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在今天已有些年纪的女人来说,编织,是她们少女时期学过的“女红”,从绣针、钩针到竹针、铝针,如花美眷们的似水年华,都曾用来在针尖上跳舞。
早在简·奥斯汀生活时期的英国,女人们就爱聚在一起做针线、讨论手艺,那时的编织是消磨时光、证明才艺的好方式,我还记得达西先生曾略带讽刺地说:“多少女人只不过会编织钱袋,点缀屏风,就享有了多才多艺的美名”,可是将时光快进一百多年,来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生活时期的英国,“会编织”可是多才多艺女人的制胜法宝。
认为“写小说就像织毛衣”的王安忆,曾根据英国乡下老太马普尔小姐针线活从不离手,推断出塑造这一形象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也擅长编织,因为纵观阿加莎的写作技巧,王安忆发现她很像“是那个顶聪明的挑绷能手。她用有数的条件,结构出大量的谋杀,线索错综复杂,就像编织活和挑绷上美妙的经纬组织。”当被阿加莎自己称为“一杯淡啤酒……写的全是日常琐事”的随笔集《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问世时,雅克塔·霍克斯在导言中称:“各种情节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将五段特色各异的挖掘季编成了一块天衣无缝的织物”,这也是对这位“侦探小说女王”高明的编织技巧的一种赞美。
在我国北方,编织被称为“打毛线”,而在上海,编织被称为“结绒线”,这一打一结,编出两种针尖的舞步,织出两种不同的气韵。作家程乃珊将“结绒线”视为最具海派特性的上海女人形象,据她介绍: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上海女人最熟知的事不是张爱玲,而是冯秋萍的绒线编织法:“从住花园洋房的太太到弄口烟纸店的小家碧玉,几乎人手一册”。
我读大学时,寝室里有一位来自江南的女孩,心灵手巧,是位编织高手,受她的影响,全体女孩纷纷去买编织针、毛线和冯秋萍的书,虽然对我这个到最后也只会织“两针平针,两针反针”的编织菜鸟来说,冯秋萍的书几近天书,那些新颖针法、复杂花式,都有着不为我所知的暗喻,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密语,但我极其宝贝那本看不懂的书,将它摆在书架最显著的位置,好像,它是花钱买来的“学位证书”。
为什么除读书之外,最心仪编织呢?喜欢,编织完成时那种美梦成真的幸福感,正如程乃珊所描述的:尖的针与柔的线纠缠在一起,“在欲拒还迎、牵丝攀藤的交锋中,织出一片温暖的彩虹”;更喜欢,编织的人周身所散发的那种平心静气的安详感。
为了完成阅读作业,曾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战争与和平》,多年以后,想起那部恢弘史诗,脑海中存留的唯一记忆,是娜塔莎坐在垂死的安德烈公爵身旁织袜子的情景:因为情人说过,老妈妈最善于看护病人,她们一边看护一边织袜子的动作里,有一种柔和的宁静,于是娜塔莎开始学织襪子:“她纤细的手指飞快地织着,时而撞响织针,她的下垂的沉思的面孔的侧影被他看得很清楚”,在心底,娜塔莎一定期望自己能编织一张爱之网,网住情人即将坠入无尽黑暗的生命……
细想想,那时喜欢编织,更多醉心于它的形式感:左手、右手,左脚、右脚,每织一针都像跳一个交叉步,每起一行都像换一个断奏章,那种欲进还退、快慢错落的针尖之舞,学会了,会为自己多增添女人味的。然而,小文青总是要踏入俗世,因此,远离校园的那一刻,也目送了编织这门“近代女红”步入“手艺的黄昏”,渐行渐远于遗忘之中……
不久前,去图书馆淘书,在书架的最底层,偶然发现美国畅销书作家安·霍德的小说《编织会》,一下子抽出来,仅凭书名这三个字,就决定将它借走。
“人情味是好故事的味道”,因为嗅到了《编织会》所散发的那缕幽香,我才没有与它失之交臂。小说脱胎于安·霍德的回忆录:在突然失去了5岁的女儿斯特拉之后,玛丽一蹶不振,无法阅读、写作,甚至无法生活下去,在母亲的建议下,她不情愿地加入了一个编织会,开始尝试用编织来填满自己空虚的时光。会友们轮流教玛丽新的编织技巧,于是,编织将几个女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成为治愈心灵创伤的纽带……
从编织会的女人们那里,玛丽以及读者们学会了:编织就像念珠,每一针都是一个祈祷;编织是冥想的一种完美形式,生活里的噪音会被编织掉,心里那些没有答案的疑问也被擦掉了;一旦你开始起针,就意味着你准备继续织下去;在编织的时候,你总是可以纠正你的错误;贮存起足够的力气,这样悲伤和无聊就不会侵蚀你了,然后拿起一些旧毛线和编织针,开始编织吧!
