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我的,不许动!”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fafaal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学会分享,能和伙伴们友好相处。可是孩子面对心爱的玩具、好吃的美味却表现得很自私,这让父母很尴尬。
  乐乐拿着自己的玩具在小区里玩儿,别的小朋友一靠近,乐乐就警惕地把玩具藏起来,不让小朋友动。有时候在公众场合有一堆玩具,别的小朋友拿了几个,乐乐会冲过去大喊:“我的!不准动!”然后一把抢过来。妈妈觉得乐乐这样显得特别没有礼貌,但怎么说都不管用,很发愁,不知道该怎么教育。
  孩子为何对“我的”特别敏感?
  乐乐的这种表现在2~3岁的孩子身上很常见,很多父母以为这是孩子太自私,不懂得分享,于是对孩子进行批评,或强制让孩子分享,但这样做的效果往往很差。
  说“我的”是自我意识成长的体现
  当孩子开始说“我的”时,父母应该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的正常阶段,标志着自我意识的萌发。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意识到作为主体的“我”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是不同的。孩子会采用各种方法来建构自我意识,其中就包括占有物品、学会使用代名词“我”和“你”。只有当孩子能够真正理解“我的”“你的”时,才能够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尊重别人的物品归属权。
  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不理解
  当孩子刚刚建立起“我的”这个概念时,还不能够理解分享是什么意思。当父母让他把东西交给其他小朋友时,他会认为这就是要夺走自己的东西。此外,分享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是相互的,有时候有一定的延迟性,如果孩子没有分享经验,不能意识到分享能带来更多的快乐,也就不容易接受分享行为。
  让孩子学会分享,早点开始,一步步来
  父母需要未雨绸缪,在孩子进入这个阶段之前或者刚刚进入这个阶段之时,就引导孩子学习分享,帮助孩子逐步树立物权意识和分享精神。
  帮助孩子建立物品归属权的意识
  孩子在2岁之前通常分不清楚“我的”“你的”之间的界限。父母平时可以帮助孩子弄清楚物品的归属,建立归属权的意识。例如对孩子说:“这个黄色的水杯是你的,这个蓝色的水杯是爸爸的,那个红色的水杯是妈妈的。”或者:“电视机是我们大家的,遥控器也是。”同时父母还要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对孩子的物品归属权的尊重。例如当父母要拿孩子的水杯时,可以征求孩子的同意:“我把你的杯子拿去洗一下,好吗?”父母以身作则,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物品归属权概念的最佳途径。
  分享从“交换”开始
  很多父母不知道该怎么说服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分享,那么可以从交换开始。父母平时在家里可以跟孩子玩交换的游戏。例如,给孩子一个玩具,然后拿着另一个玩具对孩子说:“我們交换吧,你把你的玩具给我,我把这个玩具给你。”当孩子把手里的玩具递出来时,父母在完成跟孩子的交换动作的同时表扬孩子:“宝宝真棒!交换玩具玩真好!”父母开心的表情和轻松的语调,会让孩子觉得交换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当孩子熟悉交换之后,父母可以再适当扩展一下交换的行为,比如告诉孩子:“你先玩我的玩具,我玩一会儿你的玩具,过一会儿我们再换回来。”
  树立“分享”的榜样
  2岁左右的孩子会高度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大人之间的分享可以给孩子建立分享行为的榜样。例如在用餐的时候,父母之间可以分享食物,或者是和祖父母之间一起分享食物,孩子就会学到分享食物的行为,可能还会模仿父母的做法,比如拿着一块土豆对妈妈说:“给你吃吧。”这时父母不管接不接受孩子的分享,首先都要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赞赏,对孩子的分享行为进行鼓励。当孩子习惯与他人分享之后,在公众场合很可能就会自动地表现出与其他人分享的行为,这时父母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帮助孩子学会基本社交规则
  在社会互动中,孩子不仅要学会捍卫自己的物品,还要学会尊重其他人的物品,这需要很多社交技巧,但首先要遵循一些基本规则。尤其是看到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抢夺时,干预的原则如下:
  ● 对孩子自己的东西,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 对他人的东西,教导孩子尊重对方的意愿;
  ● 对于公共的东西,采取轮流使用的规则。
其他文献
存放的位置:  ● 小药箱不能放在湿热的地方,比如家里的暖气空隙或挡板上;也不能放到阳光直射的地方,比如窗台上。湿热、光照的环境会降低藥品的稳定性,加速药品变质。  ● 最好用带锁的小药箱,取完药后马上锁好,放在孩子和宠物都碰不到的地方。  内部的摆放  内服和外用的药品要分格子摆放。  ● 包装相似易混淆的药品,比如用于儿童退烧的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最好分格子摆放,以免慌乱中拿错。
