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中国建筑文化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成就。但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古至今它经历过文化鼎盛,也经历过毁灭性打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建筑文化在向好的趋势发展,历经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和被外国侵略者压迫奴役的中国近代社会,再到中西文化融合的时代,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借鉴外来优秀建筑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中国建筑文化怎样在传承与融合中演变与发展的。
关键词:中国建筑文化;传承与融合;中西融合;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意义
(1)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背景及概况
五千年的历史沉淀造就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伴随着中华文明历史的发展,建筑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史前与先秦时期是中国建筑文化的起源时期,如巢居,穴居都是典型的建筑文化形式。到后来中国进入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后,由于受到封建保守思想的影响,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建筑文化发展大体上是相对缓慢的,再到了中国近代,特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通过军事侵略等手段打开中国国门,中国建筑文化的演变发展也进入了快速时期。
(2)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
中国建筑文化在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后的发展是有局限的,从隋唐五代时期社会出现了崇尚含蓄,质朴,自然之美的思想。因此唐代建筑,室内装饰,家具造型都较为飘逸,柔和。而五代时期的社会由于多国林立,分裂割据,少数民族频繁入侵中原,受此因素影响,这一时期的建筑文化类型和风格不断涌现。但是总体而言还是延续了中国封建保守的建筑风格,没有实质性突破。同样在民族交融的宋、辽、金、西夏时期,重文轻武,理学盛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建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受这一时代审美的影响,宋代建筑的尺度规模有所缩小,在宫殿建筑上,不仅大尺度的宫殿组群已不多见,而且斗拱尺度缩小,建筑设计也趋于精细。再到元、明、清时期,中国建筑文化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元代统治时期,结束了中国境内政权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在建筑文化方面,各民族文化和工艺交流带来了新的影响因素,使中国建筑呈现若干新趋势,如:高足家具出现了罗锅帐,高束腰等新的做法;也出现了缩桌面这样的新品种。同样明、清代家具样式用材也较广泛,装饰丰富,充分应用雕、描等工艺手段,在建筑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中国建筑文化中西融合的矛盾与现状
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着封建制度带来的局限,由于受历代重视礼制建筑的影响,新型设计因素在牵制下始终无法茁壮成长,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建筑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中国建筑文化在封建社会时期的演变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与突破。归根到底还是受封建制度和闭关锁国思想的影响。因此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建筑界先进人士开始学习西方,学习具有现代化思维的建筑设计理念,促使形式向近代化方向演变。如我国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将我国建筑时期做了大致分类其中民国时期就被先生独立划分出来的一个时期,用另一句话说也就是西方建筑文化传播时期。可见西方建筑文化在谋中程度上的确有效的促进了中国建筑设计的转型,带来了积极影响。但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积极因素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中西文化受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在建筑用材,布局,用途等方面都具有差异,这也是中国建筑文化在传承与融合中所面临的矛盾与挑战。
三、中国建筑文化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国建筑文化的未来发展道路还有很长,因为每一种风格的建筑都是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沉淀才能延续下来,而且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和制约。想要变化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因此,在分析了中外建筑文化差异和冲击的基础上,应该客观公正的看待。
随着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西方建筑多元化的思潮传入,以及外国建筑师的设计作品的不断涌现,中国的一些建筑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如:岭南现代建筑的发展、天津近代建筑的发展、南京民国建筑的设计,这些都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优秀产物。
中国建筑文化在未来发展中必须传承和延续本土的特色文化,将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更充分的体现出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建筑文化依旧面临挑战:有的盲目学习西方特色的政策,许多地区由于受到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已经开始逐渐丧失本土民族特色。我国建筑文化的“本土性”和“国际性”分辨不够清晰,开发商也受到外来建筑设计开放性的影响,盲目的追求外来建筑文化。所以,建筑在学习借鉴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必须追求本土特色。
建筑的风格与特质反映出人民的素质和价值取向。中国建筑文化比较重视人文道德,交流融合。同时建筑特色具有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种风格。是在地理位置、历史背景、风土人情、气候变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共同影响下的。这是别的任何文化所不可取代的。要想使中国文化精益求精吸收外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吸收的过程绝不能脱离传统。应提高警惕,发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自觉推动建筑文化的延续发展。我们只有对深层文化思想有更高层次的诠释,才会使中国建筑文化更具活力,丰富多彩。要做到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就不能是对资源的粉饰和照搬,假古董是难以契合时代的,我们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在传承与继承中发展的,作为设计师要透过文化历史符号,结合外来优秀思想,勇于创新,做有意义的设计作品。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建筑文化又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人文化信仰的庙宇,铭刻历史丰碑和文化灵魂的殿堂,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习好的经验,好的管理,好的理念。在传承与融合中对中国建筑文化进行很好的建造,实现创新性飞跃发展,让中国建筑能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王瑜,華南理工大学,2012
[2]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天津近代建筑发展研究,王苗,天津大学,2013
[3]南京民国建筑艺术研究,冯琳,西安美术学院,2018
