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朗读,作为阅读方式之一,是指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下面就朗读的作用、朗读的指导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保证读书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组织学生认真听朗读。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于漪老师曾说:“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教师范读,正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激发和感染。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因此,范读本身又对学生“授之以法”。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澎湃的气势,就会如股股清泉流进学生稚嫩的心田,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还可以放录音带听范度读。总之组织学生认真听读,要有明确的要求,重点听什么,听正音,还是课文大概内容,还是欣赏,还是学习表情……教师要告诉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读的效率。
  三、重视理解后的朗读指导。教师可以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朗读时吐字发音,要尽量做到正确、清楚、规范。理解内容的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意图、人物性格等,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很重要,主要是对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的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四、精选练点,锤锤有声。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在教学《杏儿熟了》这一课中的这一句“每年到了麦收时节,树上结满了黄澄澄的杏儿。”第一位学生读后,他的评价是感觉你的杏儿还是青的。第二位同学读后,老师说你家的杏儿结得不多。这样的重音指导多好,多到位啊。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学生在读中悟,出现偏差时老师点拨一下,自然而然,课文的内容也理解了,也培养了学生欣赏和鉴别能力。
  五、各种朗读形式合理运用。老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范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朗读中,老师那饱含激情语言很快便把学生带如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重朗读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讓学生自读、多读,也让学生相互评读。再如教学《雷雨》时,抽生读雷雨前的情景后让其他同学给打等级并说明理由。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还能培养学生专心听、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只有学生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朗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它能充分发挥组内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作用。这种学习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元认知能力,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效率  现阶段我们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广泛地进行“中学语文分组合
【摘要】通过结合课本教学和学生的生活进行作文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批改,促进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学生学好其它功课的基础,也带动了其它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 作文训练 实践 尝试 思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学生虽是初中生,但写的作文中却常常错字连篇,用词不当的毛病也每篇必见,更不要说语意的表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现身为课改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
期刊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识字能力是每一个小学生必备的能力。只有自己学会识字,具有识字能力,才能够运用我们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文字,才能培养学生表达交流、阅读理解等多方面的能力。如何更好地进行识字教学,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又如何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主动识字呢?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我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高效课堂,使识字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生 有效
在新教材的阅读教学中,每篇都有一定量的课后练习需要处理。在处理过程中,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即在练习过程中,很多教师还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依赖性和保守性,甚至有的教师至今还完全以传统的方法或模式来处理这些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蕴含着创新意识的练习题。可见,优化处理新教材的课后练习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优化处理课后练习呢?笔者认为,这不仅要弄清练习的
期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全社會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作为学校教育更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此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想就初中语文新课程中的社会环境和谐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我们说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社会相互关联、相互映照、互为因果。因此,我们应当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