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ESP行业英语教学策略探索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seh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现代高职教育不断向细化岗位技能的方向发展的背景下,作者结合所在学院近些年行业英语课程涉外导游课改的实际,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标准的需要作为教学培养目标的切入点,对涉外导游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策略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以期为高职涉外导游翻译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 ESP行业英语课程 涉外导游翻译 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旅游业全球化的发展,外国游客的人数与日俱增。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服务出入境旅游,培养合格的涉外旅游专业人员已成为当务之急。高职涉外导游翻译作为一种职业特点鲜明的ESP行业英语课程,融合了导游知识和英汉翻译知识,既要求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有很好的掌握,又要求具有较高的英语翻译实践水平。因此,如何加强旅游翻译教学,提高涉外导游翻译课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高职涉外導游人才是值得广大英语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传统高职涉外导游课程的教学现状
  随着近些年英语旅游专业的发展,涉外导游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开始出现在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课程里。笔者通过兼职授课、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本省5所(含1所民办院校)高职院校的涉外导游翻译课程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本省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太令人满意。受传统教学策略的影响,目前涉外导游课程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授课教师讲授的翻译理论较为晦涩难懂,对学生而言确实难以融会贯通;在旅游管理系列课程中所含课时量很少,教学内容多而缺乏系统性;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依旧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翻译实践训练机会少,甚至流于形式。这些现状使得涉外导游课程教学面临发展瓶颈,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涉外导游翻译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
  我院人文旅游系自2013年以来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其主干课程之一——高职涉外导游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新,结合市场需求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需要,笔者和一些旅游英语教学的同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讨论并明确了高职涉外导游翻译课程的培养目标。
  以涉外导游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重视学生以口译技能为主的旅游翻译实操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在商务咨询中心和大中型旅行社从事英语翻译、对外接待、公关、外事、管理和英语导游等工作;在国际旅行社从事导游服务、外联、计调、旅游业务营销等工作;在旅游风景区、旅游度假区、会展中心等旅游企业或相关外资企业从事涉外导游服务、业务营销及管理等工作。
  三、基于BPMM模式下的高职涉外导游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BPMM(Basic Platform and Model Menu)是基于现代管理学理念所产生的一种新课程内容模式(张成伟,2009),体现为“基础平台 模块化菜单模式”。应用于高职涉外导游翻译课程内容设计的实践,以处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培养复合型应用外语专业人才的涉外导游教育为培养目的,对行业分散、岗位集中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与知识进行重构,实行以翻译类、旅游应用类、职业素质拓展类为主的“多方向能力平台(Multi-direction Capability Platform)模式”的课内建构和课外延伸的内容设计。
  图:高职涉外导游翻译“MCP多方向能力平台模式”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四、高职涉外导游翻译课程的教学策略分析
  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探索涉外导游翻译教学的新途径,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翻译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导游英语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和专题的训练,把技能培训和翻译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形成较宽广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的专业翻译人才。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1.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涉外导游翻译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主题。第一,导游服务标准和程序的训练,包括海外领队和景区景点导游服务标准、程序的模拟训练;第二,旅游过程中应变能力的训练,包括旅游途中外国游客的突发事件的应变训练;第三,导游英文讲解的训练,包括景点景区的知识、历史典故及民俗民风等。这些内容要求除了必要的英语翻译讲解技能和方法训练外,还强调导游知识的积累。
  在授课时可以通过职业情境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将学生和教师进行角色扮演定位,一般分为导游、游客和领队。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下的授课实践时,老师要设计各项内容的问题情境和任务项目,通过有效引导,把学生充分带入其中。比如在讲到“shopping”主题单元时,可将整个教室布置成商场的模式,教师学生纷纷进入外国游客、涉外导游和国际领队的互动模式。这类教学形式克服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死气沉沉的弊端,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活跃课堂的同时,学生对学习容易产生共鸣感,从而使学生的兴趣大幅度提高。此外,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有目的地从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继而过渡到简单的实务翻译,从而逐渐培养学生涉外导游翻译的学习热情。
  2.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涉外导游翻译属于典型的行业英语课程,因此,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可作为行业英语教学的首要考虑因素,授课内容详略得当。教学时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突出实用知识、强化综合能力培养。其次,以PBL教学法为前提,以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涉外导游教学整个过程的基础,以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特征模式。再次,将自主学习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相结合,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和任务协作,可节约时间、缩小范围,并让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营造一个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环境氛围。同时,以网络学习平台资源为依托也应作为教学的必不可缺的方法之一。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把相关音频与视频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观赏有关涉外风土人情的视频,使学生多方位了解国外的生活习惯。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能力,还为今后的实际涉外导游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从翻译教学的多年实践可知,翻译就是再创作的过程。对翻译技能的培养除了体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重视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以及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的理解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灵活的表达力和创造力。因此,行业英语翻译教师要不断地以新的理论、思维和观点去熏陶学生,让学生既打好语言和翻译的基础,又拓宽思路、扩大视野,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具备应有的创新能力和变通能力。根据涉外导游英语课程教学的实践,应力使教学内容剧情化、生活化,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可以把教学课堂延伸至教室外,到实际的酒店、旅行社或者模拟旅游胜地进行各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維。
  4.实施丰富的导游翻译测试形式
  开展导游翻译考核方式既是对行业翻译教学的有益补充,又可考核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真实水平,更对教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结合涉外导游翻译的特征,探索了“多段式、多方位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其中,多段式是指总的学科考核成绩来自于整门课程进行中的各个阶段成绩;多方位是指各个阶段的成绩均来自学习过程中的多个方面,并将测试形式形成具体考核公式:学科总成绩=平时成绩(50%) 期末考试成绩(50%)。在这里,平时成绩的评定应综合运用学生上课出勤、提问、发言、作业和阶段知识测验(以英语口语测试为主要形式)等多种方式,充分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生对阶段性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目的;期末考试成绩是指以项目任务为基础的团队考核形式,即把学生的期末考试量化为具体的主题情境,例如,“Guiding Introduction”,“Yuelu Mountain Guiding”,“Hengshan Mountain Guiding”,”Dealing With the Accident”等,以协作团队为基础,完成各角色任务,从语言技能和职业素质两方面进行考量。
  五、结语
  随着现代高职教育不断向细化岗位技能的方向发展,按就业岗位群开展的教学工作将越来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职涉外导游翻译课程是应就业岗位和高职教育发展要求而产生的行业英语分支课程,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质,必须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改进适合学生的课程教学策略,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的实际,切实推动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建新.高职导游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英语导游讲解》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
  [2]刘小燕.ESP教学理论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3]朱文翠.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实施“旅游英语”课程改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3).
