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针尖上跳舞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ti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在今天已有些年纪的女人来说,编织,是她们少女时期学过的“女红”,从绣针、钩针到竹针、铝针,如花美眷们的似水年华,都曾用来在针尖上跳舞。
  早在简·奥斯汀生活时期的英国,女人们就爱聚在一起做针线、讨论手艺,那时的编织是消磨时光、证明才艺的好方式,我还记得达西先生曾略带讽刺地说:“多少女人只不过会编织钱袋,点缀屏风,就享有了多才多艺的美名”,可是将时光快进一百多年,来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生活时期的英国,“会编织”可是多才多艺女人的制胜法宝。
  认为“写小说就像织毛衣”的王安忆,曾根据英国乡下老太马普尔小姐针线活从不离手,推断出塑造这一形象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也擅长编织,因为纵观阿加莎的写作技巧,王安忆发现她很像“是那个顶聪明的挑绷能手。她用有数的条件,结构出大量的谋杀,线索错综复杂,就像编织活和挑绷上美妙的经纬组织。”当被阿加莎自己称为“一杯淡啤酒……写的全是日常琐事”的随笔集《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问世时,雅克塔·霍克斯在导言中称:“各种情节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将五段特色各异的挖掘季编成了一块天衣无缝的织物”,这也是对这位“侦探小说女王”高明的编织技巧的一种赞美。
  在我国北方,编织被称为“打毛线”,而在上海,编织被称为“结绒线”,这一打一结,编出两种针尖的舞步,织出两种不同的气韵。作家程乃珊将“结绒线”视为最具海派特性的上海女人形象,据她介绍: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上海女人最熟知的事不是张爱玲,而是冯秋萍的绒线编织法:“从住花园洋房的太太到弄口烟纸店的小家碧玉,几乎人手一册”。
  我读大学时,寝室里有一位来自江南的女孩,心灵手巧,是位编织高手,受她的影响,全体女孩纷纷去买编织针、毛线和冯秋萍的书,虽然对我这个到最后也只会织“两针平针,两针反针”的编织菜鸟来说,冯秋萍的书几近天书,那些新颖针法、复杂花式,都有着不为我所知的暗喻,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密语,但我极其宝贝那本看不懂的书,将它摆在书架最显著的位置,好像,它是花钱买来的“学位证书”。
  为什么除读书之外,最心仪编织呢?喜欢,编织完成时那种美梦成真的幸福感,正如程乃珊所描述的:尖的针与柔的线纠缠在一起,“在欲拒还迎、牵丝攀藤的交锋中,织出一片温暖的彩虹”;更喜欢,编织的人周身所散发的那种平心静气的安详感。
  为了完成阅读作业,曾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战争与和平》,多年以后,想起那部恢弘史诗,脑海中存留的唯一记忆,是娜塔莎坐在垂死的安德烈公爵身旁织袜子的情景:因为情人说过,老妈妈最善于看护病人,她们一边看护一边织袜子的动作里,有一种柔和的宁静,于是娜塔莎开始学织襪子:“她纤细的手指飞快地织着,时而撞响织针,她的下垂的沉思的面孔的侧影被他看得很清楚”,在心底,娜塔莎一定期望自己能编织一张爱之网,网住情人即将坠入无尽黑暗的生命……
  细想想,那时喜欢编织,更多醉心于它的形式感:左手、右手,左脚、右脚,每织一针都像跳一个交叉步,每起一行都像换一个断奏章,那种欲进还退、快慢错落的针尖之舞,学会了,会为自己多增添女人味的。然而,小文青总是要踏入俗世,因此,远离校园的那一刻,也目送了编织这门“近代女红”步入“手艺的黄昏”,渐行渐远于遗忘之中……
  不久前,去图书馆淘书,在书架的最底层,偶然发现美国畅销书作家安·霍德的小说《编织会》,一下子抽出来,仅凭书名这三个字,就决定将它借走。
  “人情味是好故事的味道”,因为嗅到了《编织会》所散发的那缕幽香,我才没有与它失之交臂。小说脱胎于安·霍德的回忆录:在突然失去了5岁的女儿斯特拉之后,玛丽一蹶不振,无法阅读、写作,甚至无法生活下去,在母亲的建议下,她不情愿地加入了一个编织会,开始尝试用编织来填满自己空虚的时光。会友们轮流教玛丽新的编织技巧,于是,编织将几个女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成为治愈心灵创伤的纽带……
  从编织会的女人们那里,玛丽以及读者们学会了:编织就像念珠,每一针都是一个祈祷;编织是冥想的一种完美形式,生活里的噪音会被编织掉,心里那些没有答案的疑问也被擦掉了;一旦你开始起针,就意味着你准备继续织下去;在编织的时候,你总是可以纠正你的错误;贮存起足够的力气,这样悲伤和无聊就不会侵蚀你了,然后拿起一些旧毛线和编织针,开始编织吧!
