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目前地方高校专业缺乏行业特色、同质化现象明显、人才培养过程实践教学不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类专业以校企协同产教融合为引领,面向航空制造业发展需求制定培养方案、搭建课程体系,构建虚实结合五位一体的实践平台开展航空特色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教师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弱化等问题。
关键词:航空特色;校企协同;产教融合;虚实结合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5.033
0 引言
我国航空制造业发展迅速,同时,随着航空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对于高校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大。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作为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不断深化与企业需求的融合,提升各专业的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针对航空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实践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将课程知识体系与航空领域应用有机结合,紧密围绕航空制造业开展教学,紧扣“服务地方,服务航空”办学定位,开展基于航空特色的机械类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增强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双方共同参与教学,提升专业办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1 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优势,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深度协同,面向行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以企业项目驱动教学内容改革,促进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企业专家多方共同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产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开设行业需求的特色课程。拓展教师培养途径,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机械专业群“双师型”教师队伍。
1.1 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着手,建立系统的面向区域行业应用型机械类人才培养体系。针对具有航空背景院校机械制造人才培养,以企业真实问题为载体,以“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训练”为核心,以“企业问题、双师队伍、企业需求、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教学运行机制和校企协同机制为保障,建立航空背景机械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和有效运行机制。
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确立“2+2”“3+1”“3.5+0.5”、辅修专业等订单式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协作培养模式。根据航空企业对检测人才需求,与海克斯康公司合作,成立海克斯康“2+2”班,针对海克斯康班制定培养计划,确定新的培养模式;与沈阳黎明国际动力有限公司、沈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沈阳南航维修基地、汉中中航长空齿轮有限公司等航空企业采用“3+1”“3.5+0.5”培养模式。通过不同方式与企业开展协同育人,推进了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高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
邀请航空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所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综合素质等方面做出评价,通过用人单位来反馈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以及对培养目标的意见和建议,以获取更全面地反映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信息。定期听取行业或同行专家对本专业培养计划的意见和建议。邀请或咨询专家座谈或指导,归纳整理专家反馈内容,研讨修订培养计划。
1.2 重构课程体系,根据产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开设行业需求的特色课程
紧扣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一心三环”战略,力求将航空基因植入到每一个专业学生血脉中,面向国家、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制定培养方案进而重构课程体系,企业专家多方共同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开设行业需求的特色课程。形成围绕航空零部件加工制造的多维度专业课程群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围绕在机械工程综合能力基础上的航空特色能力培养。将航空行业的特点与企业需求与课程群进行有效衔接,选取航空领域的典型结构、机构、零部件与工艺,设计典型教学案例,通过一个完整案例贯穿视图表达、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及相关实践等多个教学内容。最后,根据教学案例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四年课程群案例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航空领域专业知识的认识,最终能够更好地适应航空企业的工作需求。建设专业航空特色基础课程5门(“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电传动与控制”“液压与气动技术”等),同时建设专业航空特色课程5门以上(“金属切削技术”“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航空制造技术综合实验课程”等)。围绕“识图、机构、设计、测量”形成航空特色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以航空企业实际案例为素材,构建了航空特色机械制造专业基础课程群体系。
专业类课程选取“金属切削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与编程”“特种加工”“CAD/CAM”等课程,在原有知识体系基础上,以反映航空结构件与工艺特点并能够涵盖所需教学内容的典型零件进行案例设计,并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将案例向不同课程进行辐射。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对教学案例进行丰富,最终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
1.3 拓展教师培养途径,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机械专业群“双师型”教师队伍
圍绕学校产教融合整体布局规划战略,以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促进应用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强师资培训与进修,打造优势理论与技术力量师资队伍建设,每年组织专业教师深入航空企业进行围绕航空加工相关技术集中培训与工程实践锻炼。在专业专职教师中,目前具有航空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高达90%,通过承担企业科研项目,了解并解决企业需求的技术关键问题,并将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同时也转化为教学内容,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课程的发展,有机地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进行融合,为理论教学注入了大量的工程实践内容。 2 构建产教融合、虚实结合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依托学校国家级工程训练实验示范中心、机械工程省级实验中心、航空工艺数字化制造国防学科重点实验室、航达机载有限公司、通用航空研究院等校内五大实践平台,坚持产教融合理念,构建综合性、开放性实践基地,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以五大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打造航空特色机械类专业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在校内建成资源整合、教学科研结合、校企合作、开放共享的“跨专业实训平台”,根据行业的特点和企业需求,以及专业课程特点,以“专业综合实验”“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数控加工课程设计”“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学校资源与学校附属相关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联合成立跨专业学生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3 开发模块化、层次化、多元化、系列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水平