[4]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卷),刘叙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中外室内设计简史,郭承波,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姚欢欢,女,汉族,(2002-)山东青岛人,山东农业大学本科在读学生,在艺术学院学习设计学类。
关键词:中国建筑文化;传承与融合;中西融合;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意义
(1)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背景及概况
五千年的历史沉淀造就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伴随着中华文明历史的发展,建筑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史前与先秦时期是中国建筑文化的起源时期,如巢居,穴居都是典型的建筑文化形式。到后来中国进入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后,由于受到封建保守思想的影响,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建筑文化发展大体上是相对缓慢的,再到了中国近代,特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通过军事侵略等手段打开中国国门,中国建筑文化的演变发展也进入了快速时期。
(2)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
中国建筑文化在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后的发展是有局限的,从隋唐五代时期社会出现了崇尚含蓄,质朴,自然之美的思想。因此唐代建筑,室内装饰,家具造型都较为飘逸,柔和。而五代时期的社会由于多国林立,分裂割据,少数民族频繁入侵中原,受此因素影响,这一时期的建筑文化类型和风格不断涌现。但是总体而言还是延续了中国封建保守的建筑风格,没有实质性突破。同样在民族交融的宋、辽、金、西夏时期,重文轻武,理学盛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建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受这一时代审美的影响,宋代建筑的尺度规模有所缩小,在宫殿建筑上,不仅大尺度的宫殿组群已不多见,而且斗拱尺度缩小,建筑设计也趋于精细。再到元、明、清时期,中国建筑文化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元代统治时期,结束了中国境内政权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在建筑文化方面,各民族文化和工艺交流带来了新的影响因素,使中国建筑呈现若干新趋势,如:高足家具出现了罗锅帐,高束腰等新的做法;也出现了缩桌面这样的新品种。同样明、清代家具样式用材也较广泛,装饰丰富,充分应用雕、描等工艺手段,在建筑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中国建筑文化中西融合的矛盾与现状
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着封建制度带来的局限,由于受历代重视礼制建筑的影响,新型设计因素在牵制下始终无法茁壮成长,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建筑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中国建筑文化在封建社会时期的演变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与突破。归根到底还是受封建制度和闭关锁国思想的影响。因此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建筑界先进人士开始学习西方,学习具有现代化思维的建筑设计理念,促使形式向近代化方向演变。如我国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将我国建筑时期做了大致分类其中民国时期就被先生独立划分出来的一个时期,用另一句话说也就是西方建筑文化传播时期。可见西方建筑文化在谋中程度上的确有效的促进了中国建筑设计的转型,带来了积极影响。但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积极因素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中西文化受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在建筑用材,布局,用途等方面都具有差异,这也是中国建筑文化在传承与融合中所面临的矛盾与挑战。
三、中国建筑文化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国建筑文化的未来发展道路还有很长,因为每一种风格的建筑都是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沉淀才能延续下来,而且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和制约。想要变化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因此,在分析了中外建筑文化差异和冲击的基础上,应该客观公正的看待。
随着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西方建筑多元化的思潮传入,以及外国建筑师的设计作品的不断涌现,中国的一些建筑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如:岭南现代建筑的发展、天津近代建筑的发展、南京民国建筑的设计,这些都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优秀产物。
中国建筑文化在未来发展中必须传承和延续本土的特色文化,将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更充分的体现出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建筑文化依旧面临挑战:有的盲目学习西方特色的政策,许多地区由于受到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已经开始逐渐丧失本土民族特色。我国建筑文化的“本土性”和“国际性”分辨不够清晰,开发商也受到外来建筑设计开放性的影响,盲目的追求外来建筑文化。所以,建筑在学习借鉴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必须追求本土特色。
建筑的风格与特质反映出人民的素质和价值取向。中国建筑文化比较重视人文道德,交流融合。同时建筑特色具有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种风格。是在地理位置、历史背景、风土人情、气候变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共同影响下的。这是别的任何文化所不可取代的。要想使中国文化精益求精吸收外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吸收的过程绝不能脱离传统。应提高警惕,发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自觉推动建筑文化的延续发展。我们只有对深层文化思想有更高层次的诠释,才会使中国建筑文化更具活力,丰富多彩。要做到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就不能是对资源的粉饰和照搬,假古董是难以契合时代的,我们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在传承与继承中发展的,作为设计师要透过文化历史符号,结合外来优秀思想,勇于创新,做有意义的设计作品。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建筑文化又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人文化信仰的庙宇,铭刻历史丰碑和文化灵魂的殿堂,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习好的经验,好的管理,好的理念。在传承与融合中对中国建筑文化进行很好的建造,实现创新性飞跃发展,让中国建筑能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王瑜,華南理工大学,2012
[2]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天津近代建筑发展研究,王苗,天津大学,2013
[3]南京民国建筑艺术研究,冯琳,西安美术学院,2018
[4]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卷),刘叙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中外室内设计简史,郭承波,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姚欢欢,女,汉族,(2002-)山东青岛人,山东农业大学本科在读学生,在艺术学院学习设计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