  在这部“既给人希望,又令人心碎”的小说开篇,印着玛丽母亲写给她的信的片段,那也是天下母亲为天下儿女编织出的爱的心语:“我拾起了我的编织针,开始编织。每一针就代表一个字母,一行字母拼出一句‘我爱你’。我在我织的每一件东西上都会织上‘我爱你’……我的女儿,多希望有一天我的故事能够通过这些编织传达给你,多希望我的爱也能让你感受到”。
  忆起婆婆去世前两年,虽然,眼睛花得厉害,也不能久坐,可还是坚持给家里三个孩子每人织好一条厚毛裤!我开始理解编织的真正意义:它使得无尽的痛苦时光可以忍受,更重要的,它编织出爱,温暖我们一生一世……
其他文献
01.   那天,没有什么征兆,戴尔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丫头,站在我家楼下,肆无忌惮地喊着我的名字,我吓得面无人色,乖乖地从楼上现身,站在阳台上对戴尔吼,你再杀猪一般乱叫,我就从这儿跳下去。   戴尔才不吃我这一套,她嘴里嚼着口香糖,仰头看我,笑得眼睛眯缝到一起,林小锋,林小锋……   我哭笑不得,这位小姑奶奶真是个难缠的主儿,再这样喊下去,只怕全楼的人会一起去派出所报警。   无奈,我只好
作者:杨苡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名篇推荐:从此津门无故人  《逝者如斯: 杨宪益画传》以画传的形式收录了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在生活中,以及事业上重要时刻所留下的珍贵照片。画传中还包括了部分书信等重要手迹。通过直观的图片形式让读者了解到杨宪益先生作为一名翻译大家的严谨、坎坷,同时又充满魅力的人生轨迹。
1  邱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透过落地窗帘的缝隙,她呆呆地望着窗外幽暗的夜空,心绪如流云。丈夫陈钢就在隔壁房间里玩电脑,半天也没有过来。  夜,一片寂静。耳畔只有闹钟“滴答、滴答”的声音清晰入耳,一声声撞击着内心深处最温柔的部分。  邱云又转了一个身,抬眼就看见墙上挂着的水晶相框,借着窗外挤进来的一点淡淡的光,她怔怔地看着相框中神采飞扬的陈钢。陈钢怀里偎依着的那个身着华服、笑靥如花的女子是自己么?
(1)  拂晓,萨瓦河刚从朦胧的晨曦中苏醒,贝尔格莱德“大学生城”的广播器响起柔和悦耳的乐曲,把一个个熟睡的同学从睡梦中叫醒。大学生们一天的学习生活开始了。和我同宿舍的同学一听到这起床乐曲,好像战士听到军号一样,立刻从床上跃起。而我,一个刚刚住进“大学生城”的外国留学生,常常听不见那起床的乐曲;倒是宿舍里洗脸间哗哗流出的自来水声以及各种洗漱用具的碰击声把我吵醒。  但不久,生活的体验终于使我明白,
历经波折,选择酒店作为事业突破  “什么?我们甚至连吃饭的钱都愁,你还要搞大酒店?你是不是疯了?”妻子愤怒地吼着。  “我对搞酒店有十足的把握,我缺的只是钱。”谢文忠淡然地说着,然后便转身要出去借钱。  妻子急了,上来拉他,结果一把没拉住,一个踉跄撞到门上,撞得脸上鲜血直流。谢文忠吓坏了,背起妻子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挂号,取药,包扎……然后,谢文忠还是只管出去借钱去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场景,
照片上的她美丽而温婉,目光中却透着一丝忧郁,略微上扬的嘴角也使得微笑变得几分勉强……浏览她的自我介绍后,我得知她就在本市工作,要经常出差,在觉得各方面条件都适合自己要求的情况下,我轻点鼠标,把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发了出去。  回复也毫无悬念,在信中,她委婉地表达了想进一步交往的愿望,并主动附上了她的QQ号码。我高兴地加了她为QQ好友,随即率先打了招呼。  “你好,很高兴认识你。”  “你好,稍等有些忙
场,指“平坦的空地,多指农家翻晒粮食及脱粒的地方”。机场是个“场”,只是在不同人的眼中,机场“翻晒”的是不同的粮食。  在设计师眼中,机场是个交流场。  建筑存在于交流之中,在全世界已建造了40多个机场的设计大师保罗·安德鲁认为:“机场首先是两个交通空间的交流,其次也是两个城市或两个国家的交流。”而形形色色的人在机场这个微缩的小社会里中转,宣泄情绪,作出决定,相遇或离开,因此,大师将机场设计成明亮
1.被动物园承载过的时光  对于有动物园的城市来说,我想没有哪一座城市的动物园像北京的动物园这样能吸引到无数年轻又时尚的姑娘。  我有两个表妹,如果给她们200元的话,其中一个会去商场买一件夏天应季的小吊带或者过季断码打折的品牌衣裳,而另一个,则会直接杀到动物园换回满满一黑塑料袋的衣裳。是的,北京的动物园不仅仅是动物们的家,在年轻姑娘们的口中,它还有另外一个更直接的含义:时尚的服装批发市场。因为这
蔷薇的香,浓郁,热烈,有一种透心的甜和媚,一丛丛,一簇簇,开满粉墙,爬满花架,风一吹,那股甜香便四溢开来,沁人心脾,无怪乎很多香水里都能看到蔷薇的影子,因为那香不仅仅甜到发腻,而且带着一种深深的媚惑,迷人本性。  一个周末的午后,去图书馆找资料。路上,忽然看到街边的蔷薇开满了一树,小朵,白色,淡粉,柔软的枝蔓上,结满了花骨朵,有的已经微微地张开,如婴儿般咧开了小嘴,甜甜地笑,在风中。  花事开得纷
断臂维纳斯,总是引起人们对美的无尽想象,然而对于失去双腿及左臂的英国摄影家吉尔斯·达利来说,命运绝对决绝到残酷。光秃秃裸露的残肢,揪起凸凹扭结的疤痕,灼伤皮肤的斑斑印迹,以及细密缝合的伤口,依旧明晰可辨,突兀的断章残篇,强烈的视觉冲击,刺目的震撼,总让人不忍猝对!然而这张黑白分明的自拍照上,却少能见到那种失意的麻木,颓废的无奈,有的只是坚强挺立的姿势,直面残缺的勇气。  吉尔斯·达利原本是英国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