依托“飞机典型零件数字化制造”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机械工程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基础实验仿真平台和专业实验仿真平台2个实验教学平台,7个虚拟仿真实验室,开设50余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营造了开放共享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环境,采用的全开放、自主学习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了丰厚扎实的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飞机典型零件数字化制造虚拟仿真实验”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项目,该项目开发了飞机壁板、发动机盘轴和叶片等航空典型零件的设计、工艺、编程和数控加工,以虚拟仿真形式反映真实航空零件从设计、工艺和加工的全流程,克服了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完成的功能,实现教学资源的低消耗、实验容量的无限化,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消除实验的危险性,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仿真实验与实际操作实验的虚实结合,相互补充、优化配置,全面提升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协同合作能力,达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
4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构建完备的学科竞赛平台,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渠道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学习与实践。构建适合于各年级学生的“金字塔”形的完整学科竞赛体系,把校企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生产研发,设置适合的项目作为学生第二课堂训练内容,实现了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中的知识与能力要素紧密结合,系统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创新创业教学上,开展了“第二创新课堂”研究,打破传统教师授课制度,以学生教师为主体,开展各类模块化教学,提出了“五层一体”教学新模式,构建了第二创新课堂课程集群新体系,创立了“三式两线”教学与管理新模式,开展了内外循环、一二协同,为第二创新课堂学生技能与企业实现了无缝对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 结语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校企协作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产教融合、五位一体航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利用五大实践教学平台,重构了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通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依托国家虚拟仿真项目,形成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虚拟与现实、科研与教学、学校与企业”结合,创制了“专业基础+专业+专业特色”递进式的虚拟仿真实验体系。科研反哺教学,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动,拓展了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渠道。具有行业特色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学生实践能力强,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在航空等相关领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认可。近年来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7%,到航空企业就业率超过45%。学生到单位适应周期短,能力强。与企业合作培养师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倪成员,周兆忠,张元祥,等.构筑产教融合平台,推进地方高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J].高教学刊,2020,(6):144-146.
[2]王秋玉.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8):144-145.
[3]刘铮.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探索,2017,(3):41-44.
[4]王娜,商丽,王玉玲,等.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0,(27):180-182.
[5]张元祥,倪成员,吴军,等.“四位一体”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8,(24):29-32.
关键词:航空特色;校企协同;产教融合;虚实结合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5.033
0 引言
我国航空制造业发展迅速,同时,随着航空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对于高校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大。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作为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不断深化与企业需求的融合,提升各专业的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针对航空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实践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将课程知识体系与航空领域应用有机结合,紧密围绕航空制造业开展教学,紧扣“服务地方,服务航空”办学定位,开展基于航空特色的机械类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增强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双方共同参与教学,提升专业办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1 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优势,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深度协同,面向行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以企业项目驱动教学内容改革,促进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企业专家多方共同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产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开设行业需求的特色课程。拓展教师培养途径,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机械专业群“双师型”教师队伍。
1.1 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着手,建立系统的面向区域行业应用型机械类人才培养体系。针对具有航空背景院校机械制造人才培养,以企业真实问题为载体,以“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训练”为核心,以“企业问题、双师队伍、企业需求、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教学运行机制和校企协同机制为保障,建立航空背景机械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和有效运行机制。
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确立“2+2”“3+1”“3.5+0.5”、辅修专业等订单式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协作培养模式。根据航空企业对检测人才需求,与海克斯康公司合作,成立海克斯康“2+2”班,针对海克斯康班制定培养计划,确定新的培养模式;与沈阳黎明国际动力有限公司、沈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沈阳南航维修基地、汉中中航长空齿轮有限公司等航空企业采用“3+1”“3.5+0.5”培养模式。通过不同方式与企业开展协同育人,推进了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高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
邀请航空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所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综合素质等方面做出评价,通过用人单位来反馈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以及对培养目标的意见和建议,以获取更全面地反映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信息。定期听取行业或同行专家对本专业培养计划的意见和建议。邀请或咨询专家座谈或指导,归纳整理专家反馈内容,研讨修订培养计划。
1.2 重构课程体系,根据产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开设行业需求的特色课程
