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心力衰竭流行情况及其吸烟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描述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流行情况,探究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BMI信息缺失、基线调查后即失访以及基线自报有冠心病、脑卒中或恶性肿瘤的研究对象,共纳入487 197人进行分析。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关联。

结果

研究对象中位随访10.15年,随访期间共有4 208人新发心衰,粗发病率为0.87/1 000人年,累积发病率为0.86%。基线年龄越大,心衰发病率越高。高年龄组、农村、男性心衰发病率分别高于低年龄组、城市、女性人群。相比于非吸烟者,偶尔吸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无显著差异(HR=1.05;95%CI:0.91~1.22),而既往吸烟者(HR=1.48;95%CI:1.31~1.67)和当前吸烟者(HR=1.34;95%CI:1.22~1.49)的风险升高。合并非吸烟或偶尔吸烟者组后,既往吸烟者(HR=1.33;95%CI:1.21~1.46)和当前吸烟者(HR=1.46;95%CI:1.31~1.64)相比于该组的心衰发病风险均升高。当前吸烟者(趋势检验P=0.347)和既往吸烟者(趋势检验P=0.066)的吸烟量与心衰风险间均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与非吸烟或偶尔吸烟组相比,既往吸烟者戒烟<5、5~、10~、≥20年的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61(95%CI:1.36~1.92)、1.55(95%CI:1.27~1.90)、1.24(95%CI:1.02~1.51)、1.35(95%CI:1.08~1.68)(趋势检验P=0.091),非因疾病戒烟者与因疾病戒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23(95%CI:1.04~1.45)和1.62(95%CI:1.41~1.86)。健康吸烟行为较非健康吸烟行为对心力衰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HR=0.75;95%CI:0.69~0.81)。城乡地区和冠心病家族史与吸烟行为是否健康存在对心衰发病风险的交互作用(交互检验P<0.05)。

结论

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无论吸烟频率、吸烟量、戒烟时长和戒烟原因,既往吸烟和当前吸烟者相比于从不吸烟或偶尔吸烟者,心衰风险均较高。吸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继续坚持全面禁烟措施。

其他文献
目的:为经上颌窦入路翼腭窝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5例成人尸头标本中观察并测量眶下孔至上颌窦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稍内侧,至眶下缘的垂直距离为(6.72±2.98)(4.30~11.90)mm,至上颌窦底壁的距离为(18.56±3.14)(14.60~27.20)mm,至上颌窦最后壁的距离为(36.08±3.61)(30.30~42.40)mm,至蝶腭动脉起始处的距离
目的:探讨鼻内镜辅助下面中揭翻术切除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的优缺点,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方法:采用鼻内镜辅助下面中揭翻进路手术治疗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患者28例,其中良性肿瘤21例、恶性肿瘤7例。结果:本组28例手术均顺利,肿瘤切除彻底。术后随访0.5~5 a ,21例良性肿瘤患者无一例复发;7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均行放化疗,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8个月和10个月死于局部侵犯及远处转移,生
目的:研究三种鼻内镜手术径路暴露翼腭窝的解剖方法。方法:通过解剖成人尸体头部标本15例(3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观察暴露翼腭窝的三种径路。结果:①中鼻道经腭术式可以暴露翼腭窝内侧的蝶腭动脉、腭神经、翼管神经,沿腭神经可确认翼腭神经节;②中鼻道经上颌窦术式能很好地暴露翼腭窝内、外侧壁,眶下神经是手术的重要标志;③下鼻甲切除经上颌窦术式比鼻内镜下中鼻道经上颌窦术式更广泛地暴露翼腭窝的内、外侧,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35(IL-35)水平和CD14+单核细胞功能变化。方法连续入组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4例)和健康对照者(29名),清晨空腹采集抗凝外周血20 ml并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IL-35水平;纯化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CD14+单核细
期刊
期刊
目的描述中国成年人的共病流行情况及其长期变化,以及常见的共病模式。方法本研究纳入参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第二次重复调查的25 033人,利用研究对象参加2004-2008年基线调查和2013-2014年第二次重复调查时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根据自报疾病史、现场体格检查及血液样本检测等信息定义了13种慢性病或健康问题,将共病定义为同时患有≥2种慢性病或健康问题。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描述共病模式。结果研究
目的分析自评健康状况(SRH)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CVD)死亡风险的关联性。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剔除有逻辑错误和信息缺失的个体,最终纳入512 713名研究对象。SRH在基线问卷调查时搜集,包括整体自评健康状况(GSRH)及与同龄人相比自评健康状况(ASRH);死亡事件及原因通过链接到疾病死亡监测系统和国家医保系统获取。采用多因素校正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SRH与全因死
目的分析骨折住院率的三间分布。方法纳入参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者,剔除2009年以前失访或死亡者,共纳入506 004人。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2009-2016年10个项目地区任意骨折和5个部位骨折(上肢、下肢、椎骨、骨盆和髋部骨折)住院率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结果在(7.7±1.2)年(累积3 899 814人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到17 118例任意骨折住院事件,任意骨折的粗住
目的探索我国成年人主要膳食模式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关系。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第二次重复调查,对20个食物组进行因子分析提取膳食模式。将四肢肌肉重量指数(ASMI)、全身肌肉重量指数(TSMI)、手握力和上肢肌肉质量(AMQ)分性别的最低五分位数作为判断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截断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相关性。结果提取出2种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