在这部“既给人希望,又令人心碎”的小说开篇,印着玛丽母亲写给她的信的片段,那也是天下母亲为天下儿女编织出的爱的心语:“我拾起了我的编织针,开始编织。每一针就代表一个字母,一行字母拼出一句‘我爱你’。我在我织的每一件东西上都会织上‘我爱你’……我的女儿,多希望有一天我的故事能够通过这些编织传达给你,多希望我的爱也能让你感受到”。
忆起婆婆去世前两年,虽然,眼睛花得厉害,也不能久坐,可还是坚持给家里三个孩子每人织好一条厚毛裤!我开始理解编织的真正意义:它使得无尽的痛苦时光可以忍受,更重要的,它编织出爱,温暖我们一生一世……
早在简·奥斯汀生活时期的英国,女人们就爱聚在一起做针线、讨论手艺,那时的编织是消磨时光、证明才艺的好方式,我还记得达西先生曾略带讽刺地说:“多少女人只不过会编织钱袋,点缀屏风,就享有了多才多艺的美名”,可是将时光快进一百多年,来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生活时期的英国,“会编织”可是多才多艺女人的制胜法宝。
认为“写小说就像织毛衣”的王安忆,曾根据英国乡下老太马普尔小姐针线活从不离手,推断出塑造这一形象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也擅长编织,因为纵观阿加莎的写作技巧,王安忆发现她很像“是那个顶聪明的挑绷能手。她用有数的条件,结构出大量的谋杀,线索错综复杂,就像编织活和挑绷上美妙的经纬组织。”当被阿加莎自己称为“一杯淡啤酒……写的全是日常琐事”的随笔集《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问世时,雅克塔·霍克斯在导言中称:“各种情节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将五段特色各异的挖掘季编成了一块天衣无缝的织物”,这也是对这位“侦探小说女王”高明的编织技巧的一种赞美。
在我国北方,编织被称为“打毛线”,而在上海,编织被称为“结绒线”,这一打一结,编出两种针尖的舞步,织出两种不同的气韵。作家程乃珊将“结绒线”视为最具海派特性的上海女人形象,据她介绍: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上海女人最熟知的事不是张爱玲,而是冯秋萍的绒线编织法:“从住花园洋房的太太到弄口烟纸店的小家碧玉,几乎人手一册”。
我读大学时,寝室里有一位来自江南的女孩,心灵手巧,是位编织高手,受她的影响,全体女孩纷纷去买编织针、毛线和冯秋萍的书,虽然对我这个到最后也只会织“两针平针,两针反针”的编织菜鸟来说,冯秋萍的书几近天书,那些新颖针法、复杂花式,都有着不为我所知的暗喻,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密语,但我极其宝贝那本看不懂的书,将它摆在书架最显著的位置,好像,它是花钱买来的“学位证书”。
为什么除读书之外,最心仪编织呢?喜欢,编织完成时那种美梦成真的幸福感,正如程乃珊所描述的:尖的针与柔的线纠缠在一起,“在欲拒还迎、牵丝攀藤的交锋中,织出一片温暖的彩虹”;更喜欢,编织的人周身所散发的那种平心静气的安详感。
为了完成阅读作业,曾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战争与和平》,多年以后,想起那部恢弘史诗,脑海中存留的唯一记忆,是娜塔莎坐在垂死的安德烈公爵身旁织袜子的情景:因为情人说过,老妈妈最善于看护病人,她们一边看护一边织袜子的动作里,有一种柔和的宁静,于是娜塔莎开始学织襪子:“她纤细的手指飞快地织着,时而撞响织针,她的下垂的沉思的面孔的侧影被他看得很清楚”,在心底,娜塔莎一定期望自己能编织一张爱之网,网住情人即将坠入无尽黑暗的生命……
细想想,那时喜欢编织,更多醉心于它的形式感:左手、右手,左脚、右脚,每织一针都像跳一个交叉步,每起一行都像换一个断奏章,那种欲进还退、快慢错落的针尖之舞,学会了,会为自己多增添女人味的。然而,小文青总是要踏入俗世,因此,远离校园的那一刻,也目送了编织这门“近代女红”步入“手艺的黄昏”,渐行渐远于遗忘之中……
不久前,去图书馆淘书,在书架的最底层,偶然发现美国畅销书作家安·霍德的小说《编织会》,一下子抽出来,仅凭书名这三个字,就决定将它借走。
“人情味是好故事的味道”,因为嗅到了《编织会》所散发的那缕幽香,我才没有与它失之交臂。小说脱胎于安·霍德的回忆录:在突然失去了5岁的女儿斯特拉之后,玛丽一蹶不振,无法阅读、写作,甚至无法生活下去,在母亲的建议下,她不情愿地加入了一个编织会,开始尝试用编织来填满自己空虚的时光。会友们轮流教玛丽新的编织技巧,于是,编织将几个女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成为治愈心灵创伤的纽带……
从编织会的女人们那里,玛丽以及读者们学会了:编织就像念珠,每一针都是一个祈祷;编织是冥想的一种完美形式,生活里的噪音会被编织掉,心里那些没有答案的疑问也被擦掉了;一旦你开始起针,就意味着你准备继续织下去;在编织的时候,你总是可以纠正你的错误;贮存起足够的力气,这样悲伤和无聊就不会侵蚀你了,然后拿起一些旧毛线和编织针,开始编织吧!
在这部“既给人希望,又令人心碎”的小说开篇,印着玛丽母亲写给她的信的片段,那也是天下母亲为天下儿女编织出的爱的心语:“我拾起了我的编织针,开始编织。每一针就代表一个字母,一行字母拼出一句‘我爱你’。我在我织的每一件东西上都会织上‘我爱你’……我的女儿,多希望有一天我的故事能够通过这些编织传达给你,多希望我的爱也能让你感受到”。
忆起婆婆去世前两年,虽然,眼睛花得厉害,也不能久坐,可还是坚持给家里三个孩子每人织好一条厚毛裤!我开始理解编织的真正意义:它使得无尽的痛苦时光可以忍受,更重要的,它编织出爱,温暖我们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