  [4]朱琳琳.职业能力导向的《导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03).
  [5]褚琴.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职导游英语教学[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9).
  基金来源:湖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职业情境导向的高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构建研究”(XJK013CZY002)。
其他文献
摘要: 余华新作《第七天》自问世以来就引起巨大争议,读者褒贬不一。透过丑陋现实直达人间温暖、给人生存下去的希望是余华小说一直不变的特色。《第七天》以亡灵杨飞的视角展开对当下中国社会与普通人生存境况的体察,展现了生活的荒诞与生存的绝望感;作为象征的“死无葬身之地”却昭示了亡灵的永生,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呼唤。由此,绝望与温情在叙述中得到统一,表现了《第七天》爱的主题。  关键词: 《第七天》主题绝望感
摘要:随着各国之间的频繁交流,导致多语言的交汇融合。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吸纳外来语言,一些外来词大量涌入,并且逐渐虚化,成为词缀。本文以“秀”、“卡”为例,分析汉语外来词中的类词缀现象,探究其形成过程与原因。  关键词:外来词 词缀化 类词缀  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词汇是在继承古代汉语外来词汇的基础之上不断吸收新的外来词丰富发展起来的。汉民族很早就与其他民族在经济、政治
摘 要: 美国梦与消费密切相关,但两者间又有必然的矛盾:一方面,人们总是以挥霍消费、奢侈消费的方式表达自己实现了美国梦,另一方面,消费必然导致美国梦的破灭,因为消费所致的人们对物的无尽追逐总以扭曲或破灭告终。本文以20世纪初美国小说中以消费为特征的人物嘉莉妹妹、盖茨比和巴比特为例,探讨美国梦在当时文学作品中的流变。  关键词: 消费 美国梦 扭曲 破灭  一、美国梦的界定与演变  “美国梦”是美国
摘 要: 在全球化和汉语热的趋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因其专业特点,对外语的要求较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业课应多采用双语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就是其中之一。双语教学有其自身优势,且文学课进行双语教学很有必要。但在具体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 双语教学 英美文学 症候式 汉语国际教育  双语教学自2001年由国家教育部门提倡以来,已改革、实践了十多年。目前,双语教学在大
摘 要: 土地资源学是广州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国土资源方向)专业连接地理学、资源科学专业理论素养与国土管理业务知识体系的桥梁。目前,该专业国土资源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对自然地理领域课程依赖较强,无法凸显国土资源的应用导向。开展土地资源教学改革对明确专业定位、丰富专业建设经验意义重大。本文在土地资源学教学现状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引入CDIO理念与模块教学法,构建教学实践平台体系,将土地资源学教学内
摘 要: 佐拉·尼尔·赫斯顿与艾丽丝·沃克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尽管她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却有相同的创作主题:建构一个基于种族和性别平等的和谐社会。赫斯顿在作品中揭露性别歧视导致家庭的不和谐,表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沃克进一步揭示社会公平正义是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 赫斯顿 沃克 创作比较  佐拉·尼尔·赫斯顿(1891-1960)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
摘 要: 中英两国大学生实践“间隔年”文化情况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机构的录取状况(录取标准及录取率)影响学生对时间的分配和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对他们实践“间隔年”文化的可行性和能力产生相应影响;高等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影响大学生的思考和行为模式,从而影响其对“间隔年”文化的判断和选择;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中国际交流项目的存在与否影响大学生对“间隔年”文化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 
摘 要: 《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伟大小说家劳伦斯早年最重要的作品,小说创作的背景环境和人物素材很多都源于作者本人早年的真实生活。童年的矿区生活是劳伦斯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不仅如此,母亲莉迪亚和初恋情人杰西这两个在劳伦斯生命早起极为重要的女人也是影响他创作《儿子与情人》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劳伦斯的成长环境在《儿子与情人》中的反映,以及他生命早期的两个重要女人——母亲莉迪亚和初恋情
摘 要: 本文就品德学科的特点,围绕促进学生知、情、意、行有机结合的目标,提出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逻辑线索,通过具体教学案例,阐述了品德课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策略。  关键词: 认知 体验 践行 小学品德课堂 逻辑线索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性、活动性课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拓展教学时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悟体验、知行统一,做到生
摘 要: 在徐克的武侠电影中,女性抛却花瓶身份,成为江湖世界中一抹明艳的存在。拥有多元文化乡愁的徐克对于女性角色表现出温和、尊重而又中庸的态度。虽然徐克在人物形象和表现形式上均有所突破,但在原罪诱惑与两性关系的探索上,女性主体依然作为“他者”被介绍。刀光剑影中,女性终归还是带有奇观属性的诱惑者和“被看”者。  关键词: 形象塑造 原罪救赎 女性意识  作为香港新武侠电影的领军人物,徐克不仅在