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事业的理论归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奠基探析

来源 :理论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为加速共同富裕、增进社会公平正义而全力推进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落实到每个公民身上的伟大创举,它使得每个人都享受着从未出生、出生、养育、教育、就业到丧葬的终身服务,保证了每个人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然而,在研究这项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学术界陷入了“理论贫困”,各类研究纷纷从西方经济学中找寻理论依据,但它们对中国现实的解释与指导效用却极其有限.一方面,我们在感叹“理论贫困”;另一方面,我们“灯下黑”的研究模式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视不够.实际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事业的基本原则、奠定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事业的唯物论基础、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事业提供了实现路径、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事业提供了实现工具,最终指明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事业的归依,即实现全民公平、共享、共同富裕.
其他文献
学位
新时代中国话语的阐释逻辑,是“时代任务论”“基本立场论”“精神动力论”“支撑基础论”“传播路径论”“国际场域论”综合性建构的阐释体系,是立场、思想、主体、媒介与内容协同作用的逻辑体系.推动中国话语阐释与时俱进,需要阐释者遵循公共阐释基本原则.因此,中国话语阐释的理论与实践必须明确阐释的总体框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是时代任务论的核心要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晰阐释的人民性,是基本立场论的价值前提;充分发掘话语阐释能动性与受动性协调统一的现实作用,推动中国话语阐释的良性发展,是精神动力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规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中华文化的显著标志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资源,新时
城乡关系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及其主要任务的变化,经历了依托农村夺取城市政权、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与固化、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与统筹城乡发展、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等四个发展阶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发展之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坚持社会公平与发展效率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城乡关系百年探索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对在新的发展阶段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
学位
伴随着人类文明改造自然的深度与广度的急速扩张,始于毫末的生态问题也逐步转化为势不可挡的生态危机.为此,我们需要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文明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重新反思为理论的第一基点,构建出兼顾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与自然生态维护路向的新的生态哲学.新的生态哲学,即“生态生存论”,是在否定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征服自然的取向与“自然中心主义”服从自然的取向后辩证发展而成.生存论生态哲学坚持“从现实出发”的历史研究方法、“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生态价值核心和“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共赢实践取向,力图为人与自然和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