紧扣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一心三环”战略,力求将航空基因植入到每一个专业学生血脉中,面向国家、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制定培养方案进而重构课程体系,企业专家多方共同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开设行业需求的特色课程。形成围绕航空零部件加工制造的多维度专业课程群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围绕在机械工程综合能力基础上的航空特色能力培养。将航空行业的特点与企业需求与课程群进行有效衔接,选取航空领域的典型结构、机构、零部件与工艺,设计典型教学案例,通过一个完整案例贯穿视图表达、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及相关实践等多个教学内容。最后,根据教学案例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四年课程群案例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航空领域专业知识的认识,最终能够更好地适应航空企业的工作需求。建设专业航空特色基础课程5门(“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电传动与控制”“液压与气动技术”等),同时建设专业航空特色课程5门以上(“金属切削技术”“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航空制造技术综合实验课程”等)。围绕“识图、机构、设计、测量”形成航空特色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以航空企业实际案例为素材,构建了航空特色机械制造专业基础课程群体系。
专业类课程选取“金属切削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与编程”“特种加工”“CAD/CAM”等课程,在原有知识体系基础上,以反映航空结构件与工艺特点并能够涵盖所需教学内容的典型零件进行案例设计,并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将案例向不同课程进行辐射。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对教学案例进行丰富,最终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
1.3 拓展教师培养途径,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机械专业群“双师型”教师队伍
圍绕学校产教融合整体布局规划战略,以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促进应用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强师资培训与进修,打造优势理论与技术力量师资队伍建设,每年组织专业教师深入航空企业进行围绕航空加工相关技术集中培训与工程实践锻炼。在专业专职教师中,目前具有航空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高达90%,通过承担企业科研项目,了解并解决企业需求的技术关键问题,并将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同时也转化为教学内容,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课程的发展,有机地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进行融合,为理论教学注入了大量的工程实践内容。 2 构建产教融合、虚实结合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依托学校国家级工程训练实验示范中心、机械工程省级实验中心、航空工艺数字化制造国防学科重点实验室、航达机载有限公司、通用航空研究院等校内五大实践平台,坚持产教融合理念,构建综合性、开放性实践基地,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以五大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打造航空特色机械类专业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在校内建成资源整合、教学科研结合、校企合作、开放共享的“跨专业实训平台”,根据行业的特点和企业需求,以及专业课程特点,以“专业综合实验”“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数控加工课程设计”“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学校资源与学校附属相关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联合成立跨专业学生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3 开发模块化、层次化、多元化、系列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水平
依托“飞机典型零件数字化制造”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机械工程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基础实验仿真平台和专业实验仿真平台2个实验教学平台,7个虚拟仿真实验室,开设50余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营造了开放共享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环境,采用的全开放、自主学习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了丰厚扎实的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飞机典型零件数字化制造虚拟仿真实验”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项目,该项目开发了飞机壁板、发动机盘轴和叶片等航空典型零件的设计、工艺、编程和数控加工,以虚拟仿真形式反映真实航空零件从设计、工艺和加工的全流程,克服了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完成的功能,实现教学资源的低消耗、实验容量的无限化,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消除实验的危险性,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仿真实验与实际操作实验的虚实结合,相互补充、优化配置,全面提升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协同合作能力,达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
4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构建完备的学科竞赛平台,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渠道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学习与实践。构建适合于各年级学生的“金字塔”形的完整学科竞赛体系,把校企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生产研发,设置适合的项目作为学生第二课堂训练内容,实现了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中的知识与能力要素紧密结合,系统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创新创业教学上,开展了“第二创新课堂”研究,打破传统教师授课制度,以学生教师为主体,开展各类模块化教学,提出了“五层一体”教学新模式,构建了第二创新课堂课程集群新体系,创立了“三式两线”教学与管理新模式,开展了内外循环、一二协同,为第二创新课堂学生技能与企业实现了无缝对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 结语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校企协作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产教融合、五位一体航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利用五大实践教学平台,重构了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通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依托国家虚拟仿真项目,形成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虚拟与现实、科研与教学、学校与企业”结合,创制了“专业基础+专业+专业特色”递进式的虚拟仿真实验体系。科研反哺教学,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动,拓展了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渠道。具有行业特色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学生实践能力强,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在航空等相关领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认可。近年来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7%,到航空企业就业率超过45%。学生到单位适应周期短,能力强。与企业合作培养师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倪成员,周兆忠,张元祥,等.构筑产教融合平台,推进地方高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J].高教学刊,2020,(6):144-146.
[2]王秋玉.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8):144-145.
[3]刘铮.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探索,2017,(3):41-44.
[4]王娜,商丽,王玉玲,等.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0,(27):180-182.
[5]张元祥,倪成员,吴军,等.“四位一体”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8,(2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