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疾病之一,尤其秋冬季节来临,腹泻发生率明显升高。宝宝腹泻了,先别慌,查明原因,做好正确的居家护理,就會帮宝宝过好这一关。  宝宝的消化系统不成熟,再加上秋冬季病毒肆虐,很可能会出现第一次腹泻,若处理不当,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特别严重的还会导致休克,危及生命。因此,当宝宝出现腹泻时,要观察宝宝大便的情况,做好居家观察,及时就医和居家护理。  分清是大便次数多,还是腹泻  什么
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要“保护”小孩子,不要跟他谈论死亡,也不让他知道爸爸 妈妈也会有伤心、难过的时刻。实际上,“死亡”不一定非得是个沉重的话题。  今年年初,我的爷爷去世了。这也是我的孩子出生之后,第一次有家人去世。我带着他一起参加葬禮,他问:“发生了什么事?”外婆有点儿不知道怎么回答,传统上可能会觉得死亡这个话题对孩子来说太沉重,很难讨论,或者干脆不跟他讲。但小孩子其实是能理解的,我们用
父母個子都高,孩子不一定高。  父母个子不高,孩子不一定矮。帮助孩子管理好他的身高,让遗传潜能得到最好的发挥,充分挖掘孩子后天生长的潜力,在这个万物生长的春天,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蹿一蹿!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覃静 专家支持|盛晓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  蒋竞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儿童妇幼保健中心保健部原研究员)  刘国平(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秘书长、国家二级心
2018年12月5日下午,“立德树人 传承·创新——2018年京津冀家庭教育大家谈”在北京举办,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畅谈了新时代家庭教育,特别是“立德树人”的核心教育理念和发展展望。  “立德树人 传承·创新——2018年京津冀家庭教育大家谈”是由京津冀三地妇女联合会和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和父母必读育儿传媒承办。该活动自2016年首次举办以来,迄今
宝宝添加辅食后,在肠胃完全适应之前,他经常会出现吃什么拉什么、排便困难,甚至腹泻的情况。如何让宝宝顺利地排出健康的便便?这里有一些秘密妈妈不可不知。  1岁内的小宝宝,处于从开始添加辅食到逐步适应多种家庭食物的早期过渡阶段。添加辅食要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循序渐进。这个大原则妈妈们几乎都了解,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会遇到宝宝的肠道出现各种各样的小状况的烦恼。  No.1
预防过敏要从引发过敏的食品开始入手,那么引发过敏可能性高的食品有哪些?应该怎样喂才会更安全?  国内儿科/儿保专家在2011年发表了《婴幼儿食物过敏诊治建议》,提出“90%的食物过敏与鲜牛奶及奶制品、鸡蛋、大豆及豆制品、小麦、鱼、虾、贝类等带壳海鲜、花生等坚果8种食物有关。80~85%的牛奶、鸡蛋过敏儿童可在3岁时获得免疫耐受”。因此,一般建议对健康宝宝:1岁内不要给鲜牛奶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
你给孩子吃过益生菌吗?你知道益生菌的作用有哪些,服用又需要注意什么吗?  “给宝宝带点益生菌吧!”丽丽的老公每次出国,她都叮嘱老公这句话。听说益生菌对宝宝好,她从宝宝满月起,就给宝宝吃益生菌。  像丽丽这样的家长有不少,在家长心中,益生菌的作用可不小:  家长眼中的益生菌  ● 缓解便秘  ● 治疗牛奶过敏  ● 预防消化不良、助消化  ● 治疗腹泻  ● 增加食欲  ● 提高免疫力  ● 缓解肠
我们将在本栏目中用简单有趣的形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提供带孩子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让孩子扎下中国根,在孩子的内心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  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中璀璨夺目的美与智慧,精致与壮观,都应该成为孩子童年体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首耳熟能详的歌唱的就是京剧里的千变万化的脸谱。那京剧到底是什么呢?当你
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擅长一项运动的人,学习其他运动项目也会很快,好像很多运动是“联通”的,其实这不仅是运动能力的迁移,更多的是一种信念的支撑。这几个从草地跑到了冰面上的姑娘,就是最好的例子。  2022年冬季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一些以前很陌生的运动项目,也渐渐走入了大家的视野,冰球就是其中之一。有这样一群姑娘,她们曾经在草地上奔跑,却最终在冰面上收获了成功。  冰球,又叫“冰上曲棍球”。曲棍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