,足知其绝非虚妄之论矣。”
  现在看来,似乎得来全不费功夫,先生从文人札记到学术研究后,一步跨进了社会纪事。
  起先,先生开始通过读报,寻找书写的内容。
  3月20日、21日,根据浙江省委领导干部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的统一部署,先生率走访团队赴淳安县里商乡里商村、里阳村,进村入户……
  正是这次活动,先生感触颇深,他开始思考,既然是社会纪事,以书法反映民生,何不让老百姓参与创作,于是,就有了“民生书法30天”,不仅在各大媒体公开征集民生故事,先生还进社区,下基层,进行现场书写。最终汇集成了:解读2012年上半年社会热点,记录完整的当下社会生活的“壬辰记史”;由60则老百姓身边的故事组成的“民生叙事”。
  “这一次创作真正接了地气。”先生动情地说,“我忽然觉得,每一束阳光都是一颗鲜活的种子,生生不息;每一滴墨汁,都是一颗鲜活的心脏,跳动不止……”
  “一光一种子,一墨一心脏”。我突然获得了一种宗教般的感动和虔诚。这种感受肯定不是我一人独有,在以“传播·阅读·创造”的社会责任大展中,哪些如潮水而来的观众,他们肯定也读到了时代的脉动。
  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我相信先生的“阅读书法”概念,在现有三式的基础上,必会有四、五、六式,生生不息。而明年的庚辰书会暨先生的寿诞上,必将有新的话题和风暴。
其他文献
陆一黎 《绿芜青苔院》  绍兴市美术教研员  王 正 《春风青雨点紫霞》  嵊州市职教中心
期刊
摘 要:布贴画是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艺术,作为画的一种独立表现形式,它又给人一种崭新的印象。但针对小学生如何系统有效地实施手工布贴画制作,则需要我们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挑战展开讨论和实践探索。如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趣味学习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布贴画 教学 创新意识  布贴画教学的目的是丰富现代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增强小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意识。而创设和谐的布贴画教学,
期刊
释文:  古来画者,多重人品学问,不汲汲于名利;进德修业,明其道不计其功。虽其生平身安淡泊,寂寂无闻,世不见知而不悔。旷代之人,得瞻遗迹,望风怀想,景仰高山,往往改移俗化,不难而几于至道。所以古人作画,必崇士夫,以其蓄道德,能文章,读书余暇,寄情于画,笔墨之际,无非生机,有自然而无勉强也。  ——黄宾虹
期刊
王登科 WANG DENGKE  男,辽宁省海城市人。1963年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第八、九、十届委员会委员。毕业于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1997年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10年,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2001年赴日本京都教育大学东洋史学部从著名汉学家、书法理论家杉村邦彦先生做高级访问学者,从事中日近代书法交流史的研究。2009年9月,再入著名鉴
期刊
沈磊鸿(以下简称沈):吴教授,您好!我们都知道中国绘画其师承关系很重要,既要师承古人更需要师承自然,那如何做到集大成并创造成自己的风格面貌?我想这个应该是很多学画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吴自立(以下简称吴):所谓师古而“集大成”论即是指“兼收并览,广义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集大成”论者不乏其人,较为显著的有宋代的郭熙、李公麟,明代的王世贞、董其昌和陈洪绶等人。如郭熙认为:
期刊
顾琴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导、艺术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无锡市书协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江苏省青年书协理事、九三学社成员、南京印社社员。  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篆刻展》《首届国际篆刻展》《全国女性书法展》《中日篆刻家邀请展》《西泠印社全国书法展》《中韩青年篆刻家邀请展》等全国专业展。  学术成果:出版印专著《画印寻意》、书法教程《袁安碑》
期刊
【内容摘要】尊重学生的原创,让学生随心所欲绘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教师必须激励学生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生活,及时肯定学生,诱发创作动力。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时时处于一种“天马行空” 的自由状态,让美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表现个性的载体。  【关键词】
期刊
【内容摘要】在十几年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一直觉得,造成美术这门学科不受重视的现状,是家长们普遍认为在小学读好语数英才是至关重要的,而像美术这样的艺术课程,能学就学点,学不了其实也没什么。学生呢,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把这种现象归因为社会问题,我们作为美术一线教师是很难逾越的。而在一次美术培训中,正是一位一线教师的一番话,我茅塞顿开